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又要到春節(jié)、元宵佳節(jié)了,各地豐富的民俗活動紛紛粉墨登場,這也是喜愛拍攝民俗的攝影愛好者最忙的時間。拍攝民俗絕不是簡單地按下快門,更重要的是考察當?shù)氐娘L土人情,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融入當?shù)丶儤愕拿耧L之中,感受歷史的文化傳承,用鏡頭凝固人文和社會變革中的一幕幕鮮活瞬間。
廣東潮汕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昌盛,屬于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的一個分支。它擁有自己的語言、音樂、戲劇、菜系和豐富的民俗活動,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潮汕文化,素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本期我將結合長期植根于潮汕的攝影師謝世勇的作品與拍攝心得,與大家分享民俗攝影的經(jīng)驗和技巧。
熟悉民俗活動的流程
潮汕地區(qū)每年都有“豐順火龍”、“賽大豬”、“英歌舞”、“游燈”之類眾多的節(jié)俗活動,小到村莊,大到城鎮(zhèn),都在不同時間以不同形式舉行。精彩的民俗攝影作品可以感人至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把握住“瞬間的精彩”。想讓自己的民俗攝影作品出類拔萃,一定要盡可能地熟悉所拍攝的題材,包括舉辦的時間、地點,經(jīng)過的路線,高潮的呈現(xiàn)方式,知道需要什么樣的鏡頭和快門速度等等,并通過咨詢有經(jīng)驗的前輩、在網(wǎng)上查看歷年作品,盡量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有預見性地捕捉到絕佳的鏡頭。
善于用光 準確曝光
民俗活動的光線變化非常復雜,有些在室外自然光下,有些采用舞臺光線照明,有些則處于室內弱光或者夜晚的微光之中,因而準確曝光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只有確保亮度和暗部都有適當?shù)膶哟?,才能有力地保障畫面質量。在變化的環(huán)境中,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經(jīng)常會受到暗色背景或明亮背景的影響,造成明顯的曝光失誤。在白天自然光下拍攝,可以采用光圈優(yōu)先、快門優(yōu)先配合曝光補償進行調整。在室內弱光以及夜晚的微光環(huán)境中,建議到達現(xiàn)場后立即測光試拍,找出光線變化的規(guī)律,手動確定光圈、快門速度和ISO值,避免拍攝過程中受到自動測光系統(tǒng)的影響。此外,如果環(huán)境光線變化明顯,可以將典型的曝光值注冊到自定義拍攝模式(如佳能的C1、C2尼康的U1、U2),以便快速切換。
此外,在設置參數(shù)時,還要注意在快門速度、光圈大小、ISO值之間取得平衡。拍攝之前應該了解自己使用的相機,對可用的最高ISO值做到心里有數(shù),以便使畫質處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避免采用過高的ISO值,致使畫面上出現(xiàn)不可忍受的噪點。在此基礎上,盡量采用較高的快門速度拍攝,得到清晰的畫面效果。如果現(xiàn)場光線實在微弱,則可以變換思路,在較低ISO設置的基礎上,以低速快門追隨拍攝強調動感。
將人物與環(huán)境緊密結合
民俗攝影展現(xiàn)的是歷史文化傳承中的一個瞬間,把主體人物與周圍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能夠讓畫面表現(xiàn)更加生動,同時也更加具有歷史資料價值。因此,不要把重點完全集中在演員身上,參與活動的觀眾、周圍的環(huán)境,也都應該是畫面組成的一部分。
細節(jié)表現(xiàn)民俗特點
拍攝民俗題材要注重捕捉特色鮮明的細節(jié),以小見大,突出具有民俗特點的人和物。細節(jié)刻畫的形象鮮明、畫面精致,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性和史料價值。
交流溝通發(fā)掘民俗背后的故事
想要拍好民俗,要注重深入到生活之中,拍攝自然生動的畫面,講述民俗背后的故事。很多攝影愛好者認為光鮮靚麗、姿態(tài)萬千的民俗表演就是民俗攝影的全部,事實上,除了這些以外,我們更應走入生活,用相機記錄下民俗背后的鮮活生活。每一項民俗活動背后,都有著傳統(tǒng)藝人的艱辛付出,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多花一些時間的探訪、溝通,才能夠有機會拍攝下這些更加具有歷史價值的畫面。
在面對鏡頭時,大多數(shù)人都會多少有些不自然。攝影師需要通過溝通與對方逐漸熟悉,清晰表達自己的拍攝意圖,在獲得對方的許可后,在對方不經(jīng)意間拍下自然狀態(tài)的畫面。也可以用廣角鏡頭以盲拍的形式,邊聊天邊拍攝,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民俗拍攝裝備清單
