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來以為,編導沒有準備好,觀眾也沒有準備好。現(xiàn)在看來,編導是準備好了,但觀眾還是沒有準備好。
“繁星點點人間淚,聚作銀河萬古流?!蔽覀冞@個民族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但卻一直有苦說不出,一直沒有自己的歌謠,沒有《日瓦格醫(yī)生》這樣感動世人的文學作品或影視作品?!翱箲?zhàn)”之殘酷,讓很多作家望而生畏,因為“抗戰(zhàn)”是反侵略戰(zhàn)爭加內戰(zhàn),具有雙重殘酷性:“抗戰(zhàn)”是日本殺中國人,“抗戰(zhàn)”也是中國人殺中國人。
《1942》講述了中國人自相殘害故事。大災之年,政府仍然橫征暴斂,災民扶老攜幼、成群結隊地長途跋涉,四處盲流。《1942》的場面酷似《圣經(jīng)》中的猶太人大逃亡,但中華民族比猶太民族更加悲苦:自相殘害的故事不好講。
花奴打鼓,文人娛國——抗戰(zhàn)影視劇有這個問題,其他文學作品也有這個問題:通病就是只講帝王的陰謀,不講帝王的殘暴,不講人民的痛苦?!度龂萘x》和《雍正皇帝》有這個問題——歌頌權術,贊美陰毒。
《1942》講了帝王的殘暴。蔣介石就是殘暴的帝王。現(xiàn)在有人想把蔣介石打扮成一位民族英雄,可獨夫民賊就是獨夫民賊。統(tǒng)治者的愛國與民眾的愛國從來就不是一回事。蔣介石以抵抗的名義,炸毀了黃河大堤,死者成千上萬,數(shù)百萬人無家可歸。河南大災,蔣介石仍然要征他的軍糧。抵抗不總是等于愛國。蔣介石的愛國首先是愛他的蔣家王朝,首先是要維持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利益?!岸?zhàn)”之后,蔣介石又主動放棄對日索賠,還說什么以德報怨。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孔子都說應當以直報怨。
《1942》與魯迅的作品有相同的效果:觀眾和讀者必須反躬自問。本來大家是一同憤怒聲討漢奸,但到了魯迅這里,就要批判國民性,就不再是憤怒聲討漢奸的問題了,問題成了我們自己會不會當漢奸,問題成了為什么每個人都有可能當漢奸?!?942》也是這個意思。所以觀眾看了電影之后沒有神清氣爽的感覺。當然,《1942》也確實沒有多少詩情畫意。這也并不奇怪,妻離子散,易子而食,有詩情畫意難,有幽默也難。
《1942》是一部真實的影片。觀眾判斷影片是否真實,通常是兩個辦法:一是比照史料,二是比照現(xiàn)實。大部分人對史料所知甚少,但如果影片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相近,我們就會信以為真。《1942》與我們的現(xiàn)實就很接近?!?942》是逃難的故事,而逃難的故事國人再熟悉不過。國人似乎總是在逃難,“慌慌如喪家之犬,匆匆似漏網(wǎng)之魚。”難道不是嗎?為了避免殘酷的高考,每年有數(shù)十萬的少年去歐美留學,非洲大陸也到處可見來此討生活的中國人。要留學的中國學生太多,相互競爭,相互傾扎。非洲大陸的中國小販也是競相壓價,相互競爭。
“別后平安否?便相逢,凄涼萬事?!薄?942》是唱出我們悲苦的歌謠。我原來以為,此生不可能看到《1942》這樣的影片。我原來以為,編導沒有準備好,觀眾也沒有準備好?,F(xiàn)在看來,編導是準備好了,但觀眾還是沒有準備好。據(jù)說《1942》上映后并不賣座,連收回成本都有困難;觀眾更愿意看人妖,看泰拳。但我以為,《1942》是一部國人應當看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