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芳/文
對中國和美國而言,中美關系都是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然而,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美國將中國視為“21世紀最大競爭對手和挑戰(zhàn)者”的傾向性日益上升,這就使得中美關系經常因偶發(fā)事件而產生大的波動。而鑒于美國對中國、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力,良好中美關系的建立將有助于中國偉大復興之夢的實現(xiàn)。因此,加強對美公共外交,促進中美關系的良性互動與發(fā)展,成為中國對美外交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對于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概念和內涵,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早期研究公共外交的學者大多傾向于把公共外交界定為由一國政府發(fā)起的針對外國民眾的非傳統(tǒng)外交活動。
然而,隨著公共外交實踐的開展和一些傳統(tǒng)公共外交努力遭遇“失敗”,尤其是美國在伊斯蘭世界聲譽的不斷下滑,越來越多的公共外交實踐者和研究者意識到要在全球化時代贏得“觀念之戰(zhàn)”,不僅公共外交的手段和方式,而且公共外交的實施主體、公共外交的內容以及公共外交的理念都要相應地發(fā)生改變。例如,公共外交的形式除了傳統(tǒng)公共外交所倚重的信息活動和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外,領導人海外的“親民”之旅、商界精英在世界各地的奔走、普通民眾的休閑度假,以及國際援助、“網絡外交”、“體育外交”、“災難外交”、“政黨外交”等等都可以成為新公共外交的有效方式。正如中國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所言,不僅公共外交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民間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精英和廣大公眾”等多個層面,而且公共外交也可以有“一國政府對他國公眾”、“一國公眾對他國政府”、“一國公眾對他國公眾”等不同的類型。而不論公共外交的主體、手段、內容如何變化,公共外交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取得外國公眾和國際輿論對本國(政策)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促進國家之間、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最終促成國家間正向認同的建構,從而確保國家利益的實現(xiàn)和國際合作的達成。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美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競爭態(tài)勢更加明顯。能否向美國公眾展示真實、和平友好的中國國家形象關系到中美兩國能否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也關系到中國能否在21世紀順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所謂美國公眾的“中國觀”就是美國公眾在對中國的長期認識和了解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關于中國形象的認知,這種認知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美國是一個高度民主化的社會,美國公眾的態(tài)度和看法對美國的內政外交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美國公眾的“中國觀”必然會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和中美關系的發(fā)展。
一國公眾對他國形象的認知,是在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認知過程后形成的觀念層面的東西,往往具有穩(wěn)定性和先入為主的特性,美國公眾的“中國觀”也不例外。近年來,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傲慢論”以及“中國強硬論”等各種奇談怪論嚴重地扭曲了中國在美國公眾中的形象,成為影響中美關系良性互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如何消除美國公眾對中國的錯誤知覺,建構起一種新的“中國觀”——一個合作、友好的中國,是中國對美公共外交所要解決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在美國,媒體一向被視為政府的“第四部門”。通過影響公眾輿論進而對政府的政策制定施加影響,是美國媒體影響內外政策的主要途徑。而美國公眾了解中國最重要的渠道是美國主流媒體的對華報道,這些報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而研究表明,美國新聞人員總體上對中國是缺乏了解的,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道壁壘,阻滯來自中國的信息特別是正面信息進入美國的信息市場。這是造成“今天中國的國際形象,基本上就是一個被美國媒體妖魔化了的形象”的原因之一。
因此,能否有效地與美國媒體打交道,減少美國主流媒體對中國不實的報道,增強對中國客觀的報道和評價,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美國公眾對中國的認知,從而影響美國的對華輿論和對華政策。西方人一般都推崇“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為此,我們有必要加強與美國媒體的溝通,努力增進美國新聞人員對中國的了解。事實也證明,親歷中國巨大變化的美國記者對中國的報道大都向著比較客觀的方向轉變,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美國主流媒體的大多數記者都能做出比較客觀而適合美國公眾接受口味的關于中國的報道。
