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該怎么吃的問題,一直讓很多消費者一頭霧水。廣告營銷概念鋪天蓋地,專家說法莫衷一是,脂肪酸和人體代謝等名詞更是聽著頭昏。那么,具體在家怎么換、怎么混,才能把烹調(diào)油吃得更合理健康呢?
怎么換?重點看構(gòu)成
油脂的差別,除了風(fēng)味之外,主要是脂肪酸種類和比例之間的差異。名字不同的油脂,如果脂肪酸構(gòu)成類似,換了和沒換區(qū)別不大。
常用的油脂大體上可以分成4個大類:
高亞油酸型 特點是多不飽和脂肪酸特別高,亞油酸特別豐富,難以凝固,耐熱性較差。這一類當(dāng)中的代表油脂是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麥胚芽油等。它們是制作色拉油的好原料,不耐熱,煎炸或反復(fù)受熱之后對健康十分有害。所以這類油脂最適合做燉煮菜,用它們來油炸食品并不妥當(dāng)。其中壓榨型葵花籽油用來炒菜也可以,但加熱溫度要控制,盡量別讓鍋冒很多油煙。
均衡型 所含各類脂肪酸比較平衡,其中油酸最豐富,低溫下會渾濁,耐熱性較好。這一類的代表性油脂是花生油、米糠油、芝麻油等,低芥酸菜籽油也可以歸于這一類。這類油脂用來炒菜完全沒問題,用來油炸就太可惜了。
高油酸型 所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特別多,油酸特別豐富,放在冰箱里也不凝固,耐熱性較好。主要有橄欖油和茶籽油兩種。
橄欖油含有80%以上的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有70%以上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對調(diào)節(jié)血脂有益。橄欖油并不像宣傳的那樣完全不能加熱,除了淡綠色的初榨橄欖油,一般橄欖油用來炒菜燉菜沒有問題,只是需要控制溫度,不要冒油煙。
相比橄欖油,國產(chǎn)茶籽油更廉價一些,其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甚至比橄欖油還要高,營養(yǎng)價值、食療功能毫不遜色于橄欖油。茶籽油和橄欖油一樣,耐熱性較好,適合用來炒菜,也可以作為拌涼菜的色拉油。
飽和型 所含飽和脂肪酸相當(dāng)多,稍涼一點就會凝固,耐熱性最好。這一類代表油脂是豬油、牛油、黃油和棕櫚油等。其中,棕櫚油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之外還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由于飽和程度高,耐熱性相當(dāng)好,長時間受熱后氧化聚合少,這一點是其他植物油不能取代的。故而,棕櫚油常被用在各種煎炸食品當(dāng)中,包括方便面和炸薯片。但是由于煎炸會破壞其中的大量胡蘿卜素和維生素E,故用棕櫚油制作的煎炸食品并無提供維生素的價值。
還有一些平日少見的堅果油和種子油,比如核桃油、杏仁油、榛子油、亞麻子油、火麻仁油、紫蘇籽油、南瓜籽油等。它們不但對心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還因為不經(jīng)過精煉,而是直接壓榨制取,保持了原料的香氣和營養(yǎng)價值。食用這類油最好是選冷榨法的產(chǎn)品,食用時不要高溫加熱,可以用來涼拌或涂面包片等,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健康作用。
由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所謂不同油脂的替換,最好是在一、二、三類的不同類別中替換,如果是同一類互換,意義不大,所得到的脂肪酸基本是一樣的,耐熱性也是一樣的,就起不到實際替換作用了。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用不同耐熱性的油脂來做不同的菜肴,這樣無需特別調(diào)和,就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了不同油脂的配合。至于飽和脂肪酸太高的第四類油脂,除了運動量很大的人,其他人不建議經(jīng)常食用,因為吃肉類和奶類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已經(jīng)能夠獲得足夠的飽和脂肪酸成分。堅果油和種子油則建議用在不加熱的菜肴或點心中,配合蔬菜沙拉或饅頭片、面包片等食用,有利于改善油脂的脂肪酸平衡。
怎么混?關(guān)鍵是平衡
在炒菜的時候,有些人喜歡自己來配“調(diào)和油”,認(rèn)為這樣品種豐富,一次能吃進去多種類的油。其實,炒菜的調(diào)和油主要考慮的是耐熱性和脂肪酸的平衡,不是隨便混混就有意義的。
具體用什么油,要看家里有什么。比如核桃油不太適合加熱,就可以把它和黃油搭配。先用一小塊黃油融化,炒香調(diào)料,然后加入核桃油,立刻加入菜。這樣,怕熱的核桃油就不會過熱,而脂肪酸比例也比較合理——黃油以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而核桃油以多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亞麻籽油也可以同樣用法。
雞湯、肉骨湯、羊肉湯之類上面有浮油,可以直接用油湯來煮蔬菜,不用另放油。如果覺得湯里的油少,菜太多不夠用,可在菜丟進湯里煮開之后,再撒入一點亞麻籽油、紫蘇籽油、堅果油等,這樣菜就不至于沒有油水,怕熱的油也能物盡其用。如果家里老人有血脂異常的問題,可以把浮油撈出一部分,再和亞麻籽油或芝麻油混合(需要補充ω-3脂肪酸的人用亞麻籽油,一般健康人用芝麻油、核桃油之類味道更好)?;蛘?,在烹調(diào)肉類食品時,把肉湯表面凝結(jié)的動物油刮下來,和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核桃油等混合使用。這樣處理,對于沒有“三高”的健康人,特別是血壓較低較瘦弱的人來說,脂肪酸比例是比較合適的。
總體而言,花生油、米糠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精煉橄欖油(顏色不發(fā)綠,橄欖味道比較淡)等品種炒菜比較合適。棕櫚油、椰子油、黃油、牛油、豬油等最耐熱,炒菜時味道又香,可以和最不耐熱的亞麻籽油、核桃油之類搭配,方法如上所述。如果一定要爆炒和煎炸,單用這些耐熱的脂肪最合適。
食用烹調(diào)油6原則
1.控量。再好的油都不能放開了用,包括橄欖油和亞麻籽油。每天25~30克,同時少吃含油脂的各種面食、點心和加工食品。
2.品種的調(diào)換要看脂肪酸類型的不同,按照文中提示的脂肪酸比例差異,在幾類之間進行替換,同時考慮使用者的身體狀況。
3.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特別是前面所說的富含亞油酸的油,建議只占烹調(diào)油的一半以下。
4.日常烹調(diào)相對較為理想的炒菜油,包括茶籽油、精煉橄欖油、花生油、米糠油(稻米油)、低芥酸菜籽油等。
5.亞麻籽油之類富含ω-3脂肪酸的油,要高度保證新鮮度,盡量不要加熱。如前所述,在食用動物食品或動物油的時候適當(dāng)配合這類油脂,可以達到平衡脂肪酸比例的效果。
6.如果一定要煎炸食物,建議用棕櫚油、椰子油和動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