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而言,主要有三種再平衡策略,一是買入并持有(buy and hold)的價值投資策略;二是恒定混合型策略(constant mix);三是CPPI保本型策略。但上述策略對個人投資者同樣有借鑒作用。
三種倉位平衡策略的優(yōu)劣各不相同。在趨勢沒有形成之前,或在市場處于震蕩行情的過程中,恒定混合型策略實際上可以充分的對沖權益類資產收益不穩(wěn)定的風險。比如按照投資者設定的6成權益類資產、4成固定收益類資產的初始倉位或資產配置比例來看,當股票市值上漲而導致權益類資產比例高于60%時,投資者可以將權益類資產賣掉一些,從而將其資產占比重新降至6成,而將拋售股票資產所帶來的現(xiàn)金增配在固定收益類資產上。同樣,當股票市場下跌之時,由于權益類資產倉位下降,導致必須降低固定收益類資產,來增配權益類資產,從而維持初始4:6的資產配置比例。所以,恒定混合策略又被簡稱為高拋低吸策略。但是,恒定混合策略最大的劣勢是,一旦市場形成趨勢性機會,那么,它很難獲得邊際的收益,因為恒定策略設置了主要資產配置的比例,無法將權益類資產的收益放大。盡管還可以調整初始倉位設置,但往往是事后諸葛亮的調整,喪失了最佳的增倉機會。
在趨勢形成之后,無論是上升趨勢,還是下跌趨勢,CPPI策略相應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一般而言,CPPI通過建立一定的安全邊際來降低整體資產的風險,比如,對于1個資產1千萬的客戶而言,可以將800萬作為無風險或低風險資產配置,而另外200萬元作為權益類資產來配置,將800萬的低風險資產產生的利息收入不斷的投入到權益類資產當中,從而保證資產收入的不斷增長。另外CPPI策略還采取了動態(tài)調整M值的策略,即權益類資產=M*(資產總值-安全資產),在將整體資產扣除無風險資產之后,剩余的資產乘上M值之后的資產金額用來投入權益類資產,一般M值將大于100%。當權益類資產出現(xiàn)下跌的時候,整體資產不低于800萬的止損線是必須設定的,當然,還可以將權益類資產的虧損控制得更為嚴格,比如當整體資產虧損至10%的時候即設置警示線。
買入并持有策略,往往被稱為“什么都不做(nothing to do)”的策略,實際上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懶人策略。尤其是在市場出現(xiàn)大牛市趨勢的時候,這種策略的優(yōu)勢將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目前來看,按照當前市場的估值水平來看,長線投資者實施買入并持有的策略將會獲得最大的收益。如果站在2020年來看待當前中國股市,你會后悔2013年為何不多買一些權益類資產,2013年的低估值是如此的明顯,但市場多數(shù)人還是視而不見,放棄了大量買入低估值藍籌股的最佳的配置時點,而去追逐那些高風險低收益的泡沫資產,這完全可能是本末倒置。
換句話說,我們不主張在2007年6000點提倡買入并持有的策略,因為下跌的空間大,而上升的空間小,但在指數(shù)從6000點跌下來65%之后,也就是現(xiàn)在的時點上,我們完全可以實施買入并持有的策略。可以說,在2200點這么安全的資產環(huán)境下,我們找不到更好的策略來代替它。
為什么人人都知道市場估值如此低,但真正大量買入權益類資產的人不多呢,關鍵是很多人在熊市受過傷,無法面對過去5年累計不斷虧損的事實,更無法改變克服害怕?lián)p失的心理。這就是多數(shù)人很難獲得長期正收益,甚至跑贏市場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