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受人民信任的國家權力機關,必須始終牢記我們的權力來源于人民,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黨的宗旨,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密切聯(lián)系群眾,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真正體現(xiàn)人民的意志。
人大的優(yōu)勢在于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人的認識本質(zhì)上是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宗旨意識、群眾觀念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才能有效養(yǎng)成和遵循。如果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人大與群眾的聯(lián)系是自然而然的,忽略了通過實踐來歷練和增強宗旨意識,就很可能會栽跟頭。人大機關與普通市民群眾客觀上離得比較遠,存在一定的空間距離;同時,由于人大不負責具體事務,在與人民群眾打交道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群眾更多地會向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反映情況、提出訴求,這對市人大特別是人大機關同志群眾觀念的樹立和保持會帶來一定影響。同時,因制度設計等多方面的原因,人大有許多會議活動等事務性工作,一些同志習慣于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機關內(nèi)部事務上,較少有時間、有精力、有機會深入基層和群眾,久而久之,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會越來越遠,體會不到基層工作的實際狀況,感受不到群眾的喜怒哀樂,不了解群眾的真實想法,同基層與群眾存在“隔膜”。
因此,對人大脫離群眾的危險,我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不斷學習、自我提升,走出機關、深入基層、融入群眾,在實踐中切實增進與群眾的感情,真正把宗旨意識、群眾路線裝到心里去,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切實把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切實增強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緊迫性和實效性。
教育實踐活動以來,我參加了一系列區(qū)縣人大、人大代表、有關部門及基層群眾的座談會,大家在對人大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指出了不少問題。對大家反映的這些問題和情況,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勇于直面,找準癥結,及時改進,把群眾觀點、群眾感情體現(xiàn)在人大工作的各個方面。教育實踐活動要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在“真抓”和“實干”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真抓,做到動真碰硬,觸及靈魂。我們要真心誠意地征求意見建議,把群眾意見作為一面鏡子,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原則,以聞過則喜的境界,虛心聽取大家的批評聲、抱怨聲、不滿聲,把問題查擺得更清楚,真正做到“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
另一方面,要實干,確保踐行群眾路線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我們要積極拓展載體和渠道,促進人民群眾有序的政治參與。在原有良好人大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向公眾開放、市民旁聽、代表聯(lián)系社區(qū)等的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完善市人大網(wǎng)絡信息平臺,推進人大代表通過網(wǎng)絡平臺征求意見、聯(lián)系選民工作,讓群眾更好地了解、關心、支持人大工作,凝聚起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人大領導要深入到基層一線和市民群眾中,特別要深入到條件艱苦、環(huán)境復雜的地方,認真傾聽人民呼聲,真切了解群眾的意愿訴求,不斷增進對群眾的感情,使人大始終扎根人民、得到群眾信任。我們要與時俱進提高群眾工作能力,做到統(tǒng)籌兼顧、有效平衡各方利益。面對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更加復雜多變、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多樣的局面,必須重視和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提高綜合協(xié)調(diào)、統(tǒng)籌兼顧的能力,善于堅持依法辦事,運用法治渠道、法治方式協(xié)調(diào)利益、化解矛盾;善于協(xié)商合作,運用協(xié)商民主的方法,綜合各方利益,平衡各方需求,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事務和多元的輿論意見中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使出臺的各項法規(guī)兼顧到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團結最廣泛的力量,促進社會各方互利共贏、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