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陳志顏 張樹海 劉衛(wèi)杰 袁國興
(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院普外科,河北 大廠 065300)
外科腹部術后,由于腹腔內(nèi)的手術操作、腹壁的創(chuàng)傷、疼痛及麻醉藥物的應用等因素影響,患者常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痞滿不適,無排氣、排便,甚至惡心嘔吐等?,F(xiàn)代醫(yī)學對于這些癥狀僅是對癥治療,有些只能等待自行恢復,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009-03—2012-03,我們根據(jù)中醫(yī)“治未病”理念,采用中醫(yī)藥早期干預136例腹部手術患者,并與西醫(yī)對癥治療129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265例均為我院普外科行腹部手術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136例,男81例,女55例;年齡18~82歲,平均48.3歲;其中開腹手術97例包括:肝血管瘤切除2例,肝囊腫開窗2例,膽囊切除8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切開取石9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7例,脾切除10例,小腸破裂修補3例,復合傷3例,闌尾切除23例,腹外疝修補30例(包括腹股溝疝、臍疝、白線疝);腹腔鏡手術39例包括:肝囊腫開窗5例,膽囊切除21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4例,闌尾切除9例。對照組129例,男72例,女57例;年齡19~86歲,平均49.6歲;其中開腹手術91例包括:肝破裂修補1例,肝囊腫開窗1例,膽囊切除7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切開取石8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6例,脾切除9例,小腸系膜損傷修補1例,復合傷1例,闌尾切除25例,腹外疝修補32例(包括腹股溝疝、臍疝);腹腔鏡手術38例包括:肝囊腫開窗4例,膽囊切除22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4例,闌尾切除8例。2組患者均手術順利,無嚴重手術并發(fā)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因胃癌或潰瘍所做的胃大部切除或胃全切手術;各類腸切除腸吻合手術、膽腸吻合術、胰腺囊腫內(nèi)引流術,因考慮有吻合口瘺的可能,暫未列入研究范圍;合并胰腺炎的膽囊切除術,進食有加重胰腺炎可能,暫未列入研究范圍。
1.3.1 對照組 術后無明顯癥狀時不予治療,出現(xiàn)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時,給予解痙、止痛、鎮(zhèn)靜及止吐等對癥治療。
1.3.2 治療組 根據(jù)患者不同癥狀特點,結合舌、脈象,依據(jù)四診合參,進行辨證施治。
1.3.2.1 氣虛型 證見腹脹,腹痛,汗出乏力,少氣懶言,體倦,肢體軟,舌體胖大,苔白,脈細無力。治宜健脾理氣消脹。處方:黃芪30 g,甘草10 g,白芍藥15 g,升麻10 g,柴胡10 g,白術15 g。
1.3.2.2 血瘀型 證見腹痛拒按,腹脹,舌質(zhì)黯紅或有瘀斑,苔薄黃或白,脈澀。治宜祛瘀通下。處方:厚樸10 g,木香6 g,桃仁10 g,赤芍藥15 g,生大黃(后下)10 g,蒲黃(包煎)10 g。
1.3.2.3 濕熱型 證見腹痛,腹脹,發(fā)熱,口渴唇燥,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洪數(shù)。治宜瀉熱通下。處方:厚樸10 g,枳實10 g,萊菔子20 g,桃仁10 g,赤芍藥10 g,生大黃(后下)10 g,黃連6 g。
1.3.2.4 寒凝型 證見脘腹冷痛,腹脹,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緊或遲緩。治宜溫中通下。處方:大黃(后下)10 g,附子(先煎)10 g,細辛3 g,木香6 g,白芍藥15 g,干姜6 g。
以上湯劑均于術后6 h口服,每日1劑。手術在18:00時以后結束的,次日8:00時開始服用。嘔吐較劇者,改用或加用中藥湯劑灌腸。已行胃腸減壓的患者,可自胃管20 mL/次少量多次鼻飼,鼻飼后閉管2~3 h后繼續(xù)胃腸減壓。
1.4 觀察指標 按照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分別記錄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
2.1 2組開腹手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2組開腹手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治療組開腹手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
2.2 2組腹腔鏡手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腹腔鏡手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見,治療組腹腔鏡手術術后首次排氣、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
