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燕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新的高職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尤其在課程建設方面,項目化課程、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等受到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一致推崇。在強調(diào)課程標準、課程內(nèi)容改革的同時,學校和教師也在不斷思考如何開發(fā)更加客觀、全面的課程考核模式。目前的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雖強調(diào)了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但還是沒有脫離原來的考試模式,如所謂的過程考核,主要提倡主觀試題與客觀試題的搭配,加大平時的測驗次數(shù),盡量采用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或針對一個項目,考查學生獨立完成的能力等等。在考核形式上,似乎脫離了“一張卷子”的課程考核模式,但考核終究還是有“試卷”的影子,未能體現(xiàn)考核模式的創(chuàng)新性。因此,如何制定合理、完善并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高職課程考核模式,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1]
筆者2012年在加拿大喬治亞學院訪學期間,采用隨堂聽課的形式,親身體驗了該校專業(yè)課程的教學過程,并深入學習了加方專業(yè)及課程建設的一整套方案。本文主要針對加拿大喬治亞學院的課程考核模式進行了研究。
一套完善、客觀的課程考核模式離不開嚴格的考核標準和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的原則,喬治亞學院提出了制定考核模式的七項基本原則:(1)一個有效考核模式必須基于課程自身的教學理念,遵循一般教學和學習規(guī)律,重在考核課程學習的難點和重點;(2)一個有效的考核模式應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采用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利用多種考核方法,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以及考核學生的態(tài)度、思維方法;(3)一個有效的考核模式具有清晰、明確的目標和目的;(4)一個有效的考核模式應考查學生是否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5)一個有效的考核模式應是持續(xù)的,并且能夠促進教學目標和方法的不斷改進;(6)一個有效的考核模式應包含合理的、有意義的作業(yè)或任務,并且考核內(nèi)容包含學生所關心的疑難問題和相關的實踐活動;(7)一個有效的考核模式也是提高教學與學習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
課程目標是學生完成所學課程內(nèi)容之后,最終應達到的目的,也是教師組織教學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課程考核主要考核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以及考核學生是否具備了應有的知識、技能、素質、方法等。教學活動指的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開展的各項學習活動,比如:理論學習、實踐實驗、個人學習、合作學習等等。當然,任何教學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包含很多情境因素,如:學習場所、環(huán)境、實踐的軟硬件,等等。
課程目標、課程考核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在一定情境之下,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循環(huán)遞進的關系:教師按照課程的學習目標,結合自己的教學理念,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并最終完成課程考核。根據(jù)對學生考核的結果,確認其是否達到了原定的課程目標,并能對學習目標進行調(diào)整和完善。
課程考核(Assessment)模式是教師根據(jù)課程目標,采用多種考核形式與方法,制定出的一套切實可行并能全面考核學生的課程考核方案。在國內(nèi),課程考核模式可以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就是“一張試卷”的考核,其它考核形式有:理論考核、實踐考核、平時測驗、期終考試、論文等等。
我國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考核大多針對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實踐能力,對學生學業(yè)的考核則強調(diào):圍繞明確的目標決定考核內(nèi)容,制定考核標準,設計客觀化、標準化的考試試題。理論知識以大量的選擇題、判斷題作為考試形式,動手能力考核則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等進行考核,以標準化考試、客觀化評分過程來進行。按照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判斷學生是否通過考核。[2]實際上,不管考核模式如何改變,其仍以“分數(shù)”為中心點,未曾脫離原來的模式,究其原因,在于我們沒有真正理解課程考核。課程考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分數(shù)嗎?不是。課程考核的目的在于我們要通過一種有效的方式,讓教師知道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的知識,是否達到了原本的教學目標。
喬治亞學院課程考核中注重過程考核,并采用多種考核形式和方法,加大平時作業(yè)、考核的權重,其課程考核主要采用以下三種主要形式。
隨堂提問在喬治亞學院的課堂上很常見。但需要說明的是,不是老師提問題,而是學生問老師。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被提問的學生打斷課程節(jié)奏,學生可以隨時提問題,無需起立,但需要舉手示意。這也是與我國課堂教學最大的區(qū)別所在。
