位于北京市朝陽區(qū)東側坐落著北京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他的擁有者便是赫赫有名的京城收藏大家馬未都。走進“觀復”,給我感受最深的便是讓人猶如穿越了時代一般。興奮、激動的表情總是會展現(xiàn)在每個來訪者的臉上。步入大廳,你便進入屬于馬老師的那個年代,悉數(shù)那段書寫輝煌的歷史進程。
走進觀復
步入金秋時節(jié),馬未都先生書寫的“瓷之紋”已經呈現(xiàn)在廣大讀者面前。瓷之紋是馬未都的瓷器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隨著書中的精彩闡述,我們與馬老師一同走進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鑒賞精彩。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的建立是馬未都多年的心愿。他最早坐落在北京古老的琉璃廠文化街上。在近400百平方米的空間里,陳列以明清傳世文物為主。這里除常年展出的古典家具外,還定期地策劃組織專題展覽,并舉辦文化交流講座等活動。館內的布置溫馨而典雅,客廳、書房、臥室、茶室的整體布局,打破了人們對傳統(tǒng)博物館只注重單一陳列的冰冷印象。
2004年觀復博物館遷至到目前的所在地,朝陽區(qū)大山子張萬墳南路18號,總占地8畝,展覽區(qū)及會員活動區(qū)2800平方米,設有家具館、陶瓷館、門窗館、攝影館、油畫館、工藝館和多功能館七個展館。
觀復內藏可謂名品薈萃。在館內首屈一指的便是陶瓷館,這里常年展出汝、鈞、官、哥、定中國五大名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在現(xiàn)代收藏界中皆是非常罕見的品類。為此,馬老還以“瓷之色”、“瓷之紋”、“瓷之形”為題材寫了一套解讀瓷器的三部力作,通常稱瓷器“三部曲”。并解釋道,“以前沒人按這個體系寫過,寫完這三本,以后瓷器的事就不說了。”
60ef7b355522b5649ac1e69a1d8b111a5db5424d45d9eb1a2483cd135a8c6c39出了門廊,左側的便是家具館。700平方米的空間分為6個展廳,設有紅木家具廳、紫檀家具廳、黃花梨家具廳、雞翅木家具廳,并設有一間古代書房。陳列了明清古家具的精華共200多件。每件家具再配以當時的擺置形式,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場景就呈現(xiàn)在眼前,行走其間,竟有穿越古今之感。明朝家具的典雅,清朝家具的華麗,一覽無余。據說里面有一對紫檀描金七重檐寶塔,很有來頭,是當年乾隆皇帝為其生母八十大壽預備的賀禮,造型上采用佛教典故。后來文物流失英國,馬未都先生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50萬元的價格拍下,終于使其回歸故里。
“觀復”的由來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這句經典名句,出自老子道德經。原文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是講,達到虛空的極點,安住于甚深的禪定之中,宇宙萬物相互運作生長,我們得以觀察到他們的本根源頭。不論萬物如何變化多端,終會回歸根本。以為靜,也就是回到原來的本性。
由此可見,馬老建觀復最本質的目的就是讓那些飽經滄桑的物件,帶著只屬于它們的那段歷史在這里沉淀。為跟多熱愛它們的人提供一個學習了解的地方。同時也讓它們有“家”可回。
“牛人”馬未都
說到觀復,就不能不提到他的當家人馬未都。觀復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有人曾評說馬未都頗為自負,這源于他自認觀復是國內唯一一家實現(xiàn)盈虧平衡的博物館,而且沒有花國家一分錢。斗轉星移,沒有人能預測30年前一個和撿破爛差不多的行當現(xiàn)在能在全民中間掀起這樣高的熱潮,然而,對收藏的癡迷卻把一位草根學者推上了國內收藏“第一人”的寶座,這個人就是馬未都。在央視的百家講壇上,馬未都娓娓道來,50多個講座從2008年一直延續(xù)到2009年年初,博雜的內容、幽默的風格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成了他的粉絲——“馬扎”。因為有你,中國古典文化的演繹才如此精彩的展現(xiàn)在老白姓面前。馬未都不僅是觀復館中的鎮(zhèn)館之寶,也是老百姓心中的珍寶。曾經的老北京有句諺語,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而我看,縱有“好材”千萬,不如馬未都一鑒。
“瓷之紋”的意味
“我們的先人很早就大膽地在陶瓷上繪有紋飾了,這是一種充滿期待和自信的內心表達。盡管這種表達在歷史長河中受到其他因素制約,但它從未停下過前進的腳步。在陶瓷裝飾中,紋飾可以直接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可信馬由韁,也可墨守成規(guī)?!薄R未都
在27日“瓷之紋——中國古代紋樣瓷器展”上,馬未都曾表示,寫收藏之喜悅,談文化之趣味,悟人生之道理,各種妙處無盡。中國陶瓷的紋飾自宋以后才漸入佳境。在描繪形象、表述思想、闡明觀點上,都進一步成型。陶瓷的價值在你心中的定位,自然是等你到來之后,一探究竟,才會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