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經濟的發(fā)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一樣具有周期性,這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的一致看法。隨著中國土地財政的日益惡化和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房地產業(yè)儼然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并愈來愈顯示出其發(fā)展的周期性波動。
從中國土地財政目前的數據來看,風險已經相當大。盡管作為地方政府仍有十足的動力通過賣地來換取收入,但地方負債的風險已經逐級放大,多數地方政府的收入交由房價來決定恐怕不是最優(yōu)選擇。
國外對房地產周期的實證分析研究比較多。美國的房地產周期主要按庫茲涅茨周期模式進行,即18年左右完成一次周期波動,同時也存在5年一次的短期波動。美國房地產經濟學家Fred·Case(1974)和Alan·Rabinowitz(1980),分別以美國房地產市場交易量(或銷售額)為依據,通過分析1795—1973年共180年間美國房地產的實際運行情況,指出美國房地產存在約18左右的長周期波動,主要受歷史事件如戰(zhàn)爭、經濟衰退、技術創(chuàng)新等事件影響。我們的研究發(fā)現,中國房地產周期呈現5年的小周期和10年的中周期。
從1993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后,中國房地產在1997年經歷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年—1999年房價繼續(xù)保持調整趨勢,隨后在2001年之后出現復蘇,直至2003年SARS出現,導致房市重現衰退。而2008年房價再次調整。我們關注幾個重要的年份,1987年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1993年中國宏觀調控導致海南房地產泡沫破裂;199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房市不振;2003年受SARS影響,房地產受到較大打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中國房價大跌。2013年會發(fā)生什么情況?
早在2004年王石就曾經提出,新的房地產拐點可能出現在2013年。他認為,在2013年以后,中國房地產市場更多的可能是變成存量市場,而不是增量市場。而王石判斷房價拐點的另外一個重要論點是房地產占GDP的比例。他認為,按照美國房地產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中國房地產的發(fā)展是比較合理的。2003年房地產占中國GDP的6.5%,自1998年以來,房地產在GDP中的比重是一直陡升,從3%陡升到現在的6%以上,但這種陡升的斜率將來不會按現在的陡升幅度上升,會有所放緩。
獨立經濟學家、知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曾表示,2013年前三季度房地產投資占GDP投資的比重達到15.8%,遠遠高出美國房地產所占GDP比重,是次貸危機發(fā)生以前的三倍。而房地產增長比較合適的比重,是占中國GDP的10%左右。
此外,國內貨幣政策的變化影響也需要警惕,這可能成為壓倒市場的最后稻草。
中國這一輪房價上漲,要持續(xù)到中央銀行采取貨幣緊縮為止。即,可能要等到CPI持續(xù)幾個月在4%以上。中國官方CPI何時持續(xù)在4%以上,根據判斷,預計要等到2014年上半年。
從外因角度來看,美國貨幣政策的轉向、美元升值周期的重啟和中日海上矛盾導致爆發(fā)局部戰(zhàn)爭都可能是中國未來房價大幅波動的導火索,這一點投資者應該有所警惕。
當前,可以肯定的是,當下離房地產市場轉向的臨界點越來越近了,中國房地產過去5年的瘋狂上漲周期已經接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