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弘 劉鵬 李曉東 裴仲秋 楊小竺 白石 黃元丁
[摘要] 目的 通過錐形束CT(CBCT)對下頜正中管(MIC)的三維位置、走向及毗鄰關系進行測量,為確保頦孔前區(qū)域牙種植手術的安全提供依據(jù)。方法 回顧80例患者的雙側(cè)下頜骨CBCT影像,對MIC的直徑和毗鄰關系進行測量分析,包括MIC至下頜下緣、下頜牙根尖、下頜骨頰側(cè)壁和舌側(cè)壁,以及雙側(cè)頦孔連線平面的垂直距離。結(jié)果 80例患者中,63例(占78.75%)的CBCT影像上可以觀測到MIC影像,其管徑大小為(1.21±0.29)mm。在垂直方向上,MIC距下頜下緣和下頜牙根尖的距離分別為(7.82±1.86)、(7.24±2.82)mm;在頰舌方向上,MIC距下頜骨頰側(cè)壁和舌側(cè)壁的距離分別為(3.80±1.37)、(4.45±1.34)mm;MIC距雙側(cè)頦孔連線平面的垂直距離為(5.62±2.21)mm。結(jié)論 CBCT通過多平面重建后,可以清晰顯示MIC在下頜骨中的三維空間位置、走向及毗鄰關系;利用CBCT 對MIC的位置和走行進行研究是可行的。
[關鍵詞] 錐形束CT; 下頜正中管; 種植修復
[中圖分類號] R 78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5.009
種植修復因其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復咬合和咀嚼功能,目前已普遍被人們接受,而如何保證手術安全,減少手術并發(fā)癥備受種植醫(yī)生的關注。位于下齒槽神經(jīng)前袢近中的下頜骨前部區(qū)域——即頦孔間區(qū)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理想和安全的種植部位。然而,近年的研究[1-2]表明,除頦神經(jīng)支外,下齒槽神經(jīng)還存在正中支,由頦孔起始向近中走行至下頜骨前部,正好位于下前牙根下方的下頜正中管(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MIC)內(nèi)。有學者[3]指出,MIC的意外損傷可能是造成下頜前牙區(qū)種植或頦部骨塊移植術后神經(jīng)麻木以及術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證實MIC的存在并掌握其影像學特點,可以為種植體手術入路的選擇提供更完善的依據(jù),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對血管、神經(jīng)的損傷。本研究應用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三維重建技術,對各年齡組中國人的下頜骨頦孔間區(qū)域進行了系統(tǒng)性的影像學檢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于2011年1—7月間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放射科進行過上、下頜骨CBCT掃描的所有患者中,按年齡組別(10~19歲、20~39歲、40~59歲、60歲以上共4組)隨機抽取患者資料共80例,每組20例,每組男、女性各占50%。經(jīng)篩選全部入選病例均無骨折,無頜骨囊腫或腫瘤,無正頜手術史,觀測區(qū)無牙齒缺失。
1.2 儀器設備及掃描技術
所有病例均采用CBCT(KaVo 3D eXam型,KaVo公司,美國)按以下技術進行全掃描。體位:受試者取坐位,頭部擺放對稱并用支架固定,頦部置于頦托內(nèi)。掃描條件:掃描范圍為直徑23 cm、高度17 cm,掃描視野(field of view,F(xiàn)OV)為110~
130 mm,掃描電壓為120 kV,輻射電流18 mA,掃描時間4.0~8.9 s,體素0.2~0.4 mm。掃描后所有掃描圖像數(shù)據(jù)均被傳入CBCT影像數(shù)據(jù)中心。
1.3 測量方法
利用KaVo公司開發(fā)的eXamVison軟件對抽取的80例CBCT掃描影像分別進行觀察和測量,由兩名研究者分別獨立測量各一輪,每個數(shù)據(jù)均重復測量兩次(不包括清晰度)。正式研究前,兩名研究者均進行過CBCT影像學方面的專業(yè)培訓,并對本研究所涉之外的20例CBCT影像進行了共同研討。
在Implant Screen視圖中,旋轉(zhuǎn)頜骨全景圖像使雙側(cè)頦孔中點連線保持水平,調(diào)整水平觀測基線與其保持一致,再將垂直觀測基線分別移至雙側(cè)下頜尖牙區(qū)域;選擇冠狀截面的瀏覽格式為1×3,調(diào)整刻度距離為0.4 mm,從相鄰的3幅冠狀截圖進行探查。先對MIC的清晰度進行一次定性評估,再利用長度測量工具Distance進行距離測定。每個病例選取2個觀測區(qū)(C3、D3),按皮質(zhì)管壁對比度和環(huán)狀壁完整性綜合評定MIC清晰度,共分為4級(明顯、中等、模糊、不可見):“明顯”為管壁完整且對比度高,“中等”為管壁基本完整且對比度較高,“模糊”為管壁不完整且對比度較低,“不可見”為管壁不可見(圖1)。除以上標準外,若相鄰3幅冠狀截圖中有一幅無MIC,也可判為不可見。將以上4級分別轉(zhuǎn)化為相應的數(shù)值V(3、2、1、0)。定量測定的數(shù)據(jù)包括:1)MIC管徑,如管腔的上下外徑(R1)、頰舌外徑(R2)、管壁內(nèi)徑(R3)(圖2左);2)相鄰解剖位置,如MIC至下頜下緣(L1)、牙根尖(L2)、下頜骨頰側(cè)壁(L3)、下頜骨舌側(cè)壁(L4)及雙側(cè)頦孔連線平面(L5)的垂直距離(圖2右)。兩位研究者獨立測量并記錄所有數(shù)據(jù)(4個重復測量值)及清晰度V(2個獨立評估值),進行算術平均計算,若V的平均值小于1則該區(qū)域判定為MIC檢出陰性,否則判為檢出陽性。
1.4 統(tǒng)計分析
在統(tǒng)計MIC檢出率時,所有探查牙位均納入分析;在涉及MIC解剖數(shù)據(jù)時,僅將MIC檢出陽性者納入統(tǒng)計分析。本研究應用Excel 2010軟件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程序,對各個參數(shù)在不同性別組間及不同年齡組間分別進行雙尾Student檢驗(兩樣本等方差假設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多個樣本間的均數(shù)方差分析),可信區(qū)間取95%。
