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老城區(qū)的范圍并不大,海曙、江東、江北,是為老三區(qū),以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條江匯集的“三江口”為界,往往過座橋就算是從一個區(qū)到另一個區(qū)了。而歷數(shù)同處明朝末季的寧波籍鄉(xiāng)賢,老首長錢肅樂的故居設在江東區(qū)潛龍巷,老部下張煌言的故居則位于海曙區(qū),隔著流淌不息的江水遙遙相望。據(jù)說當年為了紀念錢、張二公,寧波人曾在縣學街上修建“二公祠”,可惜后來廢棄了;而1936年在改建貢院橋一帶的馬路時,張煌言故居所臨、與中山路并行的一條街被命名為“蒼水街”。蒼水是張先生的號,比起他的本名來更為人所熟知。蒼水街的西段,有一幢古樸的三合院,那便是張蒼水故居,1998年此地辟建中山廣場,但張蒼水故居仍妥為保存,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供后人瞻仰。
我因工作調(diào)動關(guān)系,從郊縣來到市區(qū),正式開始上班前,特地想到步行前往坐落于中山廣場內(nèi)的張蒼水故居參觀。故居墻外綠草如茵、門前大樹掩映,一片郁郁蔥蔥,張蒼水的戎裝塑像即威武地肅立于此,身披甲胄,神色凝重。故居坐北朝南,門楣上磚雕“近圣人君”四字??玳T而入,正廳及外兩側(cè)有重樓廂房。西面一座小院是張蒼水年輕時讀書的書房,系五開間單檐硬山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前有廊子,天井植有花草。正廳即為“審言堂”,內(nèi)有張蒼水生平史跡陳列,正中還有一尊銅像,塑的是張蒼水與二小童席地而坐下圍棋的情形,憨態(tài)可掬,迥異于門前殺伐之氣頗重的那尊雕像,倒是突然間釋放出一點富有人情味的溫馨,身處其中,令人似乎不再因主人英勇悲情的一生而倍感壓抑了。
下棋歷來是文人意趣,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因為生在大廈將傾的末世,天翻地覆、棟摧梁折,家國面臨覆巢累卵之危,那么這位張家公子說不定就會優(yōu)游終日,過著愜意的小日子,就此默默無聞地終老。這倒并非我妄自揣測,因為種種史料表明,張蒼水年輕時確實是個很愛玩也很會玩的“不良少年”,比如說他曾一度迷上賭博,盡管后來痛改前非;又比如說他不光會讀書,還懂武藝,十六歲參加縣試,因在亂世之際,兵事吃緊,所以當時特別加考了騎射一科,結(jié)果在場的只有張蒼水一人大膽上前,且三箭皆中,與試者無不驚服。這是一個文武全才!冥冥中似乎也注定了他日后以文人出身而領(lǐng)兵打仗的儒將命運。
明清鼎革之際,文人的出路其實只有三種:一、識時務者為俊杰,投降清廷,有官做有錢拿,富貴榮華一切照舊、只多不少,例如錢謙益;二、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明亡也罷,清興也罷,一概不管,拒不出仕,入山著書以終,例如張岱,但這類文人后期的生活光景必定是窮困潦倒;最后一類,也就是張蒼水這一類,堅持“暴力不合作”,高舉義旗,反清復明,對抗到底,但終究大勢已去,結(jié)局無非“慷慨就義”四字,當然,也可以換來“流芳百世”,一片丹心“光照汗青”,被后世尊為“民族英雄”云云。
張蒼水肯定不齒錢謙益這類文臣,他也不愿意像張?zhí)这帜前阆麡O遁世,而毅然決然走上武裝反抗的“不歸路”。同樣出身文人世家,同樣少為富貴公子,后來的人生道路竟然可以如此天差地別?!獜?zhí)这衷凇蹲詾槟怪俱憽分凶允觯骸吧贋榧w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笨芍^紈绔子弟的豪奢享樂習氣與晚明名士縱欲玩世的頹放作風兼而有之。張?zhí)这直葟埳n水大二十多歲,等到張蒼水長大成人時,想必久仰過鄰鄉(xiāng)紹興府的這位同宗名士的大名,而咱們寧波府這位少有大志、“慷慨好論兵事”的小后生張蒼水,不知道是不是早已在心中明確了一點:自己和張岱不是一路人。
是的,兩位張公子的確不是一路人,這倒并非是說誰好誰壞誰對誰錯,而只能說是人各有志不能強求。至少,張岱對自己的定位一直很清楚,他坦言自己“學節(jié)義不成”(《自為墓志銘》),“忠臣邪,怕痛”(《自題小像》),所以只能在國破家亡后選擇“避跡山居”。你說他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能擔起救國大任嗎?他沒那么大的志氣,學不得同鄉(xiāng)陸放翁的豪氣,當然,他也有自己的底線,不愿學錢謙益之輩變節(jié)投降——他只求安身保命、著書立說,了此殘生。但是既是文人又是憤青的張蒼水是不甘也不屑如此的。
