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奎 蔡育志 彭惠華 梁偉雄
1.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普外科,廣東廣州 511400;2.廣州市番禺區(qū)中心醫(yī)院麻醉科,廣東廣州 511400
與傳統(tǒng)開腹術相比,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Miles)具有手術創(chuàng)口較小、術后患者易于恢復等諸多優(yōu)點,從而在臨床上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國內外對于因Miles具有較長的氣腹時間,且患者年齡普遍偏高,術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因此而受到的影響尚存在爭論。患者行Miles術式后免疫功能發(fā)生的改變對腫瘤發(fā)生、進展和預后具有直接影響?;诖耍P者選取2011年8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Miles治療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在圍術期機體免疫功能指標變化展開探討。
將80例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 24 例,女 16 例,年齡 62~77 歲,平均(64.5±1.23)歲;觀察組中,男 21例,女 19例,年齡 61~76歲,平均(63.6±1.56)歲。兩組患者均在術前由病理活檢與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為直腸腺癌,腫瘤病灶據(jù)肛門均不超過5 cm。排除范圍:①心臟、腦部、腎臟、肺部以及肝臟等臟器出現(xiàn)嚴重合并癥;②患者近期有免疫抑制劑應用史、輸血史以及放療或化療史;③氣腹禁忌證患者;④術中出血量超出400 ml。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1 麻醉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氣管插管靜吸復合全身麻醉,選取異丙酚、芬太尼以及萬可松作為麻醉誘導藥物;選取異丙酚、萬可松和異氟醚作為麻醉維持藥物。術中以6%HENS、糖水(GS)以及乳酸鈉林格溶液(R-L)為輸入液體,行體液支持。
1.2.2 檢測方法 ①IL-2與IL-6的含量的檢測:對IL-2與IL-6含量水平的檢測應用ELISA法,在術前1 d和術后第1、2、3d分別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進行檢測。②檢測CD3+CD56+T細胞與CD3-CD56+NK細胞:分別于術前1 d、術后第3 d對患者機體內CD3-CD56+NK細胞、CD3+CD56+T細胞百分比進行檢測,并應用Elite2ESP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③對TH內Th1與Th2兩個亞群細胞含量的檢測:在術前1 d和術后第1、2、3天分別對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進行采樣分析,使用流式細胞儀對淋巴細胞作常規(guī)分離,對Th1與Th2的細胞含量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與尿管拔出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肛門排氣與尿管拔出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肛門排氣與尿管拔出時間的比較(±s)
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n 住院時間(d)尿管拔出時間(d)肛門排氣時間(d)手術時間(min)對照組觀察組40 40 14.8±2.2 9.4±1.0 12.0±2.3 7.7±1.7*3.9±0.5 2.4±0.3*180.5±31.2 237.2±51.5*
觀察組患者體內Th1含量在術后1 d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體內Th2含量在術后第1、2、3天均低于對照組,Th1/Th2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第2天體內IL-2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期觀察組患者體內IL-6細胞含量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在兩種不同的術式下,患者體內CD3-CD56+NK與CD3+CD56+T兩種細胞所受到的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在機體抗腫瘤、抗感染方面,免疫系統(tǒng)作用極為重要。隨著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醫(yī)學界普遍認為術中創(chuàng)傷所致機體出現(xiàn)免疫抑制效應是術后患者腫瘤轉移與感染發(fā)生率增高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應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確保術中創(chuàng)口最小化,腹腔鏡技術基于此得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在住院時間、肛門排氣與尿管拔出時間方面相比,觀察組患者各項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說明腹腔鏡術式患者在術中受到的創(chuàng)傷較輕微,對其免疫系統(tǒng)產生的影響效果較小。
表2 兩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變化對比(±s)
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對照組觀察組IL-2(pg/ml)對照組觀察組IL-6(pg/ml)對照組觀察組CD3+CD56+T(%)對照組觀察組CD3-CD56+NK(%)對照組觀察組3.71±0.50 3.11±0.46 134.4±31.0 108.3±25.4 99.1±12.2 102.3±55.2 5.3±4.8 4.6±4.1 27.4±12.9 25.2±16.3 1.11±0.22*2.03±0.33*#-50.3±19.7*-25.8±22.3*155.6±71.5*123.1±22.4*#-- --1.05±0.33*1.99±0.29#-31.8±18.3*51.5±17.7*#147.5±34.7*117.8±42.5-- --1.85±0.25*2.65±0.46#12.3±15.4*88.6±13.5 138.9±22.5 112.7±15.5-1.5±3.1*1.3±2.7*2.2±4.4*11.3±7.9*#
機體免疫功能是否良好還可通過Th1/Th2的平衡來反映。機體受手術創(chuàng)傷的影響會出現(xiàn)應激反應進而導致Th1/Th2之間的平衡性受到破壞,繼而出現(xiàn)傾向于一方的克隆轉換(以Th2為優(yōu)勢),越嚴重的術創(chuàng),則平衡越傾向于克隆優(yōu)勢方。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Th1/Th2比值比對照組要高,且術后快速恢復至正常水平,進一步說明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機體應激反應產生的免疫抑制效應也較低。
白介素-2能夠有效促進B細胞和T細胞自身的增殖分化,使NK細胞殺傷活性得到強化;而白介素-6數(shù)值變化則與手術創(chuàng)傷和伴隨傷害呈正比例,越高的白介素-6水平則說明手術創(chuàng)傷越嚴重。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白介素-2與白介素-6兩個指標表現(xiàn)上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患者行Miles后部分免疫功能可得到保留。此外,在兩種不同的術式下,患者體內CD3-CD56+NK與CD3+CD56+T兩種細胞所受到的影響具有顯著差異(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Miles術式對自然殺傷細胞具有較小的影響,其細胞活性基本可正常發(fā)揮。
綜上所述,行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機體出現(xiàn)的免疫功能抑制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較好地支持了腫瘤患者的預后。
[1]何威,鄧海軍,余江,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對機體C反應蛋白及體液免疫影響的比較[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9,12(4):357-360.
[2]葉平江,郭貴龍,應曉江,等.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11,17(5):478-480,484.
[3]李太原,劉東寧,戴安邦,等.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2009,49(3):109-110,114.
[4]張成余.老年直腸癌患者行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的近遠期療效對比[J].山東醫(yī)藥,2011,51(43):92-93.
[5]應曉江,李振軍,沈毅,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10):823-825.
[6]汪迎,潘凱,夏利剛,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對局部與全身免疫反應影響的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0,10(7):602-605.
[7]張錦輝.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對老年患者機體炎癥影響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4):33-34,36.
[8]田夫,向進見,李明忠,等.腹腔鏡與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臨床特點比較[J].湖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1,30(1):41-43.
[9]張建余,胡總玲,呂明良.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50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3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