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7月12日,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既不是國家政要,也不是名流大佬,而是一位16歲的女孩——馬拉拉·尤薩夫扎伊。
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馬拉拉來到聯(lián)合國》一文中這樣介紹馬拉拉:“馬拉拉·尤薩夫扎伊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學生之一,但她也是教師師。她要到聯(lián)合國來,在教育方面特別是世界各地的女孩教育方面,給我們上重要的一課?!?/p>
只見馬拉拉緩步走上講臺,環(huán)顧聽眾席,下面坐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百名兒童和各國駐聯(lián)合國的代表。馬拉拉大方地開口說:“今天,我很榮幸能站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這是我能重新開口說話以來最高興的事情。能與這么多尊敬的各國代表齊聚一堂,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時刻?!瘪R拉拉用上面這段話開始了她在聯(lián)合國總部的第一次演講,這也是她康復后的首次公開演講。她頭上圍著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娜齊爾·布托曾經圍過的一條粉紅色紗巾,神情自若,眼神堅毅,并不時用手勢加強自己的語氣。她鏗鏘有力的演講不時引來陣陣掌聲,同時也讓許多人為之感動。
盡管受過傷,她還是那個馬拉拉,她的雄心壯志、希望和夢想一如從前。
這一天也是聯(lián)合國的第一個“世界馬拉拉日”。由聯(lián)合國教育特使、英國前首相布朗特別為馬拉拉提議而定。
二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區(qū)第一大城市明戈拉,一輛校車正駛出一所中學。車上,幾名學生和老師歡快地聊著天,學生們剛寫完學期論文,高興得唱起了普什圖語的歌。
車駛出明戈拉城大約一英里,兩個持槍男子把車攔下,沖了上來,其中一個人掏出槍問道:“你們中誰是馬拉拉·尤薩夫扎伊?”沒人出聲,人們不想出賣馬拉拉,有些人則是害怕,她們都不約而同把目光轉向了馬拉拉?!霸瓉砭褪撬?!”持槍的人說道,他瞪著這個15歲女孩的臉,朝她扣動了扳機,無情的子彈劃過她的腦袋,飛過她的脖子,最后擊中了她的肩膀。接著兇手又開槍把馬拉拉附近兩名女孩打傷了,然后兩個人逃之夭夭。
被嚇壞了的學生哭喊著,一位老師讓司機把車開到幾英里外的醫(yī)院。馬拉拉的身體已經癱軟在同學的腿上,鮮血直流,生命垂危,老師害怕極了,閉上眼睛開始祈禱……
幾小時后,巴基斯坦塔利班運動TTP發(fā)表聲明,宣稱對此次刺殺行為負責。
三
有著橄欖色的皮膚、濃密的眉毛和一雙澄澈的棕色眼睛的馬拉拉一直是個出色的學生。馬拉拉的父親開辦了幾所學校并擔任校長。2009年,塔利班下令所有女孩不準上學。但是,齊亞丁還是讓馬拉拉上學,并從小給她講關于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南非前總統(tǒng)納爾遜·曼德拉和深受印度人愛戴的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從他們身上,馬拉拉學到了非暴力的抗爭以及愛和寬恕的力量。
正如她在演講中提到的:“要跟每一個人都和平共處,要愛每一個人??植婪肿右詾樗麄兡茏柚刮覀儗崿F(xiàn)目標,能嚇退我們的雄心壯志,但是我沒有被嚇怕——軟弱、恐懼、失望逐漸消散,隨之而來的是堅強、力量和勇氣。”
11歲時,她就開始匿名在BBC的烏爾都語網(wǎng)站上撰寫博客日記,筆名叫“古爾·馬凱” ,在普什圖語中是矢車菊的意思,同時還是當?shù)睾芏嗝耖g傳說中女英雄的名字。她記錄下了在塔利班統(tǒng)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樣把書本藏在披巾里面;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她又是怎樣堅持讀書的。博文用最簡單坦率的言辭寫下了一個孩子的生活。打開其中一篇博文,就可以看到巴基斯坦邊界上,正在發(fā)生的苦難。
短短三年內,在父親的鼓勵下,馬拉拉迅速因倡導女性受教育權而成名,并成了斯瓦特地區(qū)兒童集會的主席,被南非大主教屠圖提名“國際兒童和平獎”并獲得第二名,還是巴基斯坦首位“國家和平獎”得主。直到被槍襲前,她還在組織成立馬拉拉教育基金會,幫助斯瓦特的窮困女孩上學。
四
馬拉拉重傷的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有人感到難過,有人感到氣憤。由于傷勢嚴重,在巴基斯坦進行了緊急手術后,馬拉拉被轉送到英國伯明翰的伊麗莎白女王醫(yī)院救治,這是英國最好的16家外科醫(yī)院之一,運送和治療費用全部由巴基斯坦政府承擔。為了避免馬拉拉遭到塔利班的再次報復,搭載馬拉拉的車隊一路上受到英國警方的嚴格保護。
在巴基斯坦各地,無數(shù)曾被塔利班氣焰懾服、不敢公開表達不滿的人開始大量涌上街頭,高舉馬拉拉畫像,點燃蠟燭,為她祈禱,大聲呼喊著馬拉拉曾孤身喊出的那些口號。在網(wǎng)絡上,“我們都是馬拉拉”的運動已得到廣泛響應,人們仿佛一夜間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可以也應該勇敢起來。遇害前不久,她曾為新開設的Facebook賬號粉絲數(shù)增至2000興奮不已,而如今已突破60000,且在不斷增加中。
3月,由美國紀錄片集團和英特爾公司聯(lián)合攝制的公益紀錄片《女孩崛起》在美國各大院線上映。這部影片以馬拉拉的事跡作為開頭,馬拉拉的事跡隨之傳遍全球,如今越來越多的女孩覺醒,開始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做著努力。
2013年9月6日,在海牙獲頒2013年國際兒童和平獎,以表彰她“為世界上所有的兒童獲得教育”而做出的努力。而馬拉拉也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熱門人選之一。
這是馬拉拉的故事。馬拉拉曾說:“如果一代人沒有拿過筆,就會接受恐怖分子遞來的槍支。我們必須提倡教育,讓大家都聽到我們的聲音?!薄拔业哪繕耸欠沼谌祟?!”在一次采訪中,馬拉拉這樣表示,言語中顯示的成熟超過了她的年齡。像今天許多年輕人一樣,馬拉拉正在改變世界,同時她也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或許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實現(xiàn)性別平等及全民教育的征途上,沒有什么障礙是不可移除的。勇敢從不孤單,因為我們都是馬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