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南淋,史佳,吳清明
(1.海南省中醫(yī)院,海口 570000;2.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海口 570102;3.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長沙410005)
假性球麻痹又稱假性延髓麻痹,是由支配延髓顱神經(jīng)運動核的皮質腦干束受損所致。我科運用祛風化痰針刺法治療假性球麻痹患者構音障礙,現(xiàn)報告如下。
共觀察患者240例,均源于3個臨床中心(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湖南省澧縣中醫(yī)院)針灸科、中風科或神經(jīng)內科及康復科門診和住院部。本研究系多中心隨機對照優(yōu)效性檢驗研究,對納入患者采用分層區(qū)組隨機方法進行分組,按中心進行分層,3個臨床研究中心均嚴格按照多中心大樣本臨床研究要求,運用 SAS軟件產(chǎn)生隨機數(shù)字表后制作的隨機信封,結合患者的就診先后順序方式以 1:1比例將患者分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1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有無合并疾病、有無既往史及家族史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1)(n)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2)(±s)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2)(±s)
組別 n 年齡(歲)血壓(mmHg)體溫(℃)脈搏(次/min)呼吸(次/min)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組 120 61±10 144.68±21.55 86.82±12.78 36.52±0.31 76.25±9.87 19.35±1.78對照組 120 62±10 145.01±21.72 86.07±12.51 36.46±0.31 76.57±8.77 19.22±1.59
1.2.1 假性球麻痹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神經(jīng)科診斷治療學》[1]制定。
1.2.2 風痰型辨證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
①符合假性球麻痹診斷標準;②符合風痰型辨證診斷標準;③年齡18~75歲;④知情同意,自愿填寫知情同意書并簽名。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及辨證標準者;②年齡<18歲或者>75歲者;③有針灸禁忌證者;④中風急性期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者;⑤針刺部位皮膚有感染、或破損、或創(chuàng)傷者;⑥有出血性疾病或皮膚有出血傾向者;⑦患有嚴重心律失常、嚴重糖尿病及心功能Ⅲ級或Ⅲ級以上等者;⑧不愿或不能配合治療,拒絕填寫知情同意書者。
治療原則為祛風化痰、通咽利竅。取風池(雙)、完骨(雙)、廉泉、豐隆(雙)。廉泉、豐隆采用同身寸法,風池、完骨采用體表標志法。風池、完骨、豐隆均取雙側,各穴具體定位參考國家標準?;颊呷∽?頸項直立,術者立于患者身后,按從左至右、從上至下順序,依次對風池、完骨、廉泉、豐隆等穴進行消毒及針刺。雙側風池、完骨針尖朝喉結方向刺入,進針深度1.2寸,得氣后捻轉運針 180~260°,每分鐘 60~80次,連續(xù) 1~3 min;廉泉穴針尖朝舌根方向進針,深度1.2寸,得氣后提插捻轉運針,提插幅度不超過進針深度,捻轉幅度為180°,每分鐘50~70次,共計1 min;豐隆穴直刺,深度 1.5寸,得氣后提插捻轉運針 1~3 min,每分鐘 50~70次,提插幅度不超過進針深度,捻轉幅度為180~260°。所刺穴位均不留針。每天治療2次,上、下午各1次,6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于治療前、第2療程結束后、第4療程結束后進行評價,采集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取穴同治療組。針刺入皮膚1分,即停止進針,不施手法,不留針。療程同治療組。
有不良事件及針刺意外,均對癥處理,并記錄。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言語和發(fā)聲癥狀的輕重情況,以量化分值(參照《神經(jīng)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3]所載腦卒中量表制定)高低的形式作記錄,根據(jù)治療后綜合積分和主癥單項分值較治療前的減少程度對總體療效和各主癥療效作出評估。
治愈:聲音清楚,吐字清晰,語言表達符合邏輯。
顯效:吐字清楚,聲音嘶啞。
有效:語言表達不完整,音嘶聲重。
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語言構音無改善。
采用SPSS16.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治療前后各療程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治療前后言語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言語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 2療程后,兩組患者言語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治療前比較,積分降低明顯(P<0.01);第 4療程后,兩組患者言語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1),說明祛風化痰針刺法在改善言語方面需達到一定療程才顯效,比模擬針刺法為優(yōu)。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言語積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言語積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n 治療前 第2療程后 第4療程后治療組 120 2.65±0.08 2.13±0.071) 1.30±0.071)2)對照組 120 2.63±0.08 2.26±0.081) 1.77±0.091)
