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關鍵時段,那些“逼迫”我們成長、成熟、成才的人,才是真正為我們的前途著想,真正愛護我們的人。
十七歲時,父母很正式、很認真地找我談了一次話。那一番話,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心靈里,時刻不敢忘記。父母說:“再過一年,你就年滿十八歲了,將是一個成年人了。一個成年人必須自食其力,如果你有了工作、掙了錢,父母不需要你上繳一分錢,不需要你養(yǎng)活,但是,你也不能再跟父母要一分錢,你必須自己養(yǎng)活自己?!?/p>
以上,是父母在我即將步入成人行列時,對我發(fā)出的“最后通牒”,至今,回憶起來倍感親切。自食其力,是一個多么簡單、樸素的道理,但是,又有幾個做父母的能夠明晰、堅決、果斷地將這樣一個道理告訴他們的孩子呢?為此,我為父母的苦心和愛心的完美融合、為他們作為終身教師的教子有方而感到驕傲,也為自己能夠盡早地從他們那里得到人生訓誡而慶幸。
“好朋友,清算賬”。這是歐美國家的交友之道,可謂人際交往的習俗。他們不主張在敏感的金錢問題上采取模糊態(tài)度,朋友、同事在外就餐的AA制就是基于這種觀念。據(jù)說一些法國人的家庭,即便是父母和兒女,在外消費時也會干干脆脆、清清爽爽地實行AA制。這在我們國人看來有點兒不可思議,但人家卻做得自自然然。
在金錢問題上,尤其在父母與兒女之間,本人主張“逆襲”的做法。即父母不要輕易給已經(jīng)長大成人的兒女貼錢,不要用這種溺愛的、哺乳的方式幫助孩子立業(yè)、成家,而是應該更多地在知識、智慧、精神的層面給予其關懷和鼓勵。而做兒女的則不然,一旦自己在社會上立足,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就應該盡可能為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花一些錢,讓父母的身心得到滋補和快樂。
如果一個孩子能盡早懂得在經(jīng)濟上獨立、在人格上自尊的道理,他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和緊迫感,并且能夠轉化成一種動力,激發(fā)潛能,讓他自己不斷地刻苦學習、進步,增長知識和才干,從而獲得謀生的真本事。
在人生的關鍵時段,那些“逼迫”我們成長、成熟、成才的人,才是真正為我們的前途著想,真正愛護我們的人。我一堂兄弟名叫彭程,整整小我十歲,他對我說起他11歲時,我曾在送給他的一個筆記本上留言:“人,你當自助!”并且注明這句名言的作者是貝多芬。堂兄弟調(diào)侃說:“我那時還只是個孩子,你就讓我自助,我怎么自助啊?”
人不自助,天不佑護。
上天都不佑護的人,豈是父母庇護得了?因此,可憐天下父母心,多少事與愿違的人間悲劇已經(jīng)發(fā)生,而且正在發(fā)生,將來也還會發(fā)生。理想人格的鍛造,有賴理想實現(xiàn)的過程。這個歷經(jīng)坎坷的過程只能由青年人自己來完成。
假使父母不向你發(fā)出關于自食其力的“最后通牒”,那么早早晚晚你置身其中的復雜社會也會向你發(fā)出類似的“最后通牒”。因為,道理很簡單,父母不能陪伴你一生,而你的一生只有你自己能夠負責,而且是負全責??上部少R的是,我的老老實實教書育人的父母,沒有任何門路來為兒女的工作、事業(yè)鋪路,他們似乎也不屑于主動尋找這樣的門路,而沒有退路的我唯有自謀生路。
(黎江薦自《牡丹晚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
今日言論
人干點好事兒總想讓鬼神知道,干點壞事兒總以為鬼神不知道,我們太讓鬼神為難了。
——相聲演員郭德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