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江山,孟新玲,劉遠新
(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腦病一科,烏魯木齊 830000)
腦動脈硬化癥是一種中老年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1,2]。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案已成為臨床的焦點問題。近年來,我院對腦動脈硬化癥采用自擬通脈湯結合西藥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確診的78例腦動脈硬化癥患者,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1.2±4.6)歲;病程4~108個月,平均病程(14.8±9.97)個月。排除標準:患有其他腦部疾病者;由于其他疾病而引發(fā)的頭痛;經檢查伴有嚴重心、腎、肝功能異常者;伴有其他急性或難控制疾病者;過敏體質或對藥物過敏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75mg/次,每天1次;辛伐他汀40mg/次,每日1次,晚上臨睡前服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通脈湯治療,每日1劑。處方:丹參30g,葛根30g,黃芪50g,枸杞30g,三七 20g,赤芍 15g,何首烏 20g,陳皮 15g。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對于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茯神、夜交藤;對于二便不利者可加菟絲子、白術;對于肝陽上亢、頭暈頭痛者可加杭菊、鉤藤;對于體倦乏力者可加人參、白術;對于健忘者可加益智仁、遠志;對于胸悶嘔惡者可加竹茹、半夏。2組患者均以2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觀察2組臨床療效及血脂水平變化。
1.3.1 臨床療效 顯效:患者的眩暈頭痛、失眠健忘、耳鳴耳聾、倦怠乏力等臨床癥狀得以消失;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以明顯緩解;無效:臨床癥狀未有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患者的血脂水平檢測 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甘油三脂(TG)。
采用SPSS 17.0軟件,組別間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別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顯示,觀察組顯效16例,有效2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31%;對照組分別為9例、19例、11例,總有效率71.79%,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71,P=0.018)。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結果比較表(n,%)
表2顯示,2組各項血脂水平均明顯得以改善(P<0.05),且觀察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比較(mmol/L)
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任何毒副反應。
腦動脈硬化是急性腦血循環(huán)特別是腦缺血發(fā)作的一種主要發(fā)病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xiàn)進行性的加重及擴散。西醫(yī)目前臨床上對于腦動脈缺乏特效藥物。中醫(yī)認為,腦動脈硬化癥屬“頭痛”、“眩暈”、“中風”、“癲癇”等范疇,以內傷為主,虛、痰、瘀、風、火等皆可致病。中醫(yī)辨證其病位于腦脈,以肝腎不足、心脾氣虛、腦失所養(yǎng)為主,以腦絡痹阻、痰濁血瘀為標。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腦動脈硬化癥是一種腦動脈退化性增生性病變,會導致腦血管壁增厚、彈性降低、變硬、管腔狹窄,其主要的危險因素是代謝異常及血脂增高。通脈湯的基礎方由丹參、葛根、黃芪、枸杞、三七、赤芍、何首烏、陳皮、半夏組成。丹參具有調氣、化瘀、養(yǎng)血的功效,三七可活血止痛,赤芍能夠散瘀止痛,三藥合用共奏活血調氣、化瘀止痛、通脈定志之效,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擴張血管。葛根具有升清陽、解肌表的功效,能夠擴張血管、解除血管痙攣;黃芪可補氣健脾,調通血脈;枸杞、何首烏起益精血、補肝腎之功;陳皮、半夏可燥濕祛痰。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中的丹參酮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擴張血管、增強抗血栓功能,還可以促進脂質吸收;葛根總黃酮、葛根素能夠夠很好地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陳皮、半夏能軟化血管,促進脂質的代謝[3~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79%(P<0.05)。觀察組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TC、TG水平的降低對于減慢患者腦動脈硬化癥的病情進程具有積極的作用。
總之,通脈湯治療腦動脈硬化癥的療效確切,安全可靠,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1]羅列波,李武豐.祛瘀化痰通脈湯合參麥注射液治療心源性腦栓塞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32(4):18-19.
[2]郝愛榮.降脂通脈湯治療高脂血癥86例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0,26(3):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