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地震中一位父親信守對兒子的承諾,在學校倒塌后不顧勸阻,始終相信兒子還活著,在夜以繼日38小時里,他憑借驚人的毅力,終于用自己的雙手救出了兒子和其他14名學生。課文傳達出的父愛,讓讀者為之動容。怎么才能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形象建構,心靈獲得熏陶和感染,這是本文的關鍵所在。
一、解構文本獲得形象感悟,建構父親形象
在課堂初讀環(huán)節(jié)中,我預想讓學生與文本生成對話,建構父親的形象。但從哪里入手呢?我從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入手,發(fā)揮主體探索熱情,讓學生從結局開始思考,以續(xù)寫結局的方式探討“這位父親為何了不起”。學生搜索文本,獲得的直觀感受就是:父親有個了不起的兒子,能夠為同學著想。而父親,則為兒子著想。也有學生認為:父親在所有人都放棄努力的時候,依然堅持相信兒子還活著,拼命去救他,這種行為很了不起。
師:“了不起”包含什么意思?
生:非常偉大。
師:你認為這位父親偉大嗎?請用一個詞語來贊美他,并圍繞關鍵詞,續(xù)寫結尾。
啟發(fā)學生進行續(xù)寫的同時,我讓學生確定文中的關鍵詞,梳理寫作思路:驕傲、感激、堅持、信念……
【反思】
我有意識地憑借對文本的嘗試解構,引領學生用多元視角進行多維思考。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從喜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文本結局,通過另類的完滿展現(xiàn),讓學生能夠輕松看清一個父親的行為。與此同時,深入解讀這位父親的堅強和信念,并通過學生自我書寫,將崇敬和理解建構在文本中,完成形象建構過程。
二、解構文本獲得情境感染,品讀父親的信念
在對文本進行細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我預想讓學生改變文章結構,重新預設一個結局,聯(lián)系上下文討論信念的積極性。(多媒體展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第二天清晨,一個面容憔悴的父親,癱坐在一堆破碎的廢墟上,手里抱著一個孩子,哭得無力說什么。
針對這個結局,我讓學生從文本中查找線索,推斷是否有可能發(fā)生?!捌恋娜龑咏淌覙?,已變成一片廢墟,活著似乎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太晚了,沒有希望了”。
師:如果是這樣的結局,你還認為他偉大嗎?為什么?
生1:父親兌現(xiàn)了他的諾言,永遠和兒子在一起,不管任何情況,也不管生死。他始終是偉大的。
生2:不論結果如何,父親在過程中始終堅持要和兒子在一起。他是偉大的。
生3:父親那種堅信兒子還活著的信念,證明他是偉大的。
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體會父親的堅定信念,我讓學生品讀救兒子的過程,進行聯(lián)想。有學生通過畫面和鏡頭的感染,聯(lián)想到這位父親快要虛脫了,身上有傷,滿身血跡。
借此我引導討論:“他遭受了身體的疼痛,還有哪些壓力?!痹谖谋局械募毠?jié)讓學生理解父親承受的精神之痛:人們的質(zhì)疑和不信任,使得這位父親仿佛一個瘋子,沒有人再來阻擋;萬一有什么意外,那么這個世界上就只剩下妻子一個人了……
【反思】
我讓學生找到負載著父愛的詞句進行梳理、品讀,而后獲得深入的體驗,領悟到父愛的信念。
三、解構文本,收獲心靈熏陶,辨證解讀父愛
在精讀環(huán)節(jié),我預想再次改變結局,目的是讓學生表達真實想法,并進行適度辯論,進而從細節(jié)中體會蘊涵文本中的父愛。都說父愛如山,在文本中,阿曼達的父親給予他的是什么樣的愛呢?
在大屏幕上,一聲爆炸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這位父親和兒子,永遠再也沒能睜開眼睛看到美好的世界。
根據(jù)屏幕展示的這個結局,我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可能呢?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任何事情都可能發(fā)生。學生通過課文找到線索:一位救火隊長阻攔他;一位警察說過,如果堅持挖的話,不但不利于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
師:就是這樣可怕的結局,這位父親沒有放棄,他依然選擇要堅持自救孩子。他到底偉大不偉大?
學生展開互動辯論,反方的理由是:這位父親失去理智,他制造了爆炸。這位父親有點自私,如果意外發(fā)生,他就拋下了妻子;這位父親太冒險,應該讓專業(yè)的救護人員來救孩子……而當正方的理由是:這位父親的所作所為都是因為愛。他愛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們遇到危險時,他不離不棄,堅持承諾要和兒子在一起;和兒子在一起,這是父親對兒子的承諾,這是偉大的父愛……
通過辯論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而這正是文本中傳遞給讀者的最深刻的人文情懷。
【反思】
在激烈的爭論中,我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見證和理解,關于父愛的兩難,同時更深刻理解文本的意義,達到了學生自我解讀、自主探索的目的,這是自主學習的深層確立。
我對語文文本的解構嘗試是為了促進多維思考,其本質(zhì)也是充分發(fā)揮語文的人文性,對于閱讀教學素材而言,給學生提供價值取向或暗示,這本身就是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本質(zhì)目標。有基于此,我相信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