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雙方都積極參與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因素,因此,促進師生互動,首先要改變以往教師與學生之間冷漠、不平等的關系。
● 重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1.教師要改變自己的學生觀和教學觀
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可以更好的“學”。教師不應充當教學過程的決策者,而應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教師還要認識到學生和自己是平等的,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要關心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真正認識和了解學生。只有走近學生的心靈,才能和學生打成一片,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相信學生的能力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fā)言都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反饋。對表現好、發(fā)言積極的同學給予鼓勵和支持,對發(fā)言緩慢或不敢發(fā)言的同學要耐心等待,給予激勵和肯定。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管是男生女生、差生優(yōu)生都要一樣對待。這樣才能建立師生雙方相互信任、良好合作的關系。
● 增加有利于師生互動的設計
以往的教學偏重知識的傳授,教學過程簡單,對教學也沒過多的設計,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并不關心學生的反應。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該增加一些有利于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教師課堂提問的設計
課堂上的提問主要分為教師向學生提問和學生向教師提問兩種。教學中見得最多的是前者,而學生向教師提問則較少。教師提問常用于反饋教學效果、引出下段教學內容,提問時問題要清晰,等候回答時要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叫學生回答時要鼓勵學生主動回答,要讓學生克服不愿意參與的心理。當然,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問時還要綜合考慮其他問題,如在機房經常會出現學生只管自己操作而不聽老師指導的情形,這時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否則會使提問流于形式,互動“冷場”,不能獲得應有的效果。
2.教師課堂講述的設計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講述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講述中要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可以是疑問也可以是不同的見解。例如,在教學“菜單法”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其他方法。合理運用講述法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講述要精練,二是講述時最好到學生中去,不能只坐在自己的計算機前低頭操作,而不注意學生的反應。
3.學生實踐操作的設計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學生單獨操作或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個別化指導,并且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小結。二是要注意課堂教學節(jié)奏的把握,要根據學生的整體完成情況調整教學進度。由于是大班教學,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可能不一致,只根據個別學生的完成情況而使教學進程加快或徘徊不前都是不好的。三是教學中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展示其成果,教師加以點評。這樣既可以起到教學反饋作用,又可以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教師要深入學生中去觀察和互動。另外,操作任務設置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也會加大互動難度。
4.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
在生動、多樣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可交流的話題增加了,情感體驗豐富了,思路拓寬了,彼此間也容易相互影響。由于信息技術課程課堂形式活潑多樣,課程內容應突出那些與日常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學習之后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們的用武之地,通過使用,充分體會到信息技術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便捷,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設計一些與信息技術課堂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運用一些技術,準備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信息資料,大家相互分享,每個人都成為信息源,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
● 課堂引進“小組學習”形式
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操作性強,采取分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進而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在小組學習中,通過對學生的提問不設限制,激發(fā)學生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意識。少數不愛發(fā)言的學生通過在小組內的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時從學生的提問、答問中,教師也會發(fā)現備課或教材中的疏漏,及時改進教學活動。把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分解成四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并在活動中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在比賽活動中逐步完成學習。
1.獨立學習
采取分組學習的形式,每10人為一組,各設一名組長。首先,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給出一些適當的提示,學生利用給定的教材和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獨立的學習。在學習的同時要求每個學生針對學習內容至少提出一個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學生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經掌握但有可能別人還不明白的。
這樣做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先全面了解所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會利用教材和網絡資源進行自學的能力和“提問題”的能力。
2.組內交流
組長組織每位組員輪流提出自己的問題,其他組員搶答,遇到較難問題時全組成員共同探討,也可邀請教師參與指導。全組再選定一到兩個問題參加全班的“問題大挑戰(zhàn)”。通過組內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共同討論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交流時,每位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就自學內容發(fā)表意見,特別是給那些不愛發(fā)言的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交流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與學習伙伴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為了讓自己的小組成為最優(yōu)秀的小組,學生會更加自覺、自愿地去幫助其他同學,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小組協(xié)作精神。
3.組間挑戰(zhàn)
各學習小組選定問題后,選派代表向其他組發(fā)起“挑戰(zhàn)賽”。讓被挑戰(zhàn)組內知道答案的學生邊演示邊講解,每位學生只能回答一次,同組成員有不同意見可以互相補充。當該組給出的答案不完全時,其他組可以幫助回答。挑戰(zhàn)組還要對回答給出“滿意”、“不太完整”、“有補充”等評價。對于后兩個評價,要給出正確的答案并進行示范操作。對于學生中出現的難度較大或答案不唯一等有爭議的問題,教師應及時予以說明或補充。
通過組間的挑戰(zhàn),進一步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同時也在競賽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 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評價方式
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評價方式就是運用不局限于學習成績的總結性評價,不局限于優(yōu)生為互動對象,而應綜合使用確定學習效果的形成性評價、查明學習準備和不利因素的診斷性評價及觀察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檔案袋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來展開有效的師生互動。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能單以學生的卷面成績來評判學生學習的好壞與否。有的學生盡管信息技術理論知識考試成績不夠理想,但是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卻非常強,創(chuàng)新意識也很好。教師如果對他們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這些學生將會受到很大的鼓勵,學習熱情也會高漲,學習的潛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將得到發(fā)揮。因此,正確的教學評價方式的建立能夠大大促進學生在師生互動中的發(fā)展。
● 重視情感互動
情感互動伴隨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容易被人們忽略。教師和學生的情感互動常常是通過教學過程中的音容笑貌、行態(tài)舉止等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和藹、親切、充滿熱情,往往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和熱情。同樣,課堂上學生的有效參與會激發(fā)教師上課的積極性。顯然師生間的情感互動具有調節(jié)師生行為的功能,也影響著師生間的其他互動行為。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師生間的情感互動,促進其他互動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