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洋是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yè)三年級的學生。從上大二開始,每個周六的凌晨5點,他都會準時坐上從保定開往北京的列車,周日乘末班車返回學校。在北京,他從新東方的銷售做到北京廣播電臺的實習生,又去《人民日報》做了實習編輯,憑著不懈的努力,他摘取了2011年度金長城傳媒獎優(yōu)秀學子獎。
為了實現媽媽的愿望
黃玉洋是吉林臨江人,他的媽媽想做一名新聞工作者。黃玉洋知道媽媽的心思,高考時他一心想考上北京的大學,讓媽媽高興高興??筛呖汲煽兿聛恚蛉种钆c北京失之交臂。
沮喪之后,黃玉洋想,既然上不了北京的大學,那就選一所離北京最近的大學。于是他選擇了河北大學的新聞專業(yè),因為做主持人是媽媽一生的夢想,黃玉洋覺得自己要是能進入這一行,對媽媽也是一種安慰。
從保定到北京,126公里的距離,自己的夢想仿佛近在咫尺,可又那么遙不可及。黃玉洋不甘心在這所大學里消磨掉自己的4年青春,不能在北京上學,那么就利用假期去北京實習吧。
大學第一年的暑假,黃玉洋沒有回家,他從網上應聘了新東方學校的銷售職位。7月到9月,黃玉洋頭頂烈日,不辭辛苦地在北四環(huán)華堂商場附近不停地向路人介紹新東方的培訓課程。暑期結束時,黃玉洋成為新東方精英英語青少市場遠大中心暑期個人銷售冠軍,所帶小組獲得“最優(yōu)小組”稱號。最意外的收獲是,他接待的一位報名新東方的女孩看他勤奮努力,個人素質又好,推薦他去了北京廣播電臺做實習編輯。
從北京廣播電臺到人民日報社
2011年3月9日,黃玉洋進入了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實習,做節(jié)目主播助理,并在節(jié)目制作中心兼任節(jié)目編輯。為了在周六早9點前趕到北京廣播電臺,黃玉洋每個周六的凌晨5點起床,那時宿舍的樓門還沒有開,他輕手輕腳地叫醒看門的大爺,懇求大爺開門讓他出去。在保定開往北京的火車上可以睡一會兒,到了北京之后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周六的晚上有時在辦公室趴著睡,有時去親戚家住一晚,周日晚上再坐火車返回學校。
黃玉洋的主播是王一。對黃玉洋來說,王一既是老師又是兄長,給他做助理是“痛并快樂著”的。痛在每天必須看一則論語,并寫500個字的感想;每周整理21條國內外不涉政治、有趣、利于互動的新聞,附帶評論;每個月統(tǒng)計出“有我陪著你”“音樂一線牽”“男孩女孩”的音頻……“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我在頭一個月實習期內焦頭爛額,幾乎每周都要拿出兩宿時間來通宵完成任務??鞓吩谟谖业拿科撜Z心得王一老師都會手寫回復,而且寫的字數和我差不多;我的每篇新聞稿他都耐心地看了并予以點評;每天都會不失時機地‘訓’我一頓,然后給我講講做人的道理;最開心的是每周末他都會帶我吃大餐?!?/p>
不久,黃玉洋又在北京愛家廣播“男孩女孩”節(jié)目中任嘉賓。“男孩女孩”是一檔針對青少年發(fā)展的教育類節(jié)目,黃玉洋在節(jié)目中主要是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對中學生朋友們進行學習上、生活上各種困難的解答。
在北京廣播電臺的實習經歷,讓黃玉洋從一個普通的新聞學專業(yè)大學生漸漸了解了新聞工作的含義,他開始問他的主播怎樣可以把普通話說得更標準?如何拉近聽眾與主持人之間的距離?如何對節(jié)目內容和節(jié)目時間進行良好的掌控?黃玉洋從機械地接受,變?yōu)橹鲃拥貙W習。
在北京廣播電臺的實習是充實的,在節(jié)目中擔任嘉賓也充滿了光鮮和喧鬧,但黃玉洋發(fā)現自己正在漸漸變得浮躁,他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自己閱歷尚淺,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還不夠,需要得到更深層次的專業(yè)知識和采編能力。他將自己的苦惱向做節(jié)目時認識的一位老師傾訴,這位老師建議他去人民日報社實習。
2011年的大二暑假,在經過筆試和面試后,黃玉洋終于考入了人民日報社,被分配到人民日報出版社第三編輯室任編輯,同時鑒于他在北京廣播電臺的經歷,領導又安排他在人民日報新聞資料中心做音頻整理員。
在人民日報出版社,黃玉洋的工作是負責對書稿進行校對和加工,在實習期間他完成了10余部書稿的編輯加工,校對字數近120萬字,參與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的編纂和加工,并于2011年9月23日作為人民日報社內唯一嘉賓出席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魯迅誕辰130周年研討會”。人民日報社的同事們都知道,這個小伙子能吃苦,常常幾天住在辦公室里加班校對書稿,對工作任勞任怨。心疼之余,他們對這個孩子也傾注了更多的關愛。在黃玉洋看來,人民日報社的這些長輩們既親切又可愛,“田老師是一個超級有意思的人。每天早上我沒來他就會對陳偉說:‘洋洋呢?洋洋呢?洋洋怎么還不來?’活脫一個老頑童;總編室鞠主任個子不高,很有學問,文筆超級棒,經常來我們屋吃我的好吃的,我看他的減肥大計是沒戲了;楊老師精通養(yǎng)生方面的知識,自從辦公室里有了她,我們這里好吃的和水果就沒斷過……”
人民日報社的實習讓黃玉洋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新聞的獨有魅力,在復雜繁瑣的稿件中,如何將這些看似瑣碎的文字編輯加工成為一篇篇動人的文章,背后是編輯工作者的艱辛付出,每一篇文章、每一部書籍的誕生,背后凝聚著的不僅僅是三校三改,更是新聞工作者的汗水與心血。
未來在自己手中
2012年1月7日,黃玉洋得到通知,前往哈爾濱參加中國傳媒大會,他獲得了中國報業(yè)協(xié)會、十大新聞學院聯(lián)合頒發(fā)的“中國傳媒界優(yōu)秀學子·金長城傳媒獎2011年度優(yōu)秀學子”稱號。
上大學前,黃玉洋聽很多過來人說大學生的可悲之處就是失去了目標,黃玉洋覺得在這一點上自己很引以為豪,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并且不斷努力?,F在,同學們即將開始漫長緊張的求職旅途,黃玉洋卻不用為此發(fā)愁,幾家單位都答應接收他。面對同學們羨慕嫉妒恨的眼神,黃玉洋很坦然,“為了這一刻,我三年前就開始行動了。”
在北京實習的三年中,黃玉洋覺得學到的東西讓自己終身受用,“王一老師教會了我‘勤學在前,好問在后,學而思,方能成大器’;相識不到三個月卻恍若三年的女孩教會了我‘承擔和責任是一個男人的第一品質,勝過一切事業(yè)’;前幾天采訪的前中宣部長、人民日報總編輯教會了我‘你不可能改變世界,唯獨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更加優(yōu)秀’;指導了我兩個月學習和工作的人民日報編輯室主任教會了我‘在最輝煌時給自己留條退路,就能在最絕望時給自己一條出路’;田老師則對我說‘男人就是用來改變世界的!’”
黃玉洋清楚,自己沒錢、沒權、沒有官爸官媽,但是20歲的青春是最大的資本,他相信憑著自己的努力,夢想和現實正在漸漸拉近!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