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間,精達股份發(fā)布非公開發(fā)行股票預案,擬募集10億元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公司同時披露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
記者發(fā)現(xiàn),公司此前變更募集資金投向項目的說辭存在矛盾,最終投入的“新型高效節(jié)能壓縮機及電機用電磁線項目”和“收購常州市恒豐銅材有限公司70%的股權”等項目的收益均未達預期。讓人擔憂公司此次若募集資金成功,是否能夠按照預案中的方式使用。公司在早些時候回購公司股票,如今卻又定向增發(fā)募集資金,讓投資者質(zhì)疑其是否還會故伎重演。
恒豐銅材業(yè)績遠不達預期
10月21日晚間,精達股份發(fā)布非公開發(fā)行股票預案,擬以3.73元/股的價格,發(fā)行合計不超過2.68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0億元。根據(jù)預案,本次募集的資金,扣除發(fā)行費用后用于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
記者發(fā)現(xiàn),截至目前,精達股份的總股本為7.09億股,若本次發(fā)行成功,則公司的總股本增至9.776億股,增幅達37.8%,可謂天量增發(fā)。但公司對資金的如饑似渴,或許正源于公司前次募集資金投向不當。
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nèi)公司營業(yè)收入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31%;實現(xiàn)凈利1.11億元,同比增加0.23%。比半年報中,營業(yè)收入和凈利的增幅6.66%和1.18%有所收窄。募投項目收益未達預期,過高的財務費用是拖累業(yè)績下滑的重要原因。
根據(jù)公司發(fā)布的“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鑒定報告”,其“收購常州市恒豐銅材有限公司70%的股權”,承諾的效益為3023.17萬元,但實際只有568.26萬元,遠不及預期。
公司在公告中稱,“收購常州市恒豐銅材有限公司70%的股權”項目收益未達預期的原因是該公司收購后運行僅四個月,同時受市場需求影響,產(chǎn)能未達到預期水平,2013年1-9月產(chǎn)能利用率只有81.59%。但即便產(chǎn)能利用率為81.59%,按照預期,其收益也應該達到2467萬元,實際的568.26萬元與其相差甚遠。
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2012年,恒豐銅材的凈利潤分別為1862萬元、4042萬元和3859萬元,2011年較2010年突增117%,次年則開始下滑,顯得比較蹊蹺。記者注意到,當年恒豐銅材實際控制人何如森注銷了旗下歐蘭銅業(yè),恒豐銅材(香港)等關聯(lián)子公司,為上市做準備。分析人士認為,可能正是公司處置資產(chǎn)造成2011年凈利暴增。精達股份溢價76%收購的恒豐銅業(yè)著實不便宜。
公司實施股權收購時,恒豐銅材曾作出業(yè)績承諾:2013年和2014年恒豐銅材的凈利增長率不低于20%,若達不到,何如森應將其年度分紅金額以借款方式無償提供給公司使用一年。但考慮到恒豐銅材的凈利本來就不多,精達股份實施股權收購后,何如森夫婦只持有30%的股權,即使凈利全部用于分紅,何如森所得也有不多,何況只是借給公司用一年,且其本人持股份額不詳,如此承諾近乎海市蜃樓。
說的做的自相矛盾
不僅募投項目的收益遠不及預期,而且公司的實際做法與其變更募投項目時的說辭也存在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
除了“收購常州市恒豐銅材有限公司70%的股權”項目收益遠未達預期,公司公告顯示,前次“新型高效節(jié)能壓縮機及電機用電磁線項目”預期虧損為-70.76萬元,但實際虧損達920.63萬元。
公司稱,“新型高效節(jié)能壓縮機及電機用電磁線項目”一期銅導體生產(chǎn)線于4月30日開始投產(chǎn),2013年3月經(jīng)2012年度股東大會批準,由生產(chǎn)銅導體電磁線變更為生產(chǎn)鋁導體電磁線,項目正處于建設期,因此為未達到預期收益。
記者注意到,對于前次募集資金的使用,公司進行了變更了投資項目,將正在實施的3萬噸新型高效節(jié)能壓縮機及電機用銅圓電磁線中所再用導體材料由銅改為鋁,轉(zhuǎn)為生產(chǎn)1.2萬噸新型高效節(jié)能壓縮機及電機用鋁基電磁線。公司稱,變更投資項目是因為“以鋁代銅”已成為行業(yè)的趨勢,并得到整個產(chǎn)業(yè)的一致認同,公司變更投資項目可以適應下游客戶的變化,更好的服務市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一方面稱“以鋁代銅”是行業(yè)的趨勢,與此同時,公司卻又將尚未投入使用的“微細鋁基電磁線技改項目”募集資金2.03億元及自由資金4233.73萬元,共計2.45億元,用于收購常州市恒豐銅材有限公司70%的股權,最終恒豐銅材實現(xiàn)的效益還遠不達預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耳光?
對此,記者致電公司,截至截稿為止,公司未給予任何明確的答復。
先回購后增發(fā):是否會故伎重演?
公司天量定增,對資金如饑似渴??墒枪_資料顯示,公司于 2013 年1月15日還實施了回購,截止7月6日,公司回購股份總數(shù)量為1157萬股,支付總金額為 5799萬元。
既然公司流動資金緊張,為何還要實施股票回購?公司前腳回購股票,后腳發(fā)布定增公告,募集巨額資金是否早有預謀?
公司稱,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回購股票并注銷有利于提升每股凈資產(chǎn)和每股收益指標。但蹊蹺的是,在回購期間,公司選擇在股價處于高位時介入,在股價低迷時卻選擇了放棄,公司最終回購的股票不足當初計劃的六成。值得注意的是,回購期間此前參與定增的股東借機離場。公司借回購股票幫助參與定增的股東出貨以及拉抬公司股價以幫助后續(xù)實施定增的嫌疑巨大。
公司在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特別提出,參與本次增發(fā)的“李光榮陣營”—即最終控制人—“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nèi)繼續(xù)增加在精達股份擁有權益的股份”,可是考慮到公司此前種種,誰能保證其不會故伎重演呢?記者發(fā)現(xiàn),公司幾乎不受券商待見,近年來,各券商對其出具的研報屈指可數(shù),近兩年來則更是基本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