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飛
(河南省太康縣人民醫(yī)院 太康461400)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也是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程10 年以上者DN 發(fā)病率可達40%以上,已成為導致終末期腎病(ESRD)的首要致病因素;DN 病程相對較長,分早期、臨床期、終末期,一旦進入臨床期,則腎功能呈進行性減退,直至發(fā)展為終末期功能衰竭?,F(xiàn)代醫(yī)學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中醫(yī)藥治療在改善DN 的臨床癥狀、延緩和減輕DN 進展等方面有較好的療效,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故早期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無疑是DN 防治中的兩個關鍵。筆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20 例,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 年元月~2011 年8 月本院門診或住院患者40 例,隨時分為兩組。治療組20 例,男14 例,女6 例,年齡40~80 歲,平均58.6歲,病程6~20 年,平均8.1 年;對照組20 例,男13例,女7 例,年齡38~75 歲,平均59.9 歲,病程5~21年,平均8.5 年。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史>5 年;(2)24 h 尿蛋白定量持續(xù)高于30~300 mg,6 個月內(nèi)連續(xù)查24 h 尿蛋白定量2~3 次,并排除其他引起尿蛋白原因,如急慢性腎炎、尿路感染、發(fā)熱、心力衰竭、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腎毒性藥物所致蛋白尿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1)飲食控制,運動療法;(2)降糖:口服降糖藥或(和)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FPG(6.2±1.3)mmol/L,2 hPG(9.0±1.5)mmol/L)];(3)降壓:口服纈沙坦膠囊(托平)80 mg,1 次/d;(4)降脂:辛伐他汀滴丸(膠囊)10 mg,睡前口服。
1.3.2 治療組 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桃紅地黃湯加減:桃仁10 g,紅花10 g,黃芪15 g,熟地20 g,山藥10 g,山茱萸10 g,黃精15 g,丹參15 g,赤芍10 g,川芎10 g,黨參10 g,當歸10 g,芡實10 g,金櫻子10 g,桂枝6 g,菟絲子6 g,茯苓6 g,丹皮6 g,澤瀉6 g,山楂10 g。頭目昏花、腰膝酸軟明顯者加二至丸;兩目干澀、眩暈耳鳴者加枸杞子、菊花;陰虛火旺證明顯者加知母、黃柏;氣虛證明顯者重用黃芪、黨參。每劑煎藥2 次,共約400 mL,分兩次服,每日一劑。兩組均治療8 周后復查24 h 尿蛋白排出量,并統(tǒng)計評定療效。
2.1 療效評價 顯效:24h 尿蛋白排出量<30 mg。有效:24 h 尿蛋白排出量>30 mg,但較前減少50%。無效:24 h 尿蛋白排出量減少不足50%、不變或加重。
2.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DN 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慢性高血糖的糖代謝異常、脂代謝紊亂、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活性因子、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氧化應激、遺傳等因素有關,其病理基礎是微血管病變,首先表現(xiàn)為微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均增高,腎血流量減少,體內(nèi)的纖溶系統(tǒng)功能降低,腎微循環(huán)障礙甚至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繼而發(fā)生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擴增為特征的腎小球硬化。
中醫(yī)認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消耗性疾病,故冠以“消渴”之名,且分為上、中、下三消,有病程劃分為之意。《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將其病機分為“郁、熱、虛、損”四個發(fā)展階段,指出:“發(fā)病初期以六郁為主,病位多在肝脾(胃),繼則郁久化熱,以肝、胃為主,可兼肺熱、腸熱,燥熱即久,壯火食氣,燥熱傷陰,陰損及陽,終致氣血陰陽俱虛;臟腑受損,病邪入絡,絡損脈損,變證百出。”而脈絡瘀阻病機貫穿糖尿病始終,是并發(fā)癥發(fā)生和發(fā)展的病理基礎,更是DN 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糖尿病病程的發(fā)展,血瘀漸成為六郁之首、標實之主。六郁中其它五郁均可致血瘀,諸虛亦終至血瘀,所謂“久病必瘀”。糖尿病腎病早期即是糖尿病日久耗氣傷陰,漸至肝腎陰虛、絡脈瘀阻的病理階段。臨床所見該期患者也多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咽干口燥,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足心熱,或小便短少,或尿頻量多,舌紅或暗紅,舌苔少或苔白而干,脈細數(shù)或沉細。針對DN 早期病機特點及臨床表現(xiàn),治以補腎活血、益氣養(yǎng)陰之法,組方桃紅地黃湯。本方揉六味地黃丸、桃紅四物湯、水陸二仙丹三名方為一體,伍以參芪等藥物而成。六味地黃丸為滋補肝腎名方,臨床廣泛用于肝腎陰虛型腎病的治療,療效肯定,機理明確,不復贅述。桃紅四物湯合以丹參活血祛瘀又兼補陰血;黨參、黃芪補氣虛、助血行。合而用之,陰虛得補,氣血得復,瘀阻得通,切中病機。另方中加入黃精以增地黃丸滋補之力,該藥歸肺脾腎三經(jīng),《本草》記載:“補諸虛……填精髓”,《本草便讀》云:“此藥味甘如飴,性平質(zhì)潤,為補養(yǎng)脾陰之正品”。水陸二仙丹補益肝腎,固精止?jié)幔蛔艄鹬ν柣瘹?,溫通?jīng)脈;菟絲子味甘、性溫,與水陸二仙丹相配增其補腎固精之力,與桂枝相配則有“陽中求陰”之意,以期“陰得陽助而泉源不竭”;佐山楂活血、消瘀、化痰,又防本方滯膩之弊。諸藥合用,共奏補腎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通絡之效,切中DN 早期之病機,故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DN 具有發(fā)病率高、危害大、呈慢性進行性發(fā)展、現(xiàn)代醫(yī)學療效欠佳等特點,但其慢性病程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治療時機,中醫(yī)藥治療在改善DN 臨床癥狀、延緩和減輕DN 進展等方面有較好療效,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故早期治療、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DN 防治中的兩個關鍵所在,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應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DN 早期患者,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盡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