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藍
摘 要:朗讀,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名篇佳作、培養(yǎng)語言功底最佳方法之一。朗讀課文是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課文朗讀應該正確、流利、有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是要做到讀出文章中的奧妙,把握文章中的情感,進入文章中的意境;讓學生的情感活動伴隨讀書的全過程,關心課文的喜怒哀樂和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這樣有目的地讀書顯得更有目標,不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了。
關鍵詞:朗讀課文;小學語文;指導方案
一、感情朗讀課文的作用
在語文的世界里:“各個學段的教學都十分注重朗讀的訓練?!币驗?,只有朗讀,才能充分顯示出文字的魅力所在,在朗讀時顯露出聲情氣韻、詞句的精彩絕倫、文章的真知灼見;也只有朗讀,才能讓讀者真切地體會到當時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候的心情和感觸,真切地體驗生活的喜怒哀樂和情感的渲染,讓整篇文章都形象起來,體會到文章的主旨。朗讀是幫組學生理解詞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個重要的手段,而學生朗讀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暮江吟》這首詩時,我先出示了掛圖,然后配樂范讀,讓學生從中體會意境之美,然后讓學生自讀,并說說對詩的初步理解,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在這過程中,樂曲始終伴隨,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如,我問:“瑟瑟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說是江水在晃動,有的說是指顏色,有的說是江水比較涼,這時我就讓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理解來讀,通過自己讀,聽其他同學讀、老師的范讀,又看了掛圖,學生明白了“瑟瑟”是指顏色的意思。此時,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自己理解“可憐”的詞意,這樣,主要詞語理解了,一幅深秋初夜的美景就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這時學生描述詩的意境,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有的學生想象力更為豐富,加進自己的一些想象畫面,使詩意更加豐滿。這首詩便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幅畫面,難以忘懷。這樣既讓學生正確地理解了語言文字,又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1.重視朗讀訓練是提高學生想象力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優(yōu)美的語言、和諧的音節(jié)、唯美的意境、鮮艷的畫面,都是可以作為體裁來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他們在朗讀時完全沉浸在文章的世界里面,有哭泣、離別、開心、歡笑等心情,想象力越是豐富,意境感就會越顯得清冽。此外,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進入描繪的意境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到課文的真諦。
2.加強朗讀的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如果學生在朗讀中習慣了一種朗讀的技巧,那么,他們在平時的人際交流中也會有所運用的,注意到語音的強弱、節(jié)奏的快慢、語調語氣的變化等,并且?guī)в胸S富的感情色彩的,而且在寫作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二、感情朗讀的指導方案
1.范讀引導,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喜歡朗讀,首先是學生要對朗讀感興趣,而興趣的產生主要源于老師的引導和渲染?,F(xiàn)在小學的很多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特別是一些名人名篇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那么,首先教師應該讀好,在全面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閱讀課文,讀出味道,通過有聲的語言,把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達到范讀的目的。
2.掌握技巧,學會朗讀
要想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僅有范讀還不夠,老師在充滿感情的朗讀示范后要做一個全面的指導。這就需要老師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當然,這并不是說給學生聽的一些專業(yè)術語,而是要融會貫通到朗讀的練習中。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應該在對課文內容作出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有效展開,在朗讀中感悟,通過感悟提升朗讀水平。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應引導學生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感情,感受作者的喜怒哀樂,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調,即把作品表現(xiàn)的強烈感情注入學生的心田,讓學生的感情與作品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隨作品的喜而喜,隨作品的悲而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
3.多讀多練,提高能力
為了確保課上學生有更多的朗讀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要從全體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師可采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接龍讀等形式,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xiàn)他們的風采,也有更多的機會給他們去展示。另外,還可以組織一些朗讀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文質兼美的美文或者課文片段來朗讀,在朗讀中要給予獎勵、鼓勵和當場的評分,這樣的做法不但可以使學生更有興趣,而且大家會覺得很有意思,自然就會想去了解、想去學習了。
總之,老師要不斷地改善教學方法,學生要不斷地去積極參與。如此一來,學生的朗讀水平一定會得到提升。讓學生心靈在課堂上自由地放飛,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望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