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是嬰戲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它對當時的瓷器裝飾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嬰戲圖不僅在瓷器繪畫中十分流行,而且以臥嬰為造型的瓷枕也盛行一時。早期的臥嬰枕以橫臥的嬰兒為座,上置枕面,后逐漸發(fā)展為以臥嬰作枕體,背脊為枕面的像形枕。用作瓷枕的臥嬰,造型稚樸天真,形象飽滿,生動活潑、姿態(tài)傳神,洋溢著生命的朝氣,蘊含著多子多福,吉祥美滿,使生活平添趣味和歡喜之情。
磁州窯燒制的彩繪臥嬰枕以身著綾羅的富家女嬰造型為主,塑造了人們理想的富貴形象。女嬰頭扎雙髻,天庭飽滿,雙目有神,兩耳肥大,形態(tài)悠然。其腰身圓平而微下凹,形成舒適的枕面,枕面四周黑線勾邊,在枕面開光內(nèi)繪有國畫意境的繪畫小品,仿佛在枕上搭了一條飾有花紋的枕巾。通體施有黃、黑、白三種顏色,給人以柔和溫馨的美感。瓷枕采用釉下彩的工藝,先在臥嬰枕的模型上施白色化妝土,再用黑彩或褐彩勾勒出人物面目的細部特征、服飾的輪廓線和花紋,然后罩透明釉入窯燒造,其造型自然質(zhì)樸、清新活潑。另外,還出產(chǎn)少量的男嬰枕。
磁州窯的彩繪臥嬰枕傳世不多,只在金代河南的扒村窯、長治窯進行燒造,其他窯口還尚未發(fā)現(xiàn)。元代時河北的觀臺窯、明清時期的長治窯曾燒造過一種彩繪的臥婦枕,但枕面沒有開光圖案,應是臥嬰枕的延續(xù)。
1.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臥嬰枕:長46厘米,寬12厘米,高20厘米,1983年陜西省黃陵縣黃帝陵附近出土。瓷枕為一女孩曲膝側(cè)臥,頭扎兩個小辮,左手枕于頭下,雙腿彎曲,悠閑自如。枕面與衣袍為褐黃色,枕面中間繪折枝花卉,衣袍上繪黑色桃花紋,黑色領邊上飾有珍珠。枕底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字,即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它為我們判斷臥嬰枕的燒造年代提供了準確而可靠的依據(jù),成為臥嬰枕斷代的標準器。
2.上海博物館收藏白地黑花詩文臥嬰枕:長39.3厘米,寬17.4厘米,高11厘米,女嬰呈側(cè)臥身狀,雙腿彎曲,頭墊于胳膊之上,頭扎兩個小辮,以褐黃色化妝土為衣袍,衣袍上飾有環(huán)形梅花點。形制自然質(zhì)樸,充滿清新活潑的生活氣息。枕面上書行草題詩二句:“葉落猿啼霜滿天,江邊漁父對愁眠”,字體酣暢流利。這是仿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的千古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而瓷枕上修改后的這兩句詩通俗易懂,更容易為人所理解。
3.河南淇縣文物保管所收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臥嬰枕:長35厘米,寬15.5厘米,高12.5厘米。1983年河南淇縣北陽鄉(xiāng)殘墓中出土。瓷胎細膩堅硬,白釉彩繪。枕為一臥女形象。臥女頭后有發(fā)髻,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笑。上身穿窄袖褐黃袍衫,領飾珍珠,黃袍衫上繪桃花枝葉。下著白色窄褲,兩臂斜屈,左手支頭,右手置于腮下。兩腿彎曲,作臥息狀。神態(tài)自然悠閑,造型優(yōu)美大方。枕面近長方形,斜置于臥女身上。枕面的雙線菱形框內(nèi)外繪黑色蓮紋和折枝桃花。色調(diào)對比鮮明,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
4.長治市博物館收藏的褐地黑花蘆蝶紋臥嬰枕:長治縣出土。臥嬰雙腿彎曲,頭部側(cè)仰,面如滿月,雙唇含舌,神態(tài)天真。褚黃色衣衫白色褲腿上飾有梅花點紋飾。枕面為褚色,內(nèi)用黑彩繪蘆蝶紋。
5.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收藏白地褐彩奔兔紋臥嬰枕:臥嬰褐色衣衫上飾有折枝花卉,環(huán)頸衣領邊飾有珍珠。枕面以白色為地,以褚色繪圖,內(nèi)繪一只兔子正在草地上奔跑,它一邊拼命前行,一邊驚恐地回頭張望,仿佛是要擺脫身后追趕的天敵。嫻靜的臥嬰與奔跑的兔子形成了動靜上的反差。瓷枕器物完整,釉色鮮亮,色澤圓潤,為臥嬰中的珍品。該枕曾參加2006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文化遺產(chǎn)日特別展覽》100件(組)珍貴文物展。
