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天氣變化或身體不適時,親朋好友噓寒問暖總不忘親切地叮囑一句:多喝點水!喝水,是不是多多益善呢?
病中飲水過多影響康復
在中醫(yī)經典《傷寒雜病論》中,醫(yī)圣張仲景說,病人沒有感覺到口渴或稍微有一點點口渴,親朋好友們?yōu)榱俗屗M早痊愈,想方設法讓他多飲水,出發(fā)點固然是好,卻不知這樣反而讓病人病情更加復雜,甚至纏綿難愈。得病以后,病人自覺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多,這個時候也是不應當多給他喝水的。
張仲景為何不讓多喝水呢?且看他的解釋:陽氣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能起到保護人體、防止病邪入侵和維持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作用,而在生病時,則可以驅邪外出、修復病損,促進人體早日康復,可以說陽氣是人體健康的守護神。人體在患病時,對陽氣也有一定的損害,陽氣的恢復過程也正是人體疾病痊愈的一個過程。在陽氣恢復的過程中,它還處于一種相對不足的狀態(tài),若此時讓病人飲過多的水,虛弱的陽氣不足以溫化過多的水,便會使陽氣更虛,繼而加重病情。
喝水后腹脹、氣喘、嘔吐就不能再喝
到底應怎么喝水呢?病了幾天以后,這時候病人渴得厲害,讓不46f429553a0cd271af7935e83e79fdb508391d64981f08dd44f016b331b1c9ee讓喝呢?張仲景提出,可以根據(jù)情況適當飲水,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要讓病人總感覺稍稍還有點口渴,而不是讓他抱著水瓶開懷暢飲。病人說能喝一瓶水,只讓他喝半瓶,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病人的陽氣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以利于疾病的痊愈。張仲景在書中還談到,如果飲水以后,出現(xiàn)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或者飲水后出現(xiàn)氣喘、嘔吐等情況,均提示陽氣虛弱,已經不足以溫化飲入之水了,所以就不可以再飲水。
特別渴的時候要慢慢喝水
關于大渴適度飲,他舉了一個例子:古時炎炎夏日,有一個長途跋涉的行人,口渴難耐,忽然望見一老者正在打水,忙奔跑著喊道:“老人家,讓我喝口水吧?!崩先艘姞睿チ艘话央s草,放進了桶內,行人因口渴難耐,不得不喝放了雜草的水,因為有雜草,只能邊吹邊喝,老者待其喝完水后說:“我放雜草并非害你,而是要你慢慢地喝,如果不放雜草,你就會一口氣喝過多的涼水,會導致你產生疾病。”此時年輕人才恍然大悟,甚是感激。
同時,飲水要注意“熱勿灼灼,寒勿滄滄”。常喝極熱的沸水和湯類,容易導致細胞變性或基因突變而產生惡性疾病,炎夏、運動之后、歌唱之后、長時間講話之后,不要飲用冰鎮(zhèn)類茶水,否則輕則聲啞或失音,重則會導致一系列難治之疾病,比如聲帶息肉或胃腸道疾病等。
由此可見,“多喝點水”的提醒很善意,但喝水并非多多益善,健康的身體需要適當?shù)娘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