張蒼水是崇禎十五年的舉人,并沒有中過進士,當然這也許并不代表他水平不夠高,可能只是因為沒機會,因為就在他中舉兩年后,也就是1644年,明朝便走到了盡頭,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大明王朝戛然而止,哪還有工夫開科取士???在魯迅筆下,舉人的身份在清末民初之際的民間,似乎還是十足可敬的,不過再往前推個幾百年,最令老百姓崇拜的還得是進士,其中最牛的當然要數(shù)狀元。張蒼水生不逢時,沒能憑自己的真才實學考中進士,雖然后來也因功被南明小朝廷賜進士,加翰林院編修,但這個“進士”頭銜水分太大,且并沒有多少合法性。張蒼水有進士的“學位”,不過實際“學歷”也就是到舉人為止。張蒼水是22歲中的舉人,在科舉神童輩出的中國古代,這個年紀取得這樣功名不算早也不算晚,平平而過,這說明張蒼水在智力上不能算得頂聰明的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廣為人知的清官典范海瑞“海青天”一輩子也就只中了個舉人,始終沒能進士及第,證明他老人家的智商也更高不到哪去。不過話說回來,學力的高低其實跟人的品格實在沒多大關(guān)系,海瑞也好,張蒼水也好,或許他們在讀書方面確實成不了中國第一流的人物,但是在對信仰的堅持上,他們都繼承了明朝士大夫集團最為悠久的一項“優(yōu)良傳統(tǒng)”,那就是執(zhí)著,換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一根筋、認死理。
執(zhí)著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只要認定道義在自己這邊,那么即使面對千軍萬馬的阻攔,我也一定會勇往直前決不回頭!這就是孟子所謂的“自反而縮,雖萬千人,吾往矣”。道義是什么?它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但對于明朝的士大夫階層而言,道義二字就在心中,只要堅信這兩個字,他們就可以“粉身碎骨渾不怕”,務必“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在張蒼水的內(nèi)心,恐怕便是深植了“道義”這棵大樹,無論如何也拔不出來了。
清兵南下,南京弘光政權(quán)土崩瓦解,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發(fā)令“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白色恐怖籠罩江南,于是浙東人民紛紛奮起反抗,組織義軍進行斗爭。血氣方剛、英姿勃發(fā)的張蒼水便在這時追隨同鄉(xiāng)錢肅樂等人起兵抗清。錢肅樂派遣張蒼水到臺州迎接魯王朱以海至紹興“監(jiān)國”,從此便以魯王政權(quán)為明朝正朔,忠心不貳。后清兵攻破錢塘,杭州、紹興、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張蒼水等部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jù)舟山。可惜當時的舟山總兵、肅虜侯黃斌卿是唐王朱聿鍵的手下,因此他拒絕接納魯王勢力,魯王一支只得又逃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到廈門,張蒼水等人則留在舟山繼續(xù)抗爭。1651年7月,清將張?zhí)斓摮龀绨卜炙P(guān),馬進寶出臺州海門,閩浙總督陳錦全軍出定海,分路進攻舟山。張蒼水等奉魯王入海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舟山最終被攻下,但事后清軍將領(lǐng)也承認:“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p>
舟山失陷時,張蒼水等人正在海上,有去無回,不得已只能保護魯王暫避廈門,依附鄭成功軍,聯(lián)合抗清。鄭成功把他們安置在金門島,僅按月供給豬肉、大米之物,以“修寓公之敬”。張蒼水與鄭成功也算是老相識了,可惜各為其主,前者奉魯王為正統(tǒng),后者奉唐王為正統(tǒng)。福建是唐王的地盤,魯王寄人籬下,不被待見倒也是正常的。全祖望《鮚埼亭集》卷九記載了一段軼事,張蒼水曾對鄭成功說:“招討(指鄭成功)始終為唐,真純臣也!”鄭成功回答說:“侍郎(指張蒼水)始終為魯,豈與吾異趨哉?”《明史》中講到這件事時,史家認為張、鄭二人雖各事其主,但卻惺惺相惜,交情頗牢固深厚,魯王也因此而得以在閩安居。張蒼水雖然心心念念地忠于魯王,其才干卻也得到了唐王的賞識,另加了他別的封號,而張蒼水為維護魯王起見,從長計議,也接受了唐王的封賞。后來張蒼水隨鄭成功進軍長江,幾乎盡收江南地區(qū),可惜鄭成功誤中緩兵之計,又不得不從長江撤退入海。張蒼水南下逃亡,路遇追兵,突圍而出,只身繞道潛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終于到達浙東海濱,招集散亡,屯駐長亭鄉(xiāng)。