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新,張時良,裴 豪
(無錫市傳染病醫(yī)院 檢驗科,江蘇 無錫214005)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惡性度高、病情進展快,治療棘手,療效欠佳,死亡率高[1],一旦發(fā)現(xiàn)往往已屬中、晚期。因此早期診斷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zhì)量極為重要。甲胎蛋白(AFP)被公認為臨床肝癌診斷血清標志物,但有30%-40%的PHC患者AFP陰性。另外在一些良性肝病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特別是在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有20%-50%的AFP升高者。由于不能有效區(qū)分良性肝病和惡性腫瘤,使得很多患者無法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AFP可分為LCA非結合型(AFPL1、AFP-L2)、LCA 結合型(AFP-L3),其中 AFPL1主要存在于良性肝病中,AFP-L2來自孕婦,AFP-L3為肝癌細胞所特有。本研究采用微量離心柱分離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AFP-L3),應用化學發(fā)光法對本院78例包括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的患者血清進行了檢測,探索AFP-L3檢測的臨床意義,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1年3月本院住院和門診患者的病例資料,包括原發(fā)性肝癌患者27例(均經(jīng)臨床、B超、病理檢查確診),診斷符合1999年成都第四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修訂的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2],其中男25例,女2例(年齡30-80歲,平均56歲);各類慢性肝病患者51例,包括肝硬化20例,慢性肝炎31例,診斷標準符合2000年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3],其中男36例,女15例(年齡21-77歲,平均54歲)。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受檢者均于空腹采集靜脈血5 ml,3 000r/min離心分離血清,-20℃保存。
1.2.2 檢測方法 AFP美國雅培公司產(chǎn)品,儀器為雅培I2000化學發(fā)光儀,具體步驟嚴格按產(chǎn)品說明書操作,以AFP>25ng/ml作為AFP異常升高標準。AFP-L3檢測試劑由北京熱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AFP-L3的分離采用微量離心柱法,離心柱內(nèi)裝有耦聯(lián)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瓊脂糖,可以特異結合AFP-L3,當血清流過離心柱時,與LCA結合力強的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就結合于柱中,經(jīng)過清洗洗去不結合的甲胎蛋白,再經(jīng)過離心洗脫后獲得AFP-L3,然后應用化學發(fā)光法(雅培I2000化學發(fā)光儀)檢測 AFP-L3的含量,并計算 AFP-L3占AFP總量的百分比,以美國FDA批準AFP-L3%>10%作為陽性判斷標準,具體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由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檢測數(shù)據(jù)用均值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異常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肝癌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組AFP、AFP-L3(%)檢測結果 見表1。如表1所示肝癌組血清中AFP、AFP-L3(%)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和慢性肝炎組(P<0.01)。在慢性肝炎組和肝硬化組,AFP、AFP-L3(%)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血清AFP、AFP-L3/AFP(±s)
表1 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血清AFP、AFP-L3/AFP(±s)
注:與肝硬化組和慢性肝炎組比較**P<0.01;與慢性肝炎組比較*P>0.05。
組別 n AFP(ng/ml) AFP-L3/AFP(%)慢性肝炎組31 163±264 0.056±0.031肝硬化組 20 76±86* 0.070±0.054*肝癌組 27 568±453** 0.530±0.577**
2.2 肝癌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組AFP、AFP-L3(%)異常率 見表2。以AFP-L3(%)>10%,AFP>25 ng/ml作為異常升高標準,如表2所示肝癌組AFPL3(%)異常率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和慢性肝炎組(P<0.01)。AFP>25ng/ml作為異常升高標準,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組間AFP異常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 肝癌及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AFP、AFP-L3(%)陽性率比較
2.3 AFP、AFP-L3%的靈敏度、特異度比較 診斷肝細胞癌的靈敏度和特異度AFP分別為78%和43%;AFP-L3%分別為70% 和 90%。AFP-L3(%)、AFP聯(lián)合檢測診斷肝細胞癌靈敏度達89%(24/27)。
肝病患者極易演化為PHC,因此對PHC的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臨床肝癌早期診斷的血清學檢測指標主要依賴于AFP,但是其相對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往往給臨床帶來困惑。本研究顯示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含量雖然明顯高于肝硬化和肝炎患者,但肝硬化和肝炎患者的AFP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甚至在部分良性肝病中還是存在較高的假陽性,實驗資料顯示,以 AFP>25ng/ml作為異常升高標準,其靈敏度78%、特異性僅為43%。因此單純依賴AFP來鑒別診斷良惡性肝病存在局限性。
文獻報道甲胎蛋白異質(zhì)體AFP-L3為肝癌細胞所特有,與肝癌發(fā)生密切相關,是作為鑒別良惡性肝病鑒別的指標[4,5]。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肝癌組 AFP-L3(%)明顯高于肝硬化組和慢性肝炎組(P<0.01),而在慢性肝炎組和肝硬化組中,AFP-L3(%)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以 AFP-L3(%)≥10%為陽性判斷指標,肝癌患者血清AFP-L3(%)的靈敏度為70%,特異度高達90%。聯(lián)合檢測診斷靈敏度達89%。以AFP-L3%為診斷指標時,肝癌和慢性肝炎可以得到有效區(qū)分。AFP-L3%所得的百分比含量與血清AFP濃度無關。針對AFP低濃度的肝癌患者,加用AFP-L3的檢測,則可彌補診斷的不足。
本研究中,在臨床診斷B超診斷中均為陰性,AFP-L3%為陽性的5例患者,在后期進一步進行CT影像學檢查,其中2例確診肝癌。因此認為良性肝病患者中 AFP-L3(%)異常升高(>10%)者,AFP-L3%的陽性結果起到了重要的預警作用。目前,還沒有一種指標能診斷全部PHC,因此在血清標志物檢測的同時還必須結合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以免漏診。
[1]湯 釗.現(xiàn)代腫瘤學[M].第2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553.
[2]中國抗癌協(xié)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135.
[3]中華醫(yī)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
[4]Yamashita F,Tanaka M,Satomura S,et al.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LensculinarisagglutininA2reactivealpha2fetoproteininsmallhepatoc ellularcarcinoma[J].Gastroenterology,1996,111:996.
[5]青柳璺.腫瘤標志物的臨床診斷意義及展望-甲胎蛋白(AFP)L3組分[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5,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