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0年,北魏政壇霹靂一聲響,九歲兒童袁聿修做了副州長(主簿)。南北朝官員選拔機制,首重門第背景,次論才具德行。低級士族一般從小吏做起,才德好會來事的,可漸次往上挪挪,其余大多升遷無望;高門貴族則不同,他們生來注定當大官。
袁聿修屬于后者,典型的官二代。他老爸袁翻曾以都官尚書行中書令職司,權傾一時。別看袁聿修年紀小,“官范兒”卻像模像樣,史載其“性深沉有鑒識,清凈寡欲,與物無競”。也就是話不多,但只要說話,必擲地有聲,最可貴的是沒有貪欲,不與人爭。
18歲那年,他升任州中正,負責考察評議官員,直屬尚書臺,不受地方轄制。袁聿修在尚書臺歷任中正、度支郎、五兵郎中、左民郎中等職,前后十年,打破了不少常規(guī)。別的同僚互相送禮走動,抱團不為取暖,而是為互相吹捧推薦,謀取更高的職位。袁聿修卻能守法盡職,干好分內事,不送不收,清廉如故,以至于同僚都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在尚書臺倒是有個朋友,名叫趙彥深,做禮部郎中,當時受排擠,門庭冷落,只有袁聿修常去看他,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北齊后主天統初,袁聿修擔任信州刺史,不擾民、不苛民,無為而治,他在信州三年,百姓基本忘記了啥叫偷盜、欺負人,地方上特太平。卸任還京時,全州百姓紛紛帶來美酒與肉脯,哭著鬧著要送給袁聿修,袁聿修只是停車隨手喝一杯酒表示領情,然后讓百姓回家。
前段時間,電視劇《陸貞傳奇》熱播,袁聿修、趙彥深等人都曾與女侍中陸令萱為首的掌權派打過交道。當時政治生態(tài)險惡至極,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趙彥深就被陸令萱的爪牙祖珽所害,丟了大司空的顯位。比較來看,袁聿修還算幸運。
袁聿修民望高、官聲好,陸氏母子需要這么個典型,恰好信州百姓上書要求給他立碑,陸令萱非常高調的讓中書侍郎李德林親自撰寫碑文,遂了民意。后8年,袁聿修基本是“與狼共舞”,自不能擺脫請謁的煩勞。但他有底線,給混蛋們作個揖可以,說幾句好話也可以,絕不參與干壞事。
說到這兒,有必要解釋一下什么是邊界意識了。
所謂邊界,不難理解,國與國之間有界碑,人與人之間有安全距離,為人處事有臨界點,又稱底線、紅線等,都叫邊界。逾越邊界,后果一般很嚴重。小孩子戲水玩火,那是因為不成熟,而成年人是應該知道“玩火必自焚”的道理的。
可見,邊界意識包含兩個要素:成熟狀態(tài)和理論支撐,二者必須相適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理論自信,不能犯幼稚病。我查不到袁聿修的邊界意識形成過程,他的父親袁翻、繼父袁躍都缺乏這種意識,顯然跟家學無關。但袁聿修的邊界意識特別強烈,讓人產生了穿越歷史的感嘆。
有的官員當“裸官”,有的官員只對領導負責,不對群眾負責,有的官員不信主義信鬼神,等等,都是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表現,都屬于缺乏邊界意識?!盀楣俨回撁瘢瑸槌疾回摼?,自古就是從政之要。但在北齊時期,“指揮棒”是紊亂的,不對“上”負責,事情就辦不好,“穿小鞋”很常見,甚至還有性命之憂。袁聿修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依然保持了邊界意識,殊為不易。隨著時代進步,后來的官員更應擁有邊界意識才對。
袁聿修的邊界意識,可用“為民、清廉、務實”來概括。為民(贏得民望)、清廉(別人抓不到小辮子)、務實(權宜之計),這與北齊皇族及諸多臣子的“幼稚狀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譬如文宣帝高洋,荒淫無道,殘殺兄弟;后主高緯,把權杖當玩具送給了毫無理政之才的奶媽陸令萱……我沒有理由認為他們是“自作孽”,但他們的“元意識”肯定是不成熟的。
高家六個皇帝統治了北齊27年,而袁聿修卻在官場干了63年,歷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朝。隋煬帝大業(yè)初死于任所,年72歲。
無論朝代怎么走馬燈似的更替,無論皇帝怎么一個個的換來換去,他從未為自身的前途和安危擔心過,史稱“五代清郎”、“國之清卿”??梢姽賳T擁有邊界意識多么重要!
(高璐勛薦自《北京晨報》)
責編: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