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曉雷 張遠林 杜志國 高艷紅 趙建勇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手外科,河北 滄州 061001)
1.1 診斷標準 參照《手外科學》中肌腱粘連診斷標準:①患者有外傷史,包括肌腱損傷相關病史,如骨折、關節(jié)脫位等;②手指關節(jié)主被動活動度不一致,被動活動度大于主動活動度;③被動活動時可見瘢痕處或者其周圍皮膚牽拉起皺褶[1]。
1.2 一般資料 全部230例均為我院手外科住院患者,均手外傷屈肌腱修復術后4~12周,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40例(212指),男93例,女47例;年齡18~42歲,平
均(22.0±1.0)歲;其中示指56指,中指67指,環(huán)指58指,小指31指;Ⅱ區(qū)損傷粘連167指,Ⅲ~Ⅳ區(qū)損傷粘連45指。對照組90例(124指),男63例,女27例;年齡19~45歲,平均(23.0±1.0)歲;其中示指33指,中指37指,環(huán)指41指,小指13指;Ⅱ區(qū)損傷粘連97指,Ⅲ~Ⅳ區(qū)損傷粘連27指。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1 對照組 應用溫硫酸鎂溶液浸泡15 min后應用手法治療,每日上、下午各1次。具體手法操作:①前臂及腕部由近及遠以推法和揉法放松約2 min;②應用指揉法放松手掌部或手指部3 min;③應用指推法和指揉法沿肌腱走行方向按摩約2 min,應用拔伸法和屈伸法按摩2 min,患指每次被動屈曲或伸直至最大角度時維持5 s,反復操作5次;④推法放松前臂及手指3 min;⑤主動屈伸中醫(yī)學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為純陽之體,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脾常不足,故《育嬰家秘》中說“血氣未充……腸胃脆弱……神氣怯弱”。且此時小兒生機蓬勃,脾胃負擔相對較重,無論內(nèi)傷乳食、外傷六淫都能導致脾胃受損,水谷不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熱、食滯下注大腸而為腹瀉。1~8月齡的嬰兒,正處于生長旺盛期,乳食需求旺盛,而這一時期,母親的乳汁為其主要食物來源,乳汁的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嬰兒的健康。而這一時期,婦女產(chǎn)后面對哺育和看護嬰兒的繁重勞動,以及來自外界的一些心理壓力,容易心情不暢,肝氣郁結,日久而化火,形成肝郁化火證。據(jù)中醫(yī)經(jīng)絡理論,乳房、兩脅為足厥陰肝經(jīng)所過,與足厥陰肝經(jīng)關系最為密切,當哺乳婦女出現(xiàn)肝郁化火證時,肝火隨經(jīng)循行至乳房、兩脅,致乳脈不通,乳汁壅塞,出現(xiàn)乳汁夾火,此時哺乳嬰兒,則會導致嬰兒腸胃蘊熱,出現(xiàn)腹瀉。
母嬰同治方案,其治療嬰兒為“治標”之法。由于嬰兒“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的病理特點,應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紤]到嬰兒服藥不便的實際情況,采用藥效佳、無毒副作用的蒙脫石散治療。蒙脫石散為一種天然石粉,無毒副作用,其能有效包裹致病微生物隨糞便排出。治療其母親的肝郁化火證為“治本”之法。中藥方中鉤藤、黃芩、金銀花清肝火,祛濕熱,針對肝經(jīng)郁火;柴胡疏肝理氣,針對肝經(jīng)氣郁;當歸養(yǎng)肝血,活血,防肝火傷及肝陰,同時能活血,起到使經(jīng)絡氣血暢通的作用;通草、王不留行、絲瓜絡疏通經(jīng)絡,通乳;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肝郁、清肝火、通乳之效。清瀉肝火,暢通乳絡,有效地杜絕了細菌生長的條件,防止嬰兒“病從口入”,提高了母乳喂養(yǎng)的質(zhì)量。母嬰同治法,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在兒科臨床工作中,尤其是對哺乳期的嬰兒疾病,應充分考慮其母親的因素,視情況采用母嬰同治的方法,對于迅速、準確地找到病因,提高療效,縮短治愈時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患指5次。手法結束后應用溫硫酸鎂溶液浸泡10 min。
1.3.2 治療組 中藥熏洗方藥物組成:伸筋草30 g,透骨草30 g,桑枝30 g,牛膝30 g,紅花10 g,當歸10 g,干姜10 g,木香10 g,乳香5 g,沒藥5 g,冰片5 g。將中藥先用冷水浸泡30 min,加熱,以藥液蒸汽熏蒸患手15 min,待藥液溫度降至不燙手時,將患手泡洗15 min,進行手法治療(同對照組),手法結束后再用中藥泡洗10 min。每日上、下午各1次。
1.3.3 療程 2組均10 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判定療效。優(yōu):活動范圍正常;良:手指總主動活動度(TAM)>健側的75%;差:TAM<健側的50%[2]。
