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潮
冼玉清(1895~1965年)是著名教授、書畫家、文獻家。這位自號碧瑯館主的奇女,堪稱二十世紀廣東不可多得的女學者與女詩人。她對嶺南歷史風物史志文物的發(fā)掘與整理貢獻卓著,功昭學林,被譽為“數(shù)百年間嶺南巾幗無人能出其右”的“嶺南才女”。
冼玉清出身于澳門富商大家,幼時頗受父母鐘愛,13歲即入私塾隨名儒陳子褒誦習文史長達六年,后考入香港圣士提女校專工英語兩年。據(jù)她晚年回憶:“香港終是花花世界,與我性情不相宜。有一次隨父母去廣州,參觀嶺南大學,我覺得這地方遠離市塵,長林古木,真是藏修之所,于是轉入嶺大附中,一讀讀了兩年中學,四年大學?!?920年冼玉清升至嶺南大學國文系,1924年畢業(yè)獲文學學士學位,在嶺大期間她一直在嶺大附中兼任歷史國文教員,1925年被聘為嶺大國文系專任助教。1927年升任講師,后擢升為副教授,教育部聘甲級正教授。
1927年32歲的冼玉清被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聘為嶺南大學博物館館長,一時在學界廣為傳頌。冼玉清在嶺南大學任教的同時,先后兼任過廣州市博物館顧問,廣州市政府文獻委員,廣東通志館纂修,廣東文獻委員會顧問,南京國史館協(xié)修。新中國成立后繼續(xù)任嶺南大學教授、文獻館館長,1952年全國各大學院系調(diào)整后,嶺南大學并入中山大學,冼玉清轉任中山大學教授,1954年任廣東省政協(xié)常委,1955退休,1956年任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65年因病去世,享年70歲。
冼玉清這位被世俗社會稱“怪”的女性,受其恩師陳子褒“救中國需從教育入手,而教育需以婦孺為根本”的思想影響,從十七、八歲就立志以學術為業(yè),終生不婚。二十年代她便以“立志終生從事教育,犧牲個人幸福,以為人群謀幸福。”“以事業(yè)為丈夫,以學校為家庭,以學生為兒女”的誓言而驚世駭俗。她在嶺南大學讀書任教共三十四年,可謂桃李滿天下,培養(yǎng)出許多卓有成就的學生,如:韋懿、謝建朝、古桂高、曾昭璇、黃天驥、袁鐘仁、達輝等。冼玉清與音樂家冼星海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1922年冼玉清受聘嶺南大學附中教授國文和歷史,她漸漸發(fā)現(xiàn)班上有一個半工半讀的學生上課時總是“目不旁顧,耳不雜聽?!睂ξ膶W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學生就是冼星海。一次冼玉清講授寫詩填詞知識,課后,她讓同學們各自命題填一首“如夢令”,一星期后當冼玉清讀到冼星海的“試問春歸何處?勾指柳梢殘雨。往事那堪題,盡在游絲飛絮。無語!無話,乳燕雙雙休去?!痹~時,不禁擊掌叫好,她不僅把冼星海的詞在全班朗讀點評,還推薦到嶺南大學??l(fā)表,這成了冼星海詩詞的處女作,給冼星海極大的鼓舞。
冼星海赴法國留學,因家庭困難,學費無著,冼玉清知道后,一次就拿出500元予以資助,這在當時算是一筆巨款了。更感人的是冼星海赴法留學,臨別時曾托冼玉清照顧他母親,此事,因冼星海早逝,冼玉清從不向人說起,而長期不為人知,直到1951年,冼玉清挽星海詩問世,其中有“萬里渡洋曾托母,卅年治學愧稱師。”才為人知曉,可見一代音樂大家冼星海與恩師冼玉清之間的師生情誼。
著名旅美畫家達輝是冼玉清教授的鄰居兼學生,他曾深情地回憶說,他是在冼玉清教授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中長大成人的。
中山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書法家古桂高回憶:冼玉清恩師曾將著名書法家麥華三的書法手跡贈送給他,并教導他:華三師治學專治,心無旁騖,一生專精研究二王書法,形成了自我面目。如果你樣樣想學,貪多必失。玉清師一語中的,用心良苦。古桂高無限感慨道:麥華三冼玉清二位恩師都是嶺南的珍版靚書,都是具有高尚道德文章的長者,永遠是后學者心中取法的碑帖。
自號“碧瑯 館主”的冼玉清“童年時代就頗有文名”。冼玉清一生著述甚豐,僅有關嶺南文獻研究的著述便達數(shù)十種之多,影響較大的有《廣東好藝文考》、《廣東鑒藏家考》、《廣東叢帖敘錄》、《廣東文獻叢談》、《梁庭 著述錄要》、《招子庸研究》、《廣東藝文志》等,而近年才公開刊行的《廣東釋道著述考》更是她的心血之作,其專研之謹慎資料之豐富,對南禪的發(fā)展進行了翔實而準確的考證,為中國佛教史研究補充了南方佛學的興衰資料,成為研究嶺南文化、南禪歷史的必備之書。
冼玉清二十年代已有詩名,她的《碧瑯 詩稿》深為黃晦聞、柳亞子贊賞。鄭孝胥、陳三立(史學大師陳寅恪之父)讀了《碧瑯 詩稿》分別給予很高的評價,鄭孝胥稱其詩“古體時有雋筆”;陳三立則評贊為“澹雅疏朗,秀骨婷婷,不假雕飾,自饒風趣”,并親筆為冼玉清文齋“碧瑯 館”題寫一匾,玉清教授視此匾為畢生珍藏,無論遷居何處,總是高懸于住所正中。