中美關系良性發(fā)展的社會基礎和最終落腳點是中美兩國公眾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認同。而目前的狀況是中國公眾對美國的了解甚多,而美國公眾對中國知之甚少,遑論理解與認同。因此,從推進中美雙邊關系的良性互動來看,只有加強與美國公眾的交流與互動,使美國公眾盡可能多地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進而才有可能為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現(xiàn)實所吸引,從而達到理解和認同中國的行為,愿意與中國建立良好關系的目的。
此外,進入新世紀以來,文化因素作用的上升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的一個顯著特點。而且,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觀念甚或宗教、意識形態(tài)越來越成為確定人們身份和效忠對象的新標準。“盡管文化是沒有國家邊界的,但它會創(chuàng)造出它自己認知的邊界。在其范圍之內,文化有助于交流。但對其他文化而言,它卻會歪曲信息”。在美國視中國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挑戰(zhàn)美國霸權地位的潛在大國的情況下,中美兩國的意識形態(tài)、觀念和文化心理等差別都可能會被無限夸大,進而成為阻礙中美交流和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在處理國家關系時,觀念的轉換是最困難,但也常常是最值得一做的事情,這也是新時期中國對美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標之一。
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觀點的流通。鑒于中美兩國交往的特點,中國對美公共外交的重點應該放在對美“首腦外交”、“民間外交”以及“文化外交”(尤其是青年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方面,為中美兩國信息與觀點的流通構建良性互動的平臺。
無論從法律上還是政治上講,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無疑是國家的“頭號外交家”,處于外交的最高地位。而公開性和高度的受公眾關注度是首腦外交的重要性質所在,首腦外交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為本國做公開的或世界范圍的“宣傳”。首腦的出訪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拉近本國與他國公眾的距離,贏得他國公眾的好感,進而有助于國家形象的改善。
在中美外交史上,鄧小平曾經成功地詮釋了中國對美“首腦外交”的意義——1979年美國得克薩斯州“戴牛仔帽的鄧小平”讓美國人近距離感受到“紅色恐怖”共產黨國家的領導人并非他們所想象和聽到的那樣。從1976年到1997年,鄧小平先后八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鄧小平在美國民眾中的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冷戰(zhàn)后,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訪美之旅對于推動中美關系的良性發(fā)展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11年年初胡錦濤對美國的訪問便被外界稱為是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之旅,胡錦濤對芝加哥的訪問、對佩頓中學的訪問、在美國友好團體舉行的歡迎宴會上的演講,無不詮釋了“首腦外交”擔負的溝通與交流作用。而2012年2月習近平的訪美之旅,更是被外界稱為“溝通心靈”之旅,在艾奧瓦州馬斯卡廷小鎮(zhèn)的民房里、在斯特普體育中心的看臺上、在華盛頓、得梅因、洛杉磯的座談會、研討會和論壇上,無不流露出中國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推進中美合作伙伴關系建立的坦誠意愿。習近平的“敘舊之旅,展示之旅,暖身之旅”使中美兩國當前并不十分輕松的關系變得相對輕松、融洽,對于增進兩國互信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
以中國公眾與他國公眾間的交流為主要形式的民間外交是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對外關系的建立過程中,民間外交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成功地打開了中美關系正?;拇箝T,而1972年中國對美“熊貓外交”的開展成就了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蜜月時光。加強中美兩國公眾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方式。正如胡錦濤在訪美期間所指出的那樣,“中美關系發(fā)展歸根結底要靠兩國人民和各界人士廣泛支持和積極參與?!睆哪撤N程度上可以說,融入全球化進程的每個普通中國人,都在經意或不經意間傳遞或感受著本國的信息,展示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從而成為中國公共外交的事實或潛在主體。