2.1 2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手指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PIP、MP屈曲度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升高;2組治療后PSP、MP屈曲度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2.2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見,2組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1 肌腱粘連的病因病機 肌腱修復術后出現(xiàn)的肌腱粘連和關節(jié)僵硬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手外傷術傷后瘀血留滯,痰凝積滯,筋脈拘緊,筋絡不通,機樞不利?,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肌腱粘連與肌腱愈合的特點有重要關系,肌腱愈合的機制包括:①內(nèi)源性愈合:指肌腱表面的纖維細胞經(jīng)過自身增殖促進肌腱的愈合;②外源性愈合:是指肌腱周圍的滑膜及皮下組織在肌腱斷面產(chǎn)生肉芽組織,同時肌腱外膜中的成纖維細胞增殖并隨毛細血管長入肌腱斷面的肉芽組織,增殖并貯積膠原蛋白,形成膠原纖維。故外源性愈合時會引起肌腱粘連,而內(nèi)源性愈合時粘連可以避免。愈合過程中形成粘連的原因:①肌腱在外源性愈合過程中,由于成纖維細胞從周圍組織向肌腱斷端生長,形成肌腱與周圍組織粘連,這是肌腱粘連的主要因素;②由于局部炎癥反應,局部組織滲出增多,機化后加重肌腱粘連;③肌腱細胞自身增殖過程中與周圍形成粘連[3]。
3.2 康復手法及中藥熏洗治療肌腱粘連的原理 肌腱修復術后早期主動—被動活動是減輕組織水腫和預防粘連的關鍵,由于組織損傷,細胞缺氧,血液、淋巴液回流障礙等,使組織發(fā)生水腫,水腫液中含有蛋白質(zhì),長時間在水腫液中浸泡可使韌帶、肌腱、關節(jié)囊變性、增生及粘連。手指長期活動受限,會造成關節(jié)側副韌帶攣縮,出現(xiàn)關節(jié)強直,因此減輕患手的腫脹是促進手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首先,關節(jié)的主被動活動,可以促進局部淋巴、靜脈血回流的作用,減輕局部腫脹;其二,早期主被動活動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預防了關節(jié)水腫和攣縮,減輕肌腱粘連[4];其三,在應力作用下,肌腱吻合處纖維母細胞分化成纖維細胞,按應力方向排列,增加了肌腱抗張力量。
中藥熏洗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在浸泡過程中,水的溫熱作用能使患指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藥物通過皮膚毛孔吸收,經(jīng)絡傳遞,直達病處。治療組所用中藥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炎癥及瘢痕形成[5]。中藥方中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絡;紅花、當歸活血;桑枝、牛膝、木香行氣化瘀,通痹止痛。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諸藥合用,通過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通透性增強,加強了藥物的吸收,促進血液及淋巴回流,促進腫脹消除,加速功能恢復。觀察結果表明,治療組手指各關節(jié)活動度及臨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故中藥熏洗聯(lián)合手法治療手外傷術后肌腱粘連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澍寰.手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467-469.
[2] 潘達德,顧玉東,侍德,等.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0,16(3):130-135.
[3] 張宏鵬,陸松鶴,張佳斌,等.肌腱粘連及其防治的研究進展[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3,31(1):87-90.
[4] 任道平.手關節(jié)用連續(xù)被動運動裝置的使用經(jīng)驗[J].現(xiàn)代康復,1999,3(4):455.
[5] 李琰,唐鎮(zhèn)江.中藥熏洗加早期功能鍛煉治療屈指肌腱斷裂術后42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0,19(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