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播出的電視劇《陳云》有段情節(jié),讓人印象深刻:
1982年1月,陳云在讀一份反映廣東一些地區(qū)走私活動猖獗的簡報時勃然大怒,批示說,“我主張嚴辦幾個,判刑幾個,以至殺幾個,并且登報,否則黨風無法整頓”。陳云當時的職務是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第一書記。
批示過后,陳云向后靠在沙發(fā)上,輕嘆一聲說,“我就準備挨黑槍了”,繼而抬頭吩咐秘書,“轉告我的幾個子女,讓他們出門注意安全”。
此后不久,雖有人以“曾為黨做出一些貢獻”為由求情,但他還是力排眾議,推動查辦汕頭地委政法委副主任王仲貪污腐敗案。這被稱為“改革開放第一案”。
這是一部電視劇,吩咐的情節(jié)也許經過藝術化的處理,但反腐的艱難與阻力還是得到了委婉表現(xiàn)。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阻力都會這么明顯。更多時候反腐舉措是被無聲地消融,仿佛打在棉花上,軟綿綿的。
就拿始于2002年的上一輪紀檢體制改革來說,派駐機構統(tǒng)一管理,由雙重領導體制改為中央紀委和監(jiān)察部直接領導是當時力度最大、寄予希望也最大的舉措。多年下來,效果卻很難下定論。
提這兩個事例,是因為紀檢體制又走到一個關鍵節(jié)點。“紀委權力上收”、“巡視全覆蓋”、“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等改革,被視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巨大亮點,輿論稱紀檢體制將進入一個新時期。
有理由如此樂觀,《決定》中一連串的舉措,直指反腐積弊。但應足夠謹慎,難走的路是上坡路。
《決定》中紀檢體制改革可以說紛繁復雜,涵蓋面較廣,但改革的內核與目標清晰嗎?改革,對政府而言,是限權;對市場而言,是松綁;對公民而言,是賦權;對紀委而言,是什么?
改革的原則有了,細節(jié)呢?《決定》中提出“各級紀委書記、副書記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繼而有媒體根據最近換屆的29名省紀委書記中16人由中央“空降”或異地遷任,稱“中央掌握了省級紀委書記的提名權和任命權”。
這樣的推理在2007年也曾出現(xiàn)。當時換屆中,已調整的15名省紀委書記,有10名來自外地或中央紀委,有媒體就此稱,“打破了由地方黨委提名本地紀委書記的慣例”。
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和考察權如何上收,顯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細節(jié),而不只是這些表象。
進一步講,在解決了腐敗存量問題、以高壓逐漸樹立新的官風、理順諸多體制性及非體制性障礙后,反腐需要做出權力結構和監(jiān)督模式改革。這也讓本次紀檢體制改革,已然被看作是下一步政改的突破口。輿論希望能從監(jiān)督權上突破政改。
紀檢體制改革能肩負起這樣的重任嗎?
有理由樂觀,但絕不能掉以輕心。
不過我們至少應該達成這樣的共識:紀委反腐,是執(zhí)政黨自凈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把紀委反腐能力釋放出來、手段硬起來,才能取信于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創(chuàng)新的,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