2 結(jié)果
在80例CBCT影像資料中,均可見雙側(cè)頦孔的清晰影像:頦孔位于下頜第一前磨牙與第二前磨牙之間,在尖牙遠中未發(fā)現(xiàn)下齒槽神經(jīng)回袢樣影像。本研究重點觀察了雙側(cè)下頜尖牙區(qū)域根尖下方的管狀結(jié)構(gòu),發(fā)現(xiàn)MIC在CBCT冠狀位的典型影像為:圓形低密度影,周圍由略高密度影的環(huán)狀壁包繞(圖1)。47例(58.75%)雙側(cè)可同時檢出MIC,16例(20.00%)僅單側(cè)可見,17例(21.25%)雙側(cè)均不可見。在110個檢出的MIC影像區(qū)中,男性占52個,在男性組的檢出率為65.00%,清晰度為1.77±0.61;女性占58個,在女性組的檢出率為72.50%,清晰度為1.72±0.67,檢出率與清晰度在不同性別組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160處檢測區(qū)域中,MIC清晰度V=3者有12處(7.50%),2≤V<3者有58處(36.25%),1≤V<2者有40處(25.00%),V<1者有50處(31.25%)。對各年齡組中MIC清晰度V>1的檢測區(qū)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V值與年齡具有明顯相關性(P<0.05),其中20~39歲組的MIC清晰度最高,60歲以上組的清晰度最低;但MIC的清晰度與性別無明顯相關性(P>0.05)。此外,對全部病例進行分析表明,雙側(cè)清晰度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26)。
本研究中,MIC管腔的上下外徑(R1)、頰舌外徑(R2)及內(nèi)徑(R3)的測量值分別為:(2.70±0.46)、(2.65±0.46)、(1.21±0.29)mm。男、女性組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0),各年齡組間的差異也不明顯(P>0.10)(表1)。此外,MIC距下頜下緣(L1)、下頜尖牙根尖(L2)、頰側(cè)緣(L3)、舌側(cè)緣(L4)以及頦孔聯(lián)線(L5)的距離分別為:(7.82±1.86)、(7.24±2.82)、(3.80±1.37)、(4.45±1.34)、(5.62±2.21)mm。男、女性組間L2、L3、L5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不同年齡組間L1、L2的差異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05),其中10~19歲年齡組L1為(6.42±2.45)mm,L2為(6.15±5.37)mm,均明顯小于其他年齡組(表1)。此外,對全部病例進行分析表明,雙側(cè)MIC的管徑值及解剖距離值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R1=
0.975,PR2=0.770,PR3=0.497,PL1=0.915,PL2=0.465,PL3=0.942,PL4=0.850,PL5=0.898)。
3 討論
本文著重對雙側(cè)下頜頦孔前部位的觀測資料進行分析,證實了CBCT三維重建技術在MIC探查中的意義,并對其在下頜骨中的解剖方位進行了分析。CT技術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從根本上解決了影像清晰度差和重疊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后期,CBCT出現(xiàn),其X線照射劑量低且圖像分辨率高,在口腔科應用越來越廣泛[4]。本研究所采用的CBCT機及成像系統(tǒng),通過圍繞患者頭部旋轉(zhuǎn)來獲取影像數(shù)據(jù),再通過計算機系統(tǒng)直接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獲得檢查區(qū)域的曲面、水平位、矢狀位、冠狀位及3D重建影像。CBCT因其空間分辨率高,對比度好,已成為診治臨床牙頜面部疾病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傳統(tǒng)的曲面體層片可以顯示下頜神經(jīng)管的理想影像、頦孔和部分前部回袢,但不能定位MIC,而通過CBCT的三維重建卻能識別出這條管道。同時,由于傳統(tǒng)的曲面體層影像是將頜面部三維的解剖形態(tài)以二維的影像顯示出來,存在頜面部影像重疊、幾何變形失真等問題。本研究測量出MIC位于雙側(cè)頦孔連線下方約4~5 mm,可以參考該數(shù)據(jù)估算出曲面體層影像上MIC的位置。通過對80例雙側(cè)下頜骨的三維解剖CBCT影像觀察和測量分析,發(fā)現(xiàn)尖牙區(qū)域有85%的圖像顯示MIC影像,而且繼續(xù)向正中線走行,并在中線與對側(cè)同名神經(jīng)吻合。Jacobs等[5]應用曲面體層片對MIC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15%的MIC影像可以明確顯示。Makris等[6]利用CBCT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有83.5%的MIC可明確顯示,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近。