目前,中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已經成為中國事實上的“公共外交大使”,成為向國外公眾展示和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據中國教育部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已達到33.97萬,2012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將達到41萬,2013年則達到49萬。其中,中國在美留學生已近12.8萬,中國已經成為在美留學生總數排名第一的生源國。從發(fā)展趨勢來看,今后美國仍然是中國準留學生們的首選。他們和300多萬旅美華僑華人無疑都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中國形象的展示者”,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友誼,促進中美兩國關系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是中美關系良性互動的社會和民意基礎,特別是中美青年之間的交流和交往不僅可以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更為未來中美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語言是兩國青年溝通和交流最基礎的工具和橋梁,中美兩國學生在學習彼此語言的同時,可以了解對方的文化,也能夠創(chuàng)造更好的交流機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目前,孔子學院(課堂)的建立和運行為中美青年溝通與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自2004年馬里蘭大學成立北美第一家孔子學院以來,孔子學院在美國發(fā)展非常迅速。據統(tǒng)計,目前美國48個州已經設立81所孔子學院和300多個孔子課堂,是全世界設立孔子學院(課堂)最多的國家。盡管期間也有一些美國民眾“質疑”孔子學院的“文化輸出”和“意識形態(tài)滲透”,顯示出美國部分民眾和政客對中華文化“滲透力”的擔憂。但是,美國絕大多數民眾還是非??春每鬃訉W院的交流溝通功能的,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提議向中國派遣留學生的“十萬強計劃”也鼓勵美國學生學習漢語。
當然,中美兩國之間存在的文化觀念、價值觀的不同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也使得中國對美公共外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中國在美國家形象塑造和重塑存在一定的困難。冷戰(zhàn)期間,中美兩國長期處于對抗的狀態(tài),逐漸形成了關于對方的固定甚至歪曲的觀念,一方防御性的行為往往被對方視為有意挑釁的攻擊性舉動,結果造成螺旋式上升的沖突進程。這種錯誤的歸因和觀念的形成,不僅成為中美國家間交流的障礙,也造成了中美兩國國家形象互構和改善的困難。例如,冷戰(zhàn)結束后中美之間認同差異的加深及中美關系的跌宕起伏,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中國與美國政府及公眾錯誤的歸因和缺乏有效的溝通造成的。
其次,中美兩國之間也存在著異質文化認同的困難。由于生活環(huán)境、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知識結構以及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不同,中美分屬于東西不同的文化體系。而對于大多數公眾來說,在交流中往往會用本族群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對方的言行,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對方言行的思維習慣,結果往往是得出有失偏頗的結論。例如,受“實用主義”傳統(tǒng)觀念影響,美國公眾往往對事情做出直觀的判斷,在復雜的現(xiàn)象中劃出一道分明的界限。美國外交戰(zhàn)略中“非友即敵”觀念就是美國人直線型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多強調實踐性、整體性和形象性,反應到外交戰(zhàn)略中多強調“用長遠的戰(zhàn)略觀點來看待彼此的關系”。中美公眾之間這種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差異,無疑在中美公眾的溝通與交流中產生影響。
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不斷加強以信息溝通和教育文化交流為主要途徑的對美公共外交的力度,把中國的良好國家形象和特征展示給美國公眾,從而改善和重塑中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進而不斷促進中美之間的合作和良好關系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充分認識到以公共外交促進中美之間的相互理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長期精心的經營。
[1]趙啟正.公共外交與跨文化交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9.
[2]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劉康與李希光的對談[N].環(huán)球時報, 1999-08-06.
[3] Zaharna R S. The network paradigm of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Policy Brief of FPIF(Foreign Policy in Focus),April 2005, 10(1): 2.
[4] 中國領導人訪美本紀[N].南方周末,2006-04-20.
[5]唐昀等.中美人文交流的世界意義——全球聚焦胡主席訪美(人文篇)[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22/c_121010919.htm
[6]2012年中國留學生人數有望達到41萬[N].新聞晚報,2012-10-25.
[7]中國成為在美留學生總數第一生源國[N].法制晚報,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