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臨床綜合征,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率上升很快,其中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占糖尿病發(fā)病率的90% 以上。建立理想的動物模型對探索其發(fā)病機理,完善預防及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通過自由基損傷B細胞,使B細胞功能受損,胰島素合成減少,引發(fā)糖尿病[1,3]。本實驗通過兩種方法建立兩種不同的STZ糖尿病模型,并對其進行比較。
1.1 動物與材料 SPF級雄性SD大鼠40只,體質(zhì)量(200±20)g,由湖北省動物防疫站提供,每籠5只,飼以普通飼料,自由攝食攝水,除實驗應激外無其他不良刺激。STZ由美國Sigma公司生產(chǎn),使用時用0.1 mmol/L檸檬酸緩沖液配制成150 mg/ml的STZ溶液;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放射免疫分析藥盒為解放軍總醫(yī)院科技開發(fā)中心放免所產(chǎn)品,購自北京普爾偉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量血糖測定儀和血糖試紙檢測為美國Ames公司Glucometer3。
1.2 模型建立
A組模型:健康SD大鼠,正常飼喂,為對照組。
B組模型:健康SD大鼠,禁食12 h,按50 mg/kg劑量向大鼠腹腔內(nèi)注入STZ溶液,注藥后48 h測血糖,血糖連續(xù)2次超過17.8 mmol/L并穩(wěn)定5 d者選為糖尿病模型。
C組模型:健康SD大鼠,先飼喂高糖高脂飼料(在標準全價混合飼料的基礎上添加蔗糖、奶粉、花生、豬油和蛋黃,熱能含量26.8 kJ/kg)。高糖高脂飼料組喂養(yǎng)4周后,按30 mg/kg腹腔注射 STZ溶液。2周后,血糖連續(xù)2次超過17.8 mmol/L并穩(wěn)定5 d者選為糖尿病模型。
B、C兩組每組20只,A組10只。模型建好后,將大鼠禁食10 h,裁尾取血用羅氏試紙測大鼠的空腹的血糖(FBG),同時檢測空腹胰島素(FINS)和胰島素敏感性(1PFBG#FINS)。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用t檢驗分析組間差異。
2.1 大鼠一般狀況 對照組大鼠生長良好,體重持續(xù)增加,表現(xiàn)正常。C組在注射STZ之前體重增長迅速,明顯比較肥胖,B、C組大鼠在注射STZ后體重呈增長緩慢、逐步較前下降、消瘦走勢,觀察發(fā)現(xiàn)有多飲、多尿、多食等糖尿病癥狀。正常組與模型組體重變化差異明顯,見表1。
表1 正常大鼠與糖尿病模型大鼠體重比較(±s)
表1 正常大鼠與糖尿病模型大鼠體重比較(±s)
注:“-”表示體重降低
組別 例數(shù) 體重變化A 10 -36.520±26.300 B 16 45.320±18.800 20 57.630±22.835 C
2.2 三組大鼠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水平 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結果顯示模型組胰島素降低,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個模型組之間差異則相差不大,見表2。
表2 尿病模型大鼠與正常大鼠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s)
表2 尿病模型大鼠與正常大鼠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數(shù)據(jù)轉(zhuǎn)換為自然對數(shù);“-”表示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降低
組別 例數(shù) 血清胰島素(μIU/ml) 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A 10 31.562±6.774* -4.602±0.236*B 16 20.364±4.230 -5.234±0.430 C 20 19.650±6.835 -5.452±0.556
2.3 三組大鼠血糖變化 建模三周后對各組大鼠血糖跟蹤測量,正常組大鼠血糖值為(4.9±0.4)m mol/L,而B組在注射STZ后48 h血糖值80%超過17.8 mmol/L,平均為(23.8±3.7)mmol/L,并且一直維持在這一水平,15%在11.3~16.6 mmol/L之間,沒有形成糖尿病。C組在注射STZ后血糖平均值為(24.5±4.6)mmol/L。比較而言,兩個模型組血糖明顯高于對照組及注射STZ前(P<0.01),見圖1。
圖1 各組大鼠兩周血糖變化情況
復制實驗性糖尿病動物模型的方法比較多,如手術切除胰腺、藥物注射(STZ、四氧嘧啶)等,但目前常用注射STZ制備糖尿病動物模型。復制糖尿病模型的目的在于:模擬糖尿病的發(fā)病因素、病理過程和臨床特征,研究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方法。胰島素抵抗與胰島素分泌缺陷(包括兩者的相互作用)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和特征,表現(xiàn)為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和胰島素反應性降低[2,4]。在這一指標上,實驗中兩組模型組對比對照組差異明顯,其中C組相對B組差異更明顯。
B組與C組建模的主要區(qū)別在于C組先飼喂高糖高脂飼料使大鼠差生胰島素抵抗,這與大多數(shù)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相似。B組在建模過程中有大鼠死亡,而(STZ)為一種廣譜抗菌素,具有抗菌、抗腫瘤的性能和致糖尿病的副作用,對實驗動物的胰島B細胞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毒性作用[5],B組STZ劑量使用較高,可能是原因之一。從實驗結果看,STZ注射后動物血糖升高,并伴有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癥狀,均為糖尿病的典型癥狀,解剖部分造模組大鼠發(fā)現(xiàn)其胰島明顯縮小,功能不足,使大鼠產(chǎn)生糖尿病。另外,對B組死亡大鼠的解剖觀察發(fā)現(xiàn)其腎臟和脾臟有淤血,臟器變小,推測是由于大劑量的STZ損傷了腎臟和脾臟,最后導致大鼠的死亡。
綜合比較B組與C組,B組是速發(fā)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周期短,成活率也較高,方法簡便;C組建模成功率高,且與人類糖尿病發(fā)生過程相似,可用于2型糖尿病發(fā)病機制相關的研究,但建模周期相對較長,費用較高。在實驗研究時,可根據(jù)不同實驗要求選擇建模方法。
[1]張均田主編.現(xiàn)代藥理學實驗方法.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8:981-988.
[2]葉任高.內(nèi)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798-802.
[3]沈亞非,徐焱成.鏈脲佐菌素誘導實驗性糖尿病模型建立的研究.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5,19(2):79-80.
[4]李偉,張紅,殷松樓,褚璇.不同劑量鏈脲佐菌素誘導SD大鼠糖尿病腎病模型的研究.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26:52-55.
[5]方厚華.醫(yī)學實驗模型動物.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