盡量選擇具備良好高感性能的全畫幅相機,有利于在弱光環(huán)境提升快門速度的同時兼顧良好的畫質;長焦鏡頭拍攝特寫畫面以及占據(jù)制高點拍攝;廣角鏡頭拍攝全景、靠近拍攝增強視覺沖擊力;大光圈定焦鏡頭用于室內拍攝;三腳架或者便于移動的獨腳架;雙肩攝影背包;全棉服裝或具備防火面料的服裝,避免火龍飛濺的火花燙傷;護目鏡。
正月初一到十五潮汕地區(qū)民俗時間表
正月初一潮州文祠宮前鄉(xiāng)、歸湖仙洋拜神游神
正月初二潮州云梯山后、黃金塘、文祠赤水江、彩塘紅旗、文詞小行、后徑拜神游神
正月初三潮州下津、磷溪埠涵、寨下拜神游神
正月初四潮州中津、下津、柚園、歸湖來樹下、磷溪仙田下底拜神游神
正月初五揭陽桂嶺后圍村拜神游神、玉湖鎮(zhèn)汾水營老爺
正月初六澄海隆都前溝游神
正月初七揭陽桂嶺后圍村晚"贏燈"
正月初八潮州江東迎神民俗活動、汕頭月浦賽大豬(凌晨4時至8時)、潮安官塘潭頭村游神、潮安磷溪旸山村游神、饒平海山美宅村游神、
正月初九下寮沈氏游神跳火堆、隆都福洋游燈、澄海隆都后溝游神
正月初十揭陽玉湖鎮(zhèn)浮山村(游三山國王)、澄海鹽鴻鴻溝游神
正月十一榕城行石獅橋、曲溪寨內行躍龍橋、曲溪橫山晚八點跨火堆、錫場塔步村拜老爺、江東獨樹走老爺
正月十二揭陽玉窖鎮(zhèn)官碩鄉(xiāng)新寨村游神、港口拜神游神、溪南仙市游神、隆都南溪、冠美、夏厝、鵲巷游燈
正月十三東山新河拜神拜神、揭東寮東拜神游神、隆都后埔游燈、饒平所城布馬舞
正月十四潮安鋪埔游神 隆都鎮(zhèn)后溝游燈 饒平道韻樓社日
正月十五豐順埔寨鎮(zhèn)贏火龍、揭陽錫場塔步村游老爺跳火煲、揭陽玉湖鎮(zhèn)湖崗村游老爺跳火煲、潮州燈節(jié)
提示:這份時間表是2012年潮汕地區(qū)精彩的民俗活動精選,供讀者參考。建議前去拍攝的影友到達當?shù)睾筮M一步確認時間和地點。
潮汕小吃推薦
春節(jié)是潮汕地區(qū)最熱鬧的節(jié)日,潮汕是小吃馳名的地區(qū)之一,許多小吃不僅為本地人所喜愛,在外地也是膾炙人口。到潮汕地區(qū)拍攝,不妨大快朵頤體驗下美味的潮汕小吃。
菜頭粿:潮汕小食。又稱蘿卜糕,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每逢過年時節(jié),各家各戶都有蒸制。以蘿卜絲、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同米漿、薯粉拌勻調味制成,色澤金黃、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蠔烙:“西天巷蠔烙”是汕頭名小食之一。蠔有助于明目,又滑潤可口,蠔烙又能熱胃,寒天人們更喜歡吃。
鼠曲粿:只在農(nóng)歷新年時應節(jié)制作,本地人稱之為鼠殼粿、年粿,是潮汕傳統(tǒng)小吃。
落湯錢:“潮汕落湯錢”是在潮州傳統(tǒng)小食“糯米錢”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演變而成,味甘,性溫,口感香糯黏滑?;ㄉ?、芝麻炒熟壓爛與白糖粉混合,與糯米粉和成粉團,蒸熟切小件,是一款具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新潮州小食。
牛肉丸:選用新鮮的牛腿包肉,不停地槌成肉漿制成肉丸。肉質細嫩,口感爽脆,美汁四溢,吃時如拌以潮汕特制的沙茶醬為佐料則最為地道,堪稱人間至品。
粿汁:米制品之一。注重輔助料的調配。輔助料用久醇的豬肉鹵汁、經(jīng)腌制鹵爛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黃色的蒜頭粒。
腸粉:米漿制作而成的薄薄粉皮下抱著豬肉、雞蛋、蝦仁、香菇、菜脯粒,在添上幾片生菜,澆上潮汕特色的鹵肉湯,讓人回味無窮。
春餅:潮州傳統(tǒng)名小食,首先用面粉制作薄餅皮,再將綠豆、豬肉、香菇絲、蝦米等餡料放入餅皮中,卷成條狀,放入油鍋炸成金黃。吃起來香脆可口。
紅桃粿:又名紅曲桃。因為外形像個平面的紅桃子,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長壽,制作桃粿反映了祈福祈壽的愿望。潮汕家庭婦女一般都能掌握這種食品工藝,由于整個過程必須從舂搗米粉開始,故做粿又稱為舂粿。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光圈:f/4,快門速度:1/320秒,ISO800,焦距24毫米
拍攝于梅州豐順縣埔寨鎮(zhèn)。拍攝豐順火龍一種方式是盡量選擇制高點,俯拍大場景。此外,也可以了解火龍的行進路線近距離拍攝火龍?;瘕埮軇铀俣瓤?,可以采用廣角鏡頭盲拍,營造視覺沖擊力。
拍攝背景:梅州豐順縣埔寨鎮(zhèn)舞火龍是別具一格的客家文化,埔寨人舞火龍作為辟邪祈福在當?shù)匾延邪倌隁v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現(xiàn)場周圍的山坡以及高樓早早就站滿了人等待著觀看燒火龍的精彩表演。一隊隊赤膊的漢子,扛著綻放著煙花的巨龍,在場地上奔走舞動,火龍氣勢雄壯,在火海中上下翻騰。一大批攝影愛好者為了拍下這震撼的場面跟隨著火龍一路奔走,場面驚險刺激。拍攝時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被踩踏、燙傷。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4,快門速度:1/500秒,ISO100,焦距24毫米
