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創(chuàng)農(nóng)
近讀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江盈科的小品文集《談叢》,讀到這么一個故事:
田進士田大年,湖北江陵人,作官清廉,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丁憂家居的時候,江盈科到他家作客,說:“年兄居官清苦?!碧锎竽暾f:“往年在官只知清,今日在家方知苦。里中人見我如此,有兩般說法。一曰這人蠢,不會做官,六年知縣尚無房住,一曰這人巧,他藏得銀子在,不要人知。這說我蠢的到耐得他,說我巧的耐不得他。”
家鄉(xiāng)出了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鄉(xiāng)親們理應自豪,大樹特樹其正面形象才對,但這里的老百姓是怎樣評價這位頗“有廉聲”的田進士的呢?他們認為,天下沒有不想偷腥的貓,除非是病貓、蠢貓。十年清知府,還十萬雪花銀吶!所以,要么是這位田老爺腦子進水了,要么是他偽裝得很巧妙!
田老爺那個郁悶??!說我蠢倒也罷了,怎么能說我巧呢?我哪里貪了?我把財產(chǎn)藏哪啦?
江盈科對此發(fā)表評論說:這是“里中俗兒,他重富不重廉”,然我倒覺得,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官員在老百姓中的形象問題。如果說,“一粒老鼠屎攪壞一鍋湯”指的是一個兩個壞人足以把整個集體的形象搞壞搞臭;那么,在貪腐橫生,贓官遍地的官場,突然冒出一個“六年知縣尚無房住”的田老爺,百姓們一時半會還轉(zhuǎn)不過彎來哩!畢竟,包大人、海青天,那得多少年才能出一個啊!你田老爺耐得也好,耐不得也罷,你們這些當官的,就這么個形象。
作為一個集體來說,要敗壞一個好形象,一兩個人就夠了,要塑造一個好形象,絕非一兩個人的事,在當時的明朝萬歷年間,光一個清廉的田進士,又怎么可能扭轉(zhuǎn)百姓們對官場的看法呢,由此看來,田進士在百姓心中落得這么個形象,實在是怪不得那些直率的鄉(xiāng)親們的。
按說,如今官員的形象,可不光是自身的形象,甚至也不光是一個單位的形象,而是事關整個公仆群體的形象,事關執(zhí)政黨的形象。當一個干部清正廉潔、克己奉公、關心群眾時,群眾會說“共產(chǎn)黨好”,反之,群眾不光要罵這個官員,也可能罵共產(chǎn)黨。在共產(chǎn)黨的干部隊伍中,有不少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遠的如焦裕祿、王進喜,近的如楊善洲、羅陽,他們在用自己的行動為黨的形象培本固基,記不清是什么時候的報道了,當記者問他的采訪對象這樣做圖什么的時候,他說“就圖人們說共產(chǎn)黨好”。他們時刻把黨的形象放在心上,把維護黨的形象看得高于自己的應得利益,甚至高于自己的生命,這些,人民群眾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每每讀到這些黨員、公仆們的事跡,我都會被深深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共產(chǎn)黨人。
然而也有一部分所謂的“共產(chǎn)黨人”,他們從事的是毀壞黨的形象的“事業(yè)”,他們以自己的行動,不辭辛勞地抹黑著黨的形象,也蠶食著黨的群眾基礎,他們信奉的是“當官不撈錢,不如回家去種田”,心里想的是“家里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當然,這樣的行為,也會被群眾雪亮的眼睛掃描,網(wǎng)絡反腐逐年遞增,“表叔”、“房姐”、“學酒哥”等都是先由網(wǎng)友曝光,再被有關部門查處就是好例子。應該說,這是廣大群眾對我們黨有信心的表現(xiàn);如果那天群眾見怪不怪了,說:“你看,這就是共產(chǎn)黨”,那可就不得了啦。
而對于我們的黨來說,就要堅決與敗壞黨的形象的行為作斗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老虎蒼蠅一起打”,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還要加強黨員發(fā)展和管理,嚴格黨員發(fā)展工作的程序和紀律,提高發(fā)展黨員質(zhì)量,嚴把入口關,杜絕動機不純者加入,及時處置不合格黨員?!巴接衅涿狞h員,就是白給,我們也不要(列寧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