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中國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領域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這將是一場根本性的、長遠性的變革,必將在中國發(fā)展史上留下重要痕跡。
從“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到“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再到“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各個層面、諸多領域、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設計?!稕Q定》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著眼于制度改革,緊緊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等六個大領域,分16個方面列60類需要建設的制度,提出了一攬子改革方案,就是要“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這決不僅僅是對現(xiàn)有制度的查缺補漏,而是為了“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也昭示出中央改革的決心和遠見。
中國35年的改革歷程充分證明,制度變革是“活水源頭”,更具有“杠桿效應”,只要有決心,有力度,有韌勁,它所釋放的制度紅利將是巨大的。
從當前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看,盡管各種所有制經濟都獲得了法律地位,但使用生產要素不平等、參與市場競爭不公平、受到法律保護不同等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盡管國家兩推“36條”促進“非公經濟”發(fā)展,但那些有形無形的壁壘,“看得見的手”的過多干預、胡亂干預,仍大量存在。
這次改革,把經濟體制作為重點,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市場的作用從“基礎性”變?yōu)椤皼Q定性”,這樣的改變本身就具有決定性的效用。而管住政府那只“閑不住的手”,帶來的經濟與社會的活力只會越來越大。
中國夢,改革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