拍攝于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xiāng)。英歌舞的舞蹈動作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邊走邊舞,用廣角鏡頭仰拍能夠避開周圍繁雜的觀眾,在獲得簡潔背景的同時增強視覺沖擊力??拷臄z時要預先熟悉舞者的跑動路線,在舞者揮動雙槌舞到眼前時果斷連拍。抓拍時要多觀察舞動者的神態(tài),以較高的快門速度固定優(yōu)美的動作。
拍攝背景: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xiāng)的英歌舞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英歌舞被認為是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融匯了戲劇、舞蹈、武術等成分,深受群眾喜愛和推崇,以其獨特的“雙槌”、“活槌”和獨創(chuàng)的套路陣法吸引人,在逢年過節(jié)時增添熱鬧氣氛。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5.6,快門速度:1/200秒,ISO100,焦距92毫米
拍攝英歌舞,也可以用定焦鏡頭或者長焦鏡頭拍攝面部特寫。要注意控制景深,在突出主體的同時,用適度虛化的背景交代周圍環(huán)境。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8,快門速度:1/500秒,ISO400,焦距67毫米
拍攝于潮汕地區(qū),“走老爺”場面緊張刺激,同時也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體育運動精神。拍攝“走老爺”有一定的危險性,抬轎的人如果沒能控制好,整部轎子會直朝人群中沖去。從正面拍攝能夠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應盡量采用廣角鏡頭,適當納入周圍的人群。設置追蹤對焦,對抬轎的人持續(xù)對焦,盡量提升快門速度捕捉?jīng)_刺的動作。
拍攝背景:潮州市江東鎮(zhèn)獨樹村正月“走老爺”是鄉(xiāng)村游神活動的一大特色,它也是一場比速度、比耐力的競技活動。每當游神活動快要結束,要將神像送歸廟中時,要留意看哪一座神像會被最先扛進廟中。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4,快門速度:1/60秒,ISO400,焦距24毫米
拍攝于潮汕地區(qū),臺上優(yōu)美動聽的唱腔、姿態(tài)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群眾,節(jié)日氣氛非常濃郁。夜間拍攝時舞臺的光線較弱,需要提升ISO感光度,在保證畫質的同時盡量提高快門速度捕捉瞬間的動作。
拍攝背景:在潮汕地區(qū),每到春節(jié)都會舉行廟會、祭祀活動,潮劇班或鐵枝木偶會首邀去助興。如果條件許可,盡量提前到達,在演員化妝時拍攝一些后臺化妝的場面。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4,快門速度:1/160秒,ISO800,焦距24毫米
拍攝于潮汕地區(qū),戲班的師傅在舞臺后面盤膝而坐操控前臺木偶進行表演。后臺的視角別具一格。需要注意的是,后臺光線較弱,建議提高ISO。
拍攝背景:潮州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表演時,藝人們模仿潮劇舞臺,一邊播放潮劇,一邊操控木偶進行表演。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2.2,快門速度:1/125秒,ISO800,焦距50毫米
拍攝于潮汕地區(qū),除了捕捉臺上的戲劇姿態(tài)外,要盡可能提前到達,在演員化妝時拍攝一些后臺化妝的場面。通過特寫畫面刻畫演員的妝容、表情、神態(tài),也是系列民俗照片的重要組成部分。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f/2.2,1/125秒,ISO800,焦距24毫米。
拍攝數(shù)據(jù):手動模式 光圈:f/4,快門速度:1/80秒,ISO800,焦距24毫米
拍攝于廣東省潮州市。潮州逢年過節(jié)還保持著掛燈籠的習俗,特別是是一些廟宮和祠堂,一年四季,燈籠長掛。拍攝掛燈籠的民俗,除了要提前占據(jù)有利的地形,避開觀眾人群的干擾,表現(xiàn)燈籠延綿的線條外,也可以在掛燈籠之前探訪扎燈籠的師傅,多與拍攝對象進行交流,消除對方的緊張情緒,忠實記錄下扎制燈籠的史料性民俗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