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尤其是在講解新知識的時候,并不清楚學生是否理解了所講內(nèi)容,只有通過學生的反饋(feedback),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決定是否需要加快或放慢講解速度。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地鼓勵學生提問題,不懂就問,從而通過學生所提的問題,了解學生的跟進速度,并且根據(jù)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給予其相應的平時成績。
作業(yè)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并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作業(yè)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課程考核方式。喬治亞學院的教師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布置有作業(yè),一般是每四節(jié)課一次作業(yè),作業(yè)量不是很大,但有如下幾個顯著特點:(1)教師規(guī)定了作業(yè)完成的具體時間,精確到幾時幾分;(2)作業(yè)必須獨立完成,絕對禁止剽竊他人研究內(nèi)容或成果;(3)作業(yè)要體現(xiàn)學生個人的思考、分析、實驗、總結等內(nèi)容;(4)文章如要參考文獻,需列出參考文獻目錄,并標注具體引用內(nèi)容和位置;(5)參考文獻需要近兩年的文章,并且占參考文獻總量的50%以上;(6)小論文或者報告完成后,需要項目組同學互評,并提出意見或建議;(7)作業(yè)如果是口頭報告形式,完成報告后,需要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
標準化的考試是常見的課程考核模式,也是較為客觀和公平的方式。在制定與設計考核方案時,我們必須搞清楚為什么要考試?誰來考核?考核什么?怎么考核?何時考核?在什么地方考核?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制定出比較合理的考核方案,這遠遠不是出一份試卷那么簡單的問題。
在喬治亞學院,考試形式分為兩種:quiz(小測驗)和test(測驗)。有時候,教師上課帶來一些A4紙,一張紙上只有4個選擇題,給學生5分鐘時間完成,這就是quiz(小測驗)。這種形式的考試頻率很高,一般2~3次課就安排一次小測驗,但耗時并不長,而且效果較好。因為這種無預先通知且不定期的小測驗,時刻在提醒學生要注意課堂聽講與課后復習。Test(測驗)一般都是學期末的考核,如果有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課程,期末考核就分成理論考試與實踐考試。理論考試可以是筆試的形式,也可以是上機答題的形式,題目數(shù)量不是很多;實踐考試只需學生完成相應實踐項目的操作就行了,還是比較簡單的。
如筆者所跟讀的“DC fundamental”課程,包括理論和實踐知識,授課教師平時的quiz經(jīng)常就是一兩條題目,期末理論考試只有四個大題目,實踐考試也只要求學生按照電路圖完成一個簡易電路的焊接。這種考試雖然題量少、難度較低,但卻實實在在地考查了學生對本課程基礎知識的掌握程課程考核模式的合理性、客觀性、全面性,從而促進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進和完善,使得教師能夠制定出更加合理、客觀、全面的課程考核模式。
圖1 課程目標、課程考核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系
隨著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項目化課程已成為高職院校專業(yè)課程主體。課程標準、項目、教材、教學資源庫以及考核模式是項目化課程的主要建設內(nèi)容,而合理、完善的考核模式是合格項目化課程的主要指標之一。通過對喬治亞學院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研究與學習可以發(fā)現(xiàn),其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在課程改革與建設中學習與借鑒:(1)喬治亞學院制定課程考核模式的七項原則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鑒。在制定課程考核模式的時候,我們需要弄清楚幾個問題:為什么要考核?基于學習目標,如何制定有意義和高效的考核模式?在課堂上,如何利用極少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考核?如何改進課程的考核模式,并保持其創(chuàng)新度。相比較而言,我國高職院校的課程考核試卷題量大、題型多,但總是讓人感覺缺少了一些核心的內(nèi)容。
課程考核模式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應當是持續(xù)改進的。尤其在工科類專業(yè)課程方面,由于技術的革新,職業(yè)崗位能力要求的提高,課程內(nèi)容必將與時俱進。課程考核模式必須時刻以課程目標為中心點,圍繞目標開展合理的、客觀的課程考核。[3]
圖2 課程考核模式的持續(xù)改進
如何才能使得課程考核模式得到持續(xù)改進呢?如圖2所示,通過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核,了解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結合考核結果,分析性?(2)我們不能再用“一張試卷”的形式去考核學生,而是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3)在制定課程考核方式的時候,我們往往只關注課程知識內(nèi)容,總是考慮試卷如何能覆蓋所有的知識點,卻忽視了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地方,不是制造機器的工廠,知識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職業(yè)素養(yǎng)、崗位能力、學習態(tài)度、團隊協(xié)作等也是專業(yè)課程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1]林智中,馬云鵬.課程評價模式及對課程改革的啟示[J].教育研究,1997(9):31-36.
[2]錢存陽,林維業(yè),曹魁.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3(4):42-44.
[3]閆寧.高等職業(yè)教育學生學業(yè)評價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