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汪精衛(wèi)絕對是個高度臉譜化的人物。只要一提起汪精衛(wèi),人們的第一反應恐怕就是“漢奸”。其實,投敵之前的汪精衛(wèi)絕非人們所想,其非但不是漢奸,相反還算得上當了政壇里多年的“道德完人”,不貪財不好色不戀權不畏死,年紀輕資歷老功績高長得帥,全身上下都是光環(huán)。然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后竟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投敵”,令人嘆息不已。
“道學先生”
汪精衛(wèi)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跟隨父母讀書,“道”學思想甚為濃厚。生活中,他“不抽煙不嫖妓不賭博不酗酒不貪錢不近女色”,生活像一個“限制一切縱欲、享樂甚至消費行為”的清教徒,一度被人稱為“道學先生”。
身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汪精衛(wèi)相貌才華均為一流,但其作風卻異常嚴謹。林思云在《真實的汪精衛(wèi)》中道:“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革命家鄭毓秀對汪很是傾心,多次以教她作詩為借口和汪精衛(wèi)接近,汪卻極力避開和鄭毓秀的單獨接觸。后來鄭毓秀感嘆說:‘汪精衛(wèi)真是少見的道學先生’?!?/p>
還是這個“道學先生”,自1908年3月與華僑巨富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在馬來亞檳城結識后,迅速墜入愛河。但囿于當時的革命形勢,以革命者自居的汪精衛(wèi)再三權衡,一度忍痛對其說道:“革命家生活無著落,生命無保證,革命家結婚必然陷妻子于不幸之中,讓自己所愛之人一生不幸,這是最大的罪過”,并且發(fā)誓說:“革命不成功就不結婚?!?/p>
在與陳璧君的熱戀中,汪精衛(wèi)還保持了自己“道學先生”的本色,一直到結婚,他都沒有碰過陳璧君一根指頭。
而汪精衛(wèi)后來也真的實踐了他的諾言,中華民國建立后才與陳璧君結為連理。當時兩人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自那以后,這對夫婦再沒有分離過,直到汪死去。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汪陳婚后的數(shù)十年間,汪亦嚴守一夫一妻的準則,從來沒有外遇和桃色新聞,以汪精衛(wèi)的身份來說,這可算作一個奇跡。
熱血勇士
1908年冬,同盟會發(fā)動的六次武裝起義迭遭失敗,汪精衛(wèi)主動提出自己去京刺殺清政府高官,寄希望于用鮮血來證明同盟會的領袖不是貪生怕死的“遠距離革命家”。
好友胡漢民堅決反對汪精衛(wèi)的北上行刺計劃,汪精衛(wèi)憂其阻攔,遂留下“我今為薪,兄當為釜”的血書,不辭而別。個性剛烈的陳璧君堅決要與其同行,當聽到“你有一張英國臣民的護照,當然不怕死。到關鍵時刻,你把英國護照一拋,英國領事館自會來救你”玩笑話時,她竟然拿出英國護照當場撕成碎片。
稍后行刺失敗,汪精衛(wèi)被捕入獄。他在被告席上昂首挺胸,慷慨陳詞地宣讀4000余言的供詞:“本名汪兆銘,別號精衛(wèi)。我決心炸死載灃以振奮天下人之心。”汪精衛(wèi)不但不招供同黨,反而與黃復生爭著說自己是行刺的主謀,希望以此來為對方減輕刑罰,令在場者無不唏噓。
1910年4月29日,在肅親王善耆的提議下,清廷以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除汪黃二人死罪,判處二人永遠監(jiān)禁。入獄后,肅親王親自到獄中看望汪精衛(wèi),兩人還在獄中展開激烈辯論,但誰也說服不了誰。后來肅親王不時來獄中看望汪精衛(wèi),兩人之間的關系似乎不是政敵,倒有些近似朋友的關系了。
汪精衛(wèi)在獄中的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被許多報紙爭相轉載,更成為當時革命青年們廣為傳頌的詩句。
叛國的“愛國者”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后,時任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wèi)眼看蔣介石保上海無望,便寄希望于統(tǒng)兵百萬的張學良,派陳公博和李濟深北上請張學良出兵南北夾擊日軍。
不料,張學良卻答稱他遵循“鞏固后方,推進前方,保衛(wèi)地方,擁護中央”的既定方針,若要出兵,開價月給餉費500萬。在此情形下,親汪的上海守軍蔡廷鍇部在與近20萬日軍相持33天,付出了重大傷亡后,由于寡不敵眾,最終被迫撤退。
5月初,《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簽署后,汪精衛(wèi)親自北上,計劃督促在北平的張學良做足戰(zhàn)備。不料,空等四天,汪精衛(wèi)連張學良面都沒見著,因為“稱病不見的張少帥正與宋子文夜游北海消夏”。于是,汪精衛(wèi)只得憤憤然南返。
不久熱河前線告急,汪精衛(wèi)情急之下以行政院長名義發(fā)表通電,逼迫張學良進兵熱河,不想張竟于數(shù)天后發(fā)表暗示汪無權指揮軍事的宣言。張學良還向當時國民議會列出了一筆巨額軍餉,要求撥款守土,使得汪精衛(wèi)一籌莫展。汪精衛(wèi)無奈,灰著臉請蔣介石出山,蔣卻以“剿共”為名拒絕,又不允汪上廬山,終于惹怒了憋著一肚子火的汪精衛(wèi)。
于是,1932年8月5日,汪精衛(wèi)便突然夜走上海,聲稱他“忝長行政以來,原期竭盡心力以救國難,乃荏苒數(shù)月,事與愿違,再四思維,惟有呈請辭職,以讓賢能”。
汪電一發(fā),立即引來國人對汪的同情和對張的譴責。然而這一場汪張沖突的最后結果,竟是汪去張留:汪精衛(wèi)稱病入院,旋即出國;張學良代理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長,仍主持華北軍政。
然而,此事對汪精衛(wèi)影響甚大,待其再度回任之后,便認為中國軍人不足恃,戰(zhàn)則必敗。在遭遇一次次抵抗失敗和主政挫折之后,曾經(jīng)主張積極抗戰(zhàn)的汪精衛(wèi),終于日益轉向消極妥協(xié),最后竟在日本“梅計劃”勸降之下走上了叛國投敵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