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小說家莫拉維亞曾寫到一段關于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故事,叫《熱天的玩笑》,在此引用其中部分描寫:
故事的開始是某位先生于大熱天回到家里吃飯,當時還有父母、妻子、妻子的弟弟妹妹、小女兒,一家大小全聚在餐桌前,而負責做晚飯的是妻子。
可是飯才開動沒多久,夫妻倆便先吵起來。隨后,餐桌上的人紛紛參戰(zhàn),演變成了一場家庭大戰(zhàn)。吵的主要原因是天氣太熱,屋內的人太多,不免心情浮躁。
先生的說法卻不一樣:“和我太太吵架是因為肉湯煮得太咸太爛的關系;和我的小舅子吵架是因為他游手好閑,總來我家,還要我供養(yǎng);和我小姨子吵架是因為她愛上了我,所以故意討好我,這讓我很厭煩?!?/p>
本來夫妻每天相處在一起,就很容易吵架。但此時一吵,兩個家族都會扯進去,最明顯的是小舅子,他對姐夫惡吼吼地說:“你是什么東西,憑什么罵我姐姐?來,給我出來,老子剁了你。”
做姐夫的更氣,平常小舅子有事沒事就來串門子,和他姐姐說長道短,如今明明只是夫妻間的小沖突,被小舅子一摻和,變得跟爆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似的。
至于老婆的妹妹則經(jīng)常站在姐姐這邊,但有時姐妹的感情不那么融洽,也會覺得姐姐老爬到姐夫頭上,看不過去攪進戰(zhàn)團來。
當4個人吵成一團時,老媽講話了:“媳婦你呀少說兩句,我兒子不就嫌湯咸了點、肉爛了點,有什么好回嘴的。再說,嗯,還真有點咸?!?/p>
這時媳婦不能不哭了,她受盡委屈,老公嫌,婆婆也嫌,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此時公公一定會扮演和事佬的角色。一般而言,公公較公正,也較疼媳婦,可是他一替媳婦說話,兒子不高興,老婆更不高興,于是兒子也和老爸吵,這下老爸只好說:“我不就是想安安靜靜地吃個晚飯嘛?!?/p>
至此都還是大人間的吵架,別忘了飯桌角落里的小女兒。本來是婆婆在喂她,因為吵了架,婆婆心情不好,忘了喂小家伙,她肚子餓起來就會號啕大哭。
其實,男女對婚后生活的最完美憧憬應該是這樣的:
兩家人聚在一張桌子上,長輩們圍住兩歲的孫女(外孫女)邊逗她邊舉起紅酒相互祝福。妻子在廚房內高舉炒菜鍋,頓時香味四溢。她的妹妹則在一旁幫著切菜,而小舅子在門前洗姐夫新買的汽車。至于體貼的老公,他剛進門,滿頭大汗,左手提著兩箱蓮霧,右手捧著14寸蛋糕,嘴上還唱著《生日快樂》歌……
現(xiàn)實生活和理想生活有很大差別,畢竟男女愛情上的結合,背后是兩個背景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家族。所以中國講的“愛屋及烏”真是有學問,愛情的范圍得擴及對方的父母、對方的家人,還有,最重要的,要忍耐,如果湯咸了點,要說:“好喝?!边@和說不說謊無關,因為當妻子也喝了湯,她自然明白,無需由做先生的去強調。
我家的狀況和莫拉維亞寫的不同,因為只兩個人。所以老婆在廚房里做菜,我在餐廳內喝酒,多么溫暖幸福呀!等等,老婆臉色不好,她甩下盤子罵:“你這么等不及吃,能不能留一點給我!”
去她娘家吃飯呢,丈母娘在廚房里忙,大姨子去巷口買啤酒,小姨子幫忙上菜,我老婆呢,一手菜刀一手鍋蓋從廚房內探出頭來喊:“我爸沒來,你先偷吃看看!”
她是叫我先吃,或是叫我別偷吃?
老丈人來了,他提著兩瓶酒說要我嘗嘗。
這時大姨子買啤酒回來,扔了一罐給我。大姨子捧著客家小炒來,而丈母娘則說米粉快炒好了,然后我老婆又從廚房內探頭出來,她吼:“又喝酒,不準喝我爸的老酒!”
嗯,她的意思是我“又喝酒”,但可以喝啤酒,不能喝她爸的老酒?不過他爸要我喝他的老酒,她姐要我喝她買來的啤酒,人生真是難抉擇。
終于所有人都上桌,老婆發(fā)出驚呼,“客家小炒怎么只剩下這么一點點?”
我看了老丈人一眼,他看了他老婆一眼,他老婆伸手拍拍我老婆說,吃飯。
對于家庭,吃飯是大事,無論吵架或是吃太快,基本條件是人愈多愈好,吃得稀里嘩啦,喝得咕嚕哈啦,就是別老一個人吃飯,死也不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