冼玉清扇面畫:雞鳴戒旦
冼玉清雖生長于富商大家,卻從無闊小姐的習氣。在嶺南大學上學期間,她一直半工半讀,幾乎不用家里的錢,后來從助教到一級教授,收入可觀,且獨身一人,但她生活卻極為簡樸,據(jù)說她的一件絲綿袍穿了二十多年。平時粗茶淡飯,請人吃飯也經(jīng)常是五角錢一頓的飯菜,在嶺南大學有不少關于冼玉清教授“孤寒”(即吝嗇)的傳聞。實際上這是她受家庭“克己裕人”思想影響所致。冼玉清晚年曾回憶道:母親常教導她“糲衣粗食,旁人誤以為吝,而孰知其克己裕人如是也?!彼约荷顦O為簡樸,對需要幫助的人卻慷慨周濟,除資助冼星海赴法留學外,1941年日軍攻陷香港,香港大學停課,陳寅恪一家愁困香港,冼玉清得知后托人送去四十港元的“軍票”,陳寅恪雖沒有收下,然而此后一生甚感高誼。1965年冼玉清不幸撒手人寰,陳寅恪悲痛地寫下一首挽詩:“香江烽火猶憶新,患難朋交廿五春,此后年年思往事,碧瑯 館吊詩人”。
著名學者朱師輒先生體弱多病,冼玉清教授專門送去營養(yǎng)補品,令老先生“深情感流涕”。
1951年冒廣生老先生跌傷,冼玉清兩次寄款,以作調(diào)養(yǎng)之用,老先生感激道:“受之不安,只好來世債矣?!?/p>
此外,麥華三教授,學生黃天驥,古桂高等,都曾受到冼玉清的資助。
1955年秋,嶺南大學喚秋老校長向學生們講述過一件令人感動的故事??姑涝瘯r,在愛國熱情的鼓舞下,學校許多老師紛紛解囊捐獻。冼玉清平素沉靜,政治學習從不慷慨陳詞,且一向節(jié)儉,誰也沒有在意她是否有捐獻,而有一天,冼玉清教授獨自走進財務處,要把自己準備買別墅的錢,統(tǒng)統(tǒng)捐給國家,這是一筆很大的款項,財務科長怔住了,不敢貿(mào)然接手,趕緊向有關領導報告,領導感謝冼老師的愛國熱情,也考慮她獨身的處境,請她認真斟酌,但她的態(tài)度很堅決,唯一的條件是要替她保密。就這樣,冼玉清教授的義舉一直鮮為人知。老校長感慨地說:“人們都說冼姑‘孤寒’,而她對國家又是多么的慷慨!”同學們聽后心靈受到震撼。
1955年,冼玉清被人誣告時常往香港送情報,冼被迫寫“坦白書”,人們才知道,原來冼玉清立志終生不嫁之后,其父憐其孤苦,留下一筆財產(chǎn)給她,讓其老有所依,冼每月去香港是到香港銀行簽收利息。1955年中山大學以冼“封建落后,思想保守消極”,被歸為整編之列,強迫辦理退休手續(xù)。
1964年元月,冼玉清經(jīng)省委領導批準赴港澳治病,于是又有人造謠說冼借故逃港不歸了。不久,冼玉清給廣東省委寫了一封信,云:“玉清生性淡泊,除授徒著書外,無所嗜好,撙節(jié)所得,現(xiàn)有港幣十萬元,欲送予國家。此系一片誠意,希早示覆?!?/p>
1964年8月,冼玉清教授立下遺囑:“錢財所以濟人利物,非圖個人享受,因將遺產(chǎn)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幫助親屬之需要者,一部分捐作社會公益。捐香港保良局五千元,捐香港勞工子弟學校一萬元,所有“香港電燈”、“九龍電燈”、“香港電話”、“九龍倉”、“怡和紗廠”之股票共市值50余萬元,盡捐廣東省統(tǒng)戰(zhàn)部,由其與中山大學成立基金會,以謀利益疾病痛苦之人?!?964年10月,冼玉清帶著捐給國家的十萬元港幣回到廣州,陳寅恪欣喜的賦詩一首:“海外東坡死復生,任他蜚語滿羊城。”那些饒舌、制造和傳播流言蜚語的人,只落得自食卑微和丑陋的惡果而已!一個月后,她辦好了從中國銀行將此款劃歸廣東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一切手續(xù),并致函統(tǒng)戰(zhàn)部:“此款為己出之物,如何用途,由你們支配,總要用得妥當就好。此事只系圍內(nèi)人知曉便了,切不可宣傳,更不可嘉獎。……所謂‘善款人見,不是真善’這句格言,我素來服膺的?!?/p>
冼玉清饋贈給冼氏家族的錢一共才一萬八千元,而捐給國家的是50余萬元??梢娖湔嫔频母邼崱?/p>
1965年10月冼玉清患乳腺癌去世,享年70歲。這位十數(shù)年來一向被視為“落后,封建”的過時女子,在她生命最后的歷程中,用其一生不變的正直、善良譜寫了一曲足以感天動地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之歌。
冼玉清去世后,她廣州家里的全部書籍和手稿,也分別捐給了中山大學和廣東文史館。她生前喜愛的古色古香價值不菲的紅木酸枝家具,三十多年后,依然為后人使用著。
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奇有一句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說:“大學教授尤當養(yǎng)成學問家之人格?!?/p>
冼玉清先生就是這樣的大師和具有高尚人格的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