6.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褐彩折枝花卉臥嬰枕:高17.4厘米,長16.4厘米,寬41厘米。臥嬰眉清目秀,用褚彩涂抹嘴唇,稚嫩可愛。褚色衣袍上飾有折枝花卉,衣領飾有珍珠紋。枕面用黑彩繪枝葉,用褚彩點綴花卉,簡潔明快。
7.甘肅清水縣博物館館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臥嬰枕:1972年紅堡鄉(xiāng)謝坡村古墓出土,枕長34厘米、高14.5厘米,寬13厘米,女孩呈側(cè)臥形,滿頭黑發(fā),髫辮垂于腦后,面部豐滿,濃眉大眼,高鼻小嘴,雙臂曲彎,雙手托頭,腿自然側(cè)曲,雙足稍露。枕面置于孩兒背上,開光內(nèi)勾一折枝菊花,衣角及上下棱角用黑墨重筆勾畫成粗線條,女孩衣著上的小花朵,為唐宋時期絲織品的印花絹紗上常見的花紋,四壁飾蘭草及聯(lián)珠紋。畫面生動傳神,構思新穎巧妙,表現(xiàn)了一位少女嬉戲之后側(cè)臥小憩時的悠閑與自得。
8.香港中文大學收藏白地黑花蘆雁紋臥嬰枕:長35厘米,林炳炎基金會贈。女嬰眉目清晰,身穿梅花點紋衣袍,衣領飾圓珠紋。嬰孩背部為長方形的枕面,繪畫蘆葦雙雁圖。蘆葦隨風搖曳,兩只蘆雁在池塘中相互追逐嬉戲。其他枕的衣袍都是褐黃色,褲子為白色,而這件枕的衣褲均為牙白色,顯得素潔雅致。
9.美國舊金山藝術館收藏的白地黑花折枝花卉臥嬰枕:臥嬰雙腿彎曲,頭部側(cè)仰。通體身著飾有梅花點的月白衣褲,衣領有珍珠作裝飾。枕面斜插一束折枝花卉,用黑彩繪枝葉,用褐彩點綴花卉,筆觸細膩,層次豐富,清新怡人。
10.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風花雪月”臥嬰枕:高15.3厘米,長42厘米,寬18.8厘米。女嬰頭枕方枕,形成枕中枕的效果,方枕兩端為古幣圖形。女嬰呈側(cè)臥狀,右手托腮沉思,左手垂于胸前。月白長袍上繪有大朵的褐彩五瓣梅花,衣領邊為回字紋,衣邊及袖口飾有黑邊。枕面不同于其他枕的長方形,而是呈橢圓形,如意形的開光內(nèi)行書“風花雪月”四字,字體娟秀,風格飄逸。
11.邯鄲市個人收藏的白地黑花梅花點臥嬰枕:長40厘米,寬12厘米,高14厘米。女嬰身著白褲、長衫,褐彩長衫上繪五瓣梅花,頸佩項鏈,雙腿彎曲,頭枕雙臂而臥。枕面開光內(nèi)整齊地排列著梅花點圖案。衣紋皺折清晰可辨。
12.邯鄲市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黃彩臥嬰枕:邯鄲大名縣出土,長28厘米,高13厘米。與前面枕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男嬰的造型,呈側(cè)臥狀,頭枕雙臂,雙腿彎曲。面容飽滿,前額留海,眉如柳葉,雙眼細瞇,頸佩項鏈,上身穿著飾有菊花紋的黃色開襟長袍,下身著素色長褲。長方形枕面上繪有一束多節(jié)蓮花,寓含出“連生貴子”的吉祥之意。畫面素潔而純凈,與兒童天真爛漫、清純可愛的天性形成了和諧的統(tǒng)一。
13.磁縣磁州窯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褐彩臥嬰枕:長30厘米,高17厘米。 這也是一個男嬰的造型,雙手抱于胸前,雙腿彎曲。雙目炯炯有神,凝視前方。頭上留著絲繩扎縛的 “鵓角”。頸佩項圈,身穿長衫,披肩處為深色,環(huán)肩飾有三個圓圈,圈內(nèi)有梅花點似的花紋。長衫的下部繪有一個花結(jié)。與上述枕的不同之處,一是枕背上沒有開光,直接繪有一束團花;二是枕底增設了一個臺,男嬰臥于臺上,顯得天真而又活潑。
男女臥嬰枕是對宋代嬰戲圖藝術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宋金時期戰(zhàn)爭停歇后,人們渴望增加人口,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愿望,寄寓了人們對祥和、安康生活的向往,因而具有藝術美感和吉祥寓意的臥嬰枕,在中原地區(qū)廣為流傳,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