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經(jīng)常喜歡拖延必須完成的任務,直到最后一刻才開始動手準備?是不是習慣于懶散,日復一日將事情拖到明天或者明天的明天再做?是不是總會有面對大量工作一籌莫展,卻又遲遲不愿開始工作的情況?是不是打開電腦就會想到娛樂和購物,而將真正要查的資料擱置一邊?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好些天了,卻總是一拖再拖不肯去醫(yī)院看病,甚至連藥都拖著不吃?
面對這些問題,很多年輕人都會說“是”。當下,拖延幾乎成了年輕人的通病,滲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大多數(shù)拖延可能并不會導致嚴重后果,但有些拖延很可能會對自己產(chǎn)生負面影響——多數(shù)老板不喜歡這種拖沓作風,很多事情會因為拖延而發(fā)生變數(shù)。比如上班族可能會因為拖延錯過了升職加薪的機會,學生可能會因拖延耽誤學業(yè),暗戀女孩子的小伙子可能因為拖延不表白而錯過姻緣,還有人會因為拖延而貽誤病情影響健康。
多數(shù)人會認為做事拖拉是一種惰性使然的習慣,但其實這是一種病,確切來說是一種心理問題,不受意愿控制。有位拖延癥患者就曾這樣說:“我很苦惱,什么事都想拖到最后做,越拖越焦慮,越焦慮越不想做。心里明明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總是能拖就拖,這感覺太糟,讓人抓狂?!?/p>
心理學認為一種行為能夠得以存在,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和道理,“拖延”這種行為同樣有其原因。工作有挑戰(zhàn)性,怕自己做不好是最常見的拖延癥原因。其實,年輕人做事,要明白事物的兩面性,無論工作最終得到何種結果,都一定會有人認可而有人未必接受,我們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創(chuàng)造出自己想要創(chuàng)造的結果,盡最大努力去做。不懼怕工作,往往有助于改掉拖延的習慣,假以時日,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會提高,更多潛能也會得以發(fā)揮。
享受拖延過程,暫時避開壓力也是拖延的緣由。而換個角度來想,拖延也許毫無意義——短暫的逃避之后工作依然要做,還可能惹得老板發(fā)飆、老師生氣、同事冷眼、客戶催促等。如果快快做完,心境可能大不一樣。
心理學家喜歡推崇用“目標管理”的方法來治療和改善拖延的毛病。就是將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寫下來,并且假設并標注如果完成任務會如何,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會如何,將按時完成的積極影響和拖延可能帶來的麻煩都寫出來,貼在自己可以看到的地方,督促自己改掉情不自禁要拖延的心理,堅持一段時間就會變個方向。
而要真正治好這種病,還需要自己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確定的目標、完善的方法、合理的途徑等。很多時候,如果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也許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一半。擺脫拖延癥的影響,生活就會更陽光,工作就會更輕松。
責任編輯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