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根據(jù)外貌來判別一個人的品質(zhì)才能。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 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一個叫子羽。宰予能說會道,極為善辯。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長相丑陋,行動笨拙。于是,孔子對他們兩個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子羽長得很難看,孔子一見到他就不喜歡,心想:“這個人長得像個丑八怪,一定沒有什么才氣?!币虼耍麑ψ佑鸬膽B(tài)度十分冷淡。后來,子羽只好退學,回去鉆研學問。而宰予因為長得儀表堂堂,很有風度,加上他口才好,能說會道,所以,孔子很喜歡他,認為這個學生將來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發(fā)展卻出乎孔子的意料,子羽是一個熱愛學習和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他在離開孔子后,更加發(fā)奮努力,最后,成為一個很著名的學者,很多青年都到他的門下求學,于是,他的名聲也在諸侯之間傳開了。
相反,宰予卻非常懶惰。盡管孔子非常認真地教,可是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孔子曾再三地勸導他,但他都不聽,有時天已經(jīng)大亮了,他還在床上睡懶覺,氣得孔子把他比做沒有用的朽木。后來,宰予靠著他的口才,在齊國做官,可是沒多久,因為和別人一起作亂,被齊王處死了。
孔子聽到宰予的死訊,很感慨地說:“從子羽身上我知道,不能以外貌來衡量一個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訴我,不能憑一個人所說的話來衡量他?!?/p>
為什么孔子有這么大的感慨呢?
背后的道理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看事物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要深入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這反映了現(xiàn)象與本質(zhì)之間的辨證關(guān)系。現(xiàn)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不確定的;本質(zhì)是事物的內(nèi)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wěn)定的、深刻的。人們很容易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表面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 它有可能是假象。所以,我們只有抓住事物內(nèi)部的本質(zhì),才能真正地了解它。最后孔子終于明白其中的道理,發(fā)出這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