下頜骨頦孔前區(qū)域是種植牙手術及骨增量手術供區(qū)取骨常涉及的區(qū)域,而MIC目前尚未被種植醫(yī)生熟知,它被提到的時候也沒有十分清晰的概念和闡述[7-8]。過去的20年里,有在下頜前部牙種植術后發(fā)生嚴重感覺神經(jīng)障礙以及出血的病例,因下頜頦部自體骨取骨手術而造成頦部感覺異常的情況也時有出現(xiàn)。Pommer等[9]的研究表明,通過CT測量MIC而確定下頜正中聯(lián)合處取骨的安全邊界,可以將神經(jīng)損傷降低至16%,從而有效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筆者推測,MIC的存在及其直徑的大小與下頜骨頦孔前區(qū)域種植術后并發(fā)癥有關。MIC的走行方向直接影響著牙槽嵴頂至MIC的距離,影響著種植體的選擇以及手術路徑[10-11]。隨著種植技術應用方法的日益增多,臨床醫(yī)師應該對MIC的存在及其解剖變異進行重新審視并予以重視,優(yōu)化手術方案,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De Andrade E, Otomo-Corgel J, Pucher J, et al. The intraos-seous course of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nerve in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J].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2001, 21(6):591-597.
[2] Mardinger O, Chaushu G, Arensburg B, et al. Anatomic and radiologic course of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J]. Surg Radiol Anat, 2000, 22(3/4):157-161.
[3] Ngeow WC, Nambiar P. Assessment of the anterior loop should include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11, 69(11):2688.
[4] Essig H, Rana M, Kokemueller H, et al. Pre-operative plan-ning for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a full digital planning workflow resulting in a patient specific reconstruction[J]. Head Neck Oncol, 2011, 3:45.
[5] Jacobs R, Mraiwa N, Van Steenberghe D, et al. Appearance of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 on panoramic radiographs
[J]. Surg Radiol Anat, 2004, 26(4):329-333.
[6] Makris N, Stamatakis H, Syriopoulos K,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visibility and the course of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 and the lingual foramen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10, 21(7):766-
771.
[7] 王建華, 李國菊, 田鏵, 等. 頦孔區(qū)域的解剖學研究[J].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02, 12(4):327-328, 332.
Wang Jianhua, Li Guoju, Tian Hua, et al. The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perio-mental foramen[J]. Chin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2, 12(4):327-328, 332.
[8] 彭艷, 焦婷. 下頜種植覆蓋義齒的臨床應用和研究[J].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10, 12(3):183-186.
Peng Yan, Jiao T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mandibular implant-retained overdenture[J]. Chin J Pros-thodont, 2010, 12(3):183-186.
[9] Pommer B, Tepper G, Gahleitner A, et al. New safety mar-gins for chin bone harvesting based on the course of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 in CT[J]. 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8, 19(12):1312-1316.
[10] Uchida Y, Noguchi N, Goto M, et al. Measurement of an-terior loop length for the mandibular canal and diameter of the mandibular incisive canal to avoid nerve damage when installing endosseous implants in the interforaminal region: a second attempt introduc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9, 67(4):744-750.
[11] Greenstein G, Tarnow D. The mental foramen and nerve: clinical and anatomical factors related to dental implant plac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J]. J Periodontol, 2006, 77
(12):1933-1943.
(本文編輯 吳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