當時隆武政權(quán)早已覆滅,唐王被殺,連鄭成功都改奉廣東的桂王朱由榔的永歷政權(quán)為正統(tǒng),所以張蒼水也派使者向桂王稟告自己兵敗的消息。桂王得悉后,在敕書中表示安撫慰問,并加授張蒼水兵部尚書職銜。——糾結(jié)于“名正言順”等無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喜歡爭論到底誰才是本朝的正統(tǒng)嫡系,并因此而搞得四分五裂、自相殘殺,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歷來的通病,也是最為可笑的一點。難得張蒼水以魯王部屬,而先后得到本水火不容的唐、桂兩王的信任和委用,在三大宗派間游刃有余,也算是一個奇跡了。在這以后,張蒼水把軍隊移駐寧海臨門,加緊訓練兵士。清康熙元年,張蒼水又移師沙堤。其時,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建立了鄭氏政權(quán),而魯王則身居金門,故鄭成功對其衣食供奉“禮數(shù)日薄”。張蒼水雖然對魯王仍然忠心耿耿,且“歲時供億”不絕,但又“慮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謁”魯王(《清史稿·列傳十一》)。等到張蒼水聽聞桂王敗亡后,便“上啟魯王,將奉以號召”,可是沒能得到鄭成功的支持。五月,鄭成功突然病逝于臺灣,致使抗清斗爭形勢更為嚴峻。張蒼水則轉(zhuǎn)戰(zhàn)于寧海臨門村一帶。這時,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見張蒼水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蒼水不為所動,并回信拒絕。
次年,也就是康熙二年,魯王病逝,對張蒼水來說最不幸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他痛哭說:“孤臣棲棲海上,與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魯王一死,張蒼水的精神支柱便轟然倒塌了,他頓覺山窮水盡,抗清斗爭徹底失去了希望,于是在第二年把義軍人馬全部解散,自己攜帶舊部數(shù)人駕舟到象山以南一個名叫“懸澳”的海中小島隱居起來,可惜最終被清廷捕獲,先被押到寧波,后又押赴杭州。清廷多次勸降,張蒼水始終斷然拒絕,只說“父死不能葬,國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此外別無一語。
時間走到了1664年10月25日,也就是康熙三年的九月初七,張蒼水被清軍殺害于杭州弼教坊。據(jù)稱上刑場時,他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于腥膻!”(《明史》中記載為“好山色”三字)就義前,張蒼水賦《絕命詩》一首:“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迸R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在明朝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quán)滅亡之后的第二十個年頭,這位已年屆四十五歲、畢業(yè)于崇禎年間的舉人老爺終于也光榮地結(jié)束了他的使命,用自己壯烈的死來告別這個新舊更替的世界。英雄氣概,至斯已極。
張蒼水生平詩文著述甚豐,但最為人熟知和傳誦的,當屬那首《入武林》詩:“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guī)?。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漸將赤手分三席,擬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彼麃淼胶贾菸淞?,認為西子湖畔葬著值得自己效仿的老師,那便是本朝的于謙和南宋的岳飛。于謙抗擊瓦刺、岳飛抗擊金兵,都是以漢族抵御少數(shù)民族入侵的大英雄,還真是張蒼水這位誓死對抗清廷的明將一脈相承的前輩楷模!他終究是心有不甘,終究是怒火滿腔,所以在詩的末句化用伍子胥的典故,似乎自己在天有靈也要坐等著看清廷統(tǒng)治將來冰消瓦解的那一天。一副書生氣的模樣,登時又躍然紙上。是啊,他是文人儒將,縱是征戰(zhàn)沙場刀光劍影多年,骨子里終也打磨不掉那引經(jīng)據(jù)典的書生本色!張蒼水犧牲后,遵照他詩作中所表達的意愿,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了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為繼岳飛、于謙之后第三位埋骨杭州的大英雄,后人并稱他們?yōu)椤拔骱堋薄?/p>