腹部手術后患者常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即使不是胃腸道手術,功能紊亂的發(fā)生率仍較高。在禁食時,胃和小腸蠕動是緩慢、不規(guī)律的收縮波,而進食狀態(tài)是有力、頻繁、有規(guī)律的收縮波。因此,術后盡早恢復正常飲食是快速康復計劃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F(xiàn)代醫(yī)學對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術后腸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過度激活導致的腸動力抑制是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2-3];其次,術中腹腔暴露、手術操作影響、血液刺激、腹壁損傷、麻醉藥物的使用、腹腔內(nèi)感染、電解質(zhì)紊亂、腹膜后血腫及胰腺炎等多種因素,都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致患者出現(xiàn)腹脹、腹痛,排氣、排便時間延長,菌群移位、腸粘連等一系列問題。
中醫(yī)學對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認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觀點:①術后臟腑脈絡受損,血脈凝滯,氣機運行不暢,濕熱瘀結,瘀血阻滯,影響脾胃升降功能,致術后不能正常排氣及進食[4]。②手術耗氣傷血,損傷脾胃,使機體氣血虧虛,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度,脾胃運化失職,大腸傳導無力,腑氣不通,出現(xiàn)腹脹、便秘、倦怠乏力、氣短喘促、嘔吐,甚至腹痛等癥[5]。③腹部手術時,因手術刺激胃腸,術區(qū)暴露時間較久,被風寒毒邪所侵,引起感染,胃腸蠕動受到抑制[6]。以上幾種損傷不同程度存在,相互影響,或術后不同時期各有側(cè)重[7-8]。但由于中醫(yī)對手術患者參與的局限性,臨床應用仍以單方、單藥為主,尤以大承氣湯的應用多見。大承氣湯具有峻下熱結、通里攻下之功,是寒下的代表方劑。峻下熱結極易損傷人體正氣,若術后使用不當,難免犯“虛虛實實”之戒,許多單方、單藥都有類似弊端。
我們從中醫(yī)學整體觀出發(fā),針對患者不同體質(zhì)、證型,結合四診合參,辨證論治。中醫(yī)學認為,手術會損傷人體元氣,血失津虧,脈斷血瘀,此為手術致病之基礎。氣血虧虛,血脈瘀阻,致氣機不暢,腑氣壅滯;或濕熱、寒凝結于六腑,不能傳化,致腑氣不通;或氣機升降失調(diào),腑氣下行不暢,致使胃腸運動障礙[9]。其中氣虛系因手術失血耗液,直接損傷元氣,加之手術傷及脾胃,使脾胃化源不足,從而正氣更弱,為術后常見證型。故以黃芪、甘草補中益氣;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白術、白芍藥補氣血,健脾胃。離經(jīng)之血便是瘀,手術直接損傷經(jīng)脈,導致瘀血阻絡,氣機不暢,腑氣不通。故以桃仁、赤芍藥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生大黃瀉下攻積,活血祛瘀;蒲黃活血化瘀;佐以厚樸、木香行氣燥濕以除脹。手術后,瘀血內(nèi)阻,瘀久積熱,濕熱內(nèi)生。故以厚樸、枳實行氣燥濕化積;萊菔子降氣化積;桃仁、赤芍藥活血祛瘀,通便止痛;生大黃、黃連清熱燥濕。腹腔暴露,感受寒邪,凝滯于中焦,則脘腹冷痛,腹脹不適。故以附子、細辛、干姜散寒止痛;大黃瀉下攻積;木香行氣;白芍藥補血益脾。結果表明,在外科腹部術后早期給予中藥口服,可明顯改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縮短術后排氣、排便時間,加速患者康復。我們強調(diào)辨證論治,施行個體化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陳志強,曹立幸.圍手術期術后胃腸功能評價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31(6):727-731.
[2] 陳銘,畢潔亮,彭戰(zhàn)英,等.通腑瀉熱灌腸合劑促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學刊,2005,23(10):1925-1926.
[3] 張力,伍松合,黃小明,等.電針足三里和內(nèi)關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中的作用觀察[J].廣西中醫(yī)藥,2001,24(4):36-37.
[4] 厲月玲,李麗香.大黃導滯湯灌腸促進急性彌漫性腹膜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0,38(3):108-109.
[5] 李美娟,施鐵英.復元湯對婦科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的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4,26(12):908.
[6] 范昀.加減承氣湯治療胃腸術后腹脹30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3):25.
[7] 蔡北源,李建華,何宜斌.嶺南地區(qū)腹部胃腸手術后的辨證論治體會[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7,26(8):536.
[8] 桂澤紅,王樹聲.四磨湯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5,32(9):932-933.
[9] 汪亞雄.四磨湯對腹部手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醫(yī)藥導報,2009,15(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