3.4.2 兩組治療前后發(fā)聲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發(fā)聲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 2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發(fā)聲積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但與治療前比較,積分降低明顯(P<0.01);第 4療程結束時,兩組患者發(fā)聲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1),說明祛風化痰針刺法在改善發(fā)聲方面需達到一定的療程才起效,在第 4療程結束后有顯著療效,比模擬針刺法為優(yōu)。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發(fā)聲積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發(fā)聲積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n 治療前 第2療程后 第4療程后治療組 120 2.46±0.07 1.64±0.061) 0.84±0.081)2)對照組 120 2.28±0.08 1.84±0.081) 1.41±0.091)
3.4.3 兩組治療前后言語及發(fā)聲總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 2療程結束后,兩組患者總積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但與治療前比較,總積分降低明顯(P<0.01);第 4療程結束時,兩組患者總積分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1),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1),說明祛風化痰針刺法在改善構音障礙方面需達到一定的療程才起效,在第 4療程結束后有顯著療效,比模擬針刺法為優(yōu)。詳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言語及發(fā)聲總積分比較 (±s,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言語及發(fā)聲總積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1;與對照組比較2)P<0.01
組別 n 治療前 第2療程后 第4療程后治療組 120 4.53±0.67 3.21±0.411) 1.58±0.671)2)對照組 120 4.42±0.79 3.49±0.621) 2.96±0.741)
3.4.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和72.5%,治愈率分別為 34.2%和15.8%,顯效率分別為40.0%和18.4%,治療組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祛風化痰針刺法在改善風痰型假性球麻痹患者構音障礙方面有顯著的療效,更優(yōu)于模擬針刺法。詳見表6。
表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假性球麻痹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綜合征,其病因不一,可見于多種疾病,常并發(fā)于腦血管病,大約有14%(大腦半球)~71%(腦干)的中風患者并發(fā)本癥[4]。構音障礙主要發(fā)病機制為運動障礙。本病屬中醫(yī)學“喑痱”、“舌謇”、“舌強”等范疇,中醫(yī)學將其分為風痰、肝陽上亢、氣虛血瘀3型。據(jù)觀察和統(tǒng)計,風痰型是該病的一個多發(fā)證型,占各型的65%以上[5]。針對風痰型風痰上擾、痰濁阻竅的病理特點,我們取風池、完骨、廉泉、豐隆等穴進行針刺治療。風池為足少陽膽經(jīng)與陽維脈交會穴,可以“治中風不語,湯水不能入口”(《類經(jīng)圖翼·經(jīng)絡》);同時,足少陽膽經(jīng)循喉嚨之后,與足厥陰肝經(jīng)相表里,肝經(jīng)“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故針刺風池可以調肝熄風,豁痰利咽。完骨為足少陽膽經(jīng)與絡心(腦)脈的足太陽膀胱經(jīng)交會穴,針刺既可通咽利喉,又可開竅醒神;任脈為陰脈之海,三陰經(jīng)與沖脈均會于任脈,有總調人身陰氣的功能。廉泉位于頜下,近舌本、鄰結喉,為任脈要穴,能治“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正面部中行凡六穴》),具有舒暢局部氣血經(jīng)絡、通關利竅、活絡利舌的作用。豐隆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穴,為祛痰要穴,具有和胃健脾、化痰利濕之功。諸穴并用,共奏祛風化痰、通咽利喉、通絡醒腦之效。
從解剖學和神經(jīng)生理病理學等角度看,風池、完骨為頸部要穴,斜刺進針可透達頸夾脊深層,刺激面大,針感可及整個咽喉部,引起椎-基底動脈及頸內動脈擴張,改善大腦供血狀況,從而改善病損腦組織的血氧供應,促進病灶區(qū)域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中樞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重建上運動神經(jīng)元對延髓運動核的支配,從而促進該病的恢復[6]。根據(jù)短反射理論,對風池、完骨、廉泉等穴進行刺激,可使支配咽縮肌、環(huán)甲肌、頦舌肌的迷走神經(jīng)和舌下神經(jīng)興奮,引發(fā)所支配的吞咽、發(fā)音等肌群的運動。憑借刺激這些腧穴,可以直接通過感覺纖維幫助恢復這些腧穴所在部位神經(jīng)的運動纖維的功能,達到恢復吞咽、發(fā)音等功能的目的。
本次研究在3個臨床中心完成,對120例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祛風化痰針刺法治療,并以模擬針刺法治療 120例作對比觀察,結果表明祛風化痰針刺法對患者構音障礙的改善和康復有肯定、持續(xù)且顯著的促進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值得肯定。
[1]王明禮.實用神經(jīng)科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57-5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2.
[3]史玉泉.神經(jīng)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1998:235-237.
[4]梁玉宏.卒中急性期的并發(fā)癥及處理[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病分冊,1996,4(1):39-41.
[5]張志萍,孟進軍,吳清明,等.祛風化痰針刺法治療假性球麻痹 55例臨床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3,9(4):45-47.
[6]蔣戈利,王國華,王鶴云.通關利竅針法治療腦中風性假性延髓麻痹300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7,16(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