以張蒼水的見識,他不可能預見不到自己抗清斗爭的結(jié)果,他應該清楚自己注定是要失敗的,但是這一切他還是必須去做,挺身而出,義無反顧。為什么?因為他是一個讀書人,因為他有明朝政府授予的舉人功名在身,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是讀書人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的立身之本,你說他迂腐也罷,拘泥也罷,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他終究跳不出這個歷史的局限。張蒼水就義前,一定也想到過文天祥,二人的境遇何其相似,文天祥《衣帶贊》上的那幾句話他也一定爛熟于胸:“孔日成仁,孟日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所以他也才會在引頸就戮前發(fā)出“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這樣的感慨吧——大廈傾倒,我獨木難支,那么就殺身成仁吧??犊凰?,求仁得仁,張蒼水無愧了,讀書人無愧了。
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也許自1644年那個朝代更迭分界點以后所有形式的反清復明斗爭實際上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客觀而殘酷地講,當時的張蒼水等“義軍”首領(lǐng)無不站在了歷史大趨勢的對立面。而漢族政權(quán)總是以中華正統(tǒng)自居,把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無不視作夷狄的看法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中又日益顯得狹隘起來,所謂的“民族英雄”,從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大局來看,過于片面,似應修正為“漢族英雄”更為妥當。——然而我們依然應該尊崇這些“書呆子”式的英雄,因為在他們身上,完整地呈現(xiàn)出了中國讀書人的氣節(jié)和風骨,使我們穿越數(shù)百年的光陰卻兀自能清楚地看到孔孟之道閃耀在當時的熠熠光輝。就像康熙十八年時清廷決定官修《明史》,邀請江南大儒余姚人黃宗羲赴京修史,梨洲先生經(jīng)過再三考慮,拒絕進京,但同意以通信的方式提供幫助。同時,他示意自己的得意門生、史學大家萬斯同以個人身份接受邀請,前往北京?!@似乎是一組矛盾,但仔細一想,卻又合情合理。黃宗羲是晚明時期三大學術(shù)重鎮(zhèn)之一,乃是天下學子心目中最為景仰的學界泰斗,他本人自然不能折節(jié)屈就,直接去北京和清政府開展合作,這是他作為讀書人的本分,也是他為前朝效忠的最后一次表現(xiàn);當然,正因為是滿腹經(jīng)綸的大學問家,他也才更深明“國可以亡,史不可廢”的大義,修史是事關(guān)忠奸評判和子孫后世的大業(yè),所以他愿意派遣自己的弟子代表自己進京修撰《明史》,去完成他們作為知識分子薪火相傳的歷史使命。而與張蒼水恰為同鄉(xiāng)的萬斯同也沒有辜負黃老師的期望,他居京二十四年,除了進行明代歷史文獻的研究之外再無旁騖,拒絕了官方因修《明史》而給予的所有俸祿和職位,終以一介布衣之身完成了這項嘉惠學林彪炳千秋的浩大工程。浙東學派,自此發(fā)揚光大。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追謚張蒼水“忠烈”號。后來林則徐十分推崇張蒼水,并曾為之寫下過一首表達無限敬仰之情的五言長詩。林則徐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高級官員,同時也是近代以來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英雄,因為他領(lǐng)導了揚我國威的虎門銷煙,并對外國強盜的侵略予以迎頭痛擊。而從某種程度上講,張蒼水或許算是林則徐的精神導師吧。
浙東一帶多丘陵山地,地勢起伏不平,在東北部杭州灣畔倒是有一片東西走向的海岸平原,因東為寧波、西為紹興而得名“寧紹平原”,地靈人杰,千百年來名人輩出。自古道“紹興出師爺,寧波出商人”,紹興人聰明、寧波人精明,然而究其實,寧波人并非只以“精明”二字處世,而更有那一腔為國為民舍我其誰的澎湃熱血!每當家國危難之時,寧波總會有張蒼水這樣的孤膽英雄挺身而出,蹈死不顧!——夜笛橫吹,慷慨悲歌,“生在末世運偏消”又何妨,縱然只是一介書生,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誓以只手補天力挽狂瀾,單是這份氣概,便豪氣直追“我自橫刀向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