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喜歡“簡單易行”的養(yǎng)生法,所以形形色色的“養(yǎng)生小百科”“生活小智慧”極為流行。如果再有一點“科學研究表明”,或者能夠擺出一堆科學名詞與科學理論,就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被媒體追捧。
“檸檬水養(yǎng)生”就是這種情況,說的是檸檬泡水可以防癌——作為“養(yǎng)生智慧”,又有人總結了如何泡、如何喝的一些“注意事項”。再加上“國外某某研究機構發(fā)現”“檸檬中的某某成分比化療藥物高效10000倍”“這些秘密被各醫(yī)藥公司諱莫如深”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用語,“檸檬泡水”毫不意外地廣為流傳。
對“檸檬抗癌”的研究的確有一些,大致有三類:
一是檸檬含有的某種成分具有“抗癌作用”。任何一種植物中都含有很多種化學成分,不同的植物中“富含”的成分不同。就檸檬而言,含量極高的檸檬酸和維生素C是它的特質。此外,還有檸檬苦素、類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B6、黃酮類化合物以及鉀等礦物質。這其中一些成分被認為可能有抗癌作用,于是科學家們拿著它們或者檸檬提取物去處理各種癌細胞,發(fā)現有一些能夠抑制某些種類癌細胞的生長。
需要注意的是,細胞實驗只是說明“有可能”,在科學研究中只能作為篩選手段。也就是說,在細胞試驗中顯示“可能有效”的可以繼續(xù)研究,無效的就打住了。
比細胞實驗更可靠一些的是動物實驗。動物實驗往往是用一些人工的手段讓動物產生腫瘤,然后喂以提取物,一段時間之后,與不喂提取物的對照組相比,看看腫瘤的增大速度是不是不一樣。很多在細胞實驗中有效的成分,到動物實驗中不能顯示出作用,會被淘汰出局。
動物實驗中“有效”也并非靠譜的證據。首先動物跟人是有差別的,在動物實驗中有效但在人體中顯示不出效果,是常見的現象。其次,動物實驗中可以使用很高的劑量,在人體中還需要考慮:相應的劑量是否現實?現實能做到的劑量是否有效?有效的劑量是否具有副作用?只有用人體試驗來令人滿意地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作為一種“療法”或者“養(yǎng)生法”向公眾推薦。
而對“檸檬抗癌”的研究,還只停留在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的層次。它雖然沒有被“否定”,但是距離“有效”還有遙遠的路要走。在這條長征路上處于同一前進陣營的,還有許多蔬菜、水果或者非常規(guī)食用的植物,表現比檸檬更好。
第三類的研究是一些流行病學調查。比如說找到一批癌癥患者,再找一批跟他們生活情況類似但沒有得癌癥的人,調查他們的飲食以及其他生活習慣?;蛘吒櫼淮笈说母鞣矫嫔盍晳T,幾年之后統(tǒng)計癌癥的發(fā)病情況。在學術期刊上有一些這樣的調查研究發(fā)表,結果是那些食用檸檬等柑橘類水果比較多的人,某些種類癌癥的發(fā)生率要低一些——這種研究經常被媒體渲染為“檸檬防癌”。但這種結果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吃柑橘類水果多的人,可能吃其他水果蔬菜也比較多——“癌癥發(fā)生率低一些”有可能是其他生活習慣的影響,未必僅僅是檸檬的作用。
總體而言,的確有一些科學實驗顯示檸檬中有一些成分“可能具有防癌作用”。但是,這些研究遠遠不足以支持“檸檬水養(yǎng)生”。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支持對各種食物成分抗癌功效的研究,也對此類研究進行了總結,至少有十幾種食品具有遠比檸檬更好的證據。不過,他們明確指出:“沒有任何一種食物或者食物成分能夠保護你不得癌癥,但強有力的證據顯示,多吃各種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粗糧和豆類,有助于降低多種癌癥的風險”。
就像茶一樣,檸檬水的熱量很低,有獨特的風味。如果喜歡,經常喝也沒什么不好——它總比各種含糖的、碳酸的飲料要健康。至于“抗癌”,只適合當作飯后的談資,但是請不要去指望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