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楨
(湖南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82)
寬帶互聯(lián)網絡的快速普及,網絡信息資源的爆炸式增長,圖書館和用戶所處的信息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于大學圖書館“以資源為中心”的傳統(tǒng)服務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雖然大學圖書館所面對的用戶群體信息素養(yǎng)較高,但Lib2.0的信息環(huán)境改變了信息獲取的渠道與方式,觸發(fā)了圖書館范式演變。作為信息集散地的圖書館,如何適應讀者新的信息獲取方式,充分發(fā)揮大學圖書館在學科資源、服務資源等方面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出圖書館與其他網絡應用的不同,讓讀者充分了解并認識到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快速”、“準確”、“全面”地獲取到標的信息,成為當前大學圖書館讀者信息獲取的一個重要命題。
伴隨著信息環(huán)境的變化,用戶的信息需求和獲取信息資源的行為也發(fā)生了根本改變。美國民調機構皮尤(Pew)中心2007年曾對美國網絡應用使用率做過調查,調查報告結果顯示:2007年美國網絡應用使用率排在前二位的是電子郵件、搜索引擎;2005年到2007年,美國搜索引擎利用率由71%上升到90%,博客利用率由16%上升到46%,而圖書館網上服務利用率由30%下降到了20%(見表 1)。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 29 次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網絡應用使用率排在前兩位的是即時通信和搜索引擎,微博、博客等具有個性和共享特點的網絡應用利用率大幅上漲,以“資源為中心”的門戶網站、網絡新聞、網絡娛樂等傳統(tǒng)應用普遍走低。由此可見,搜索引擎的便利性使得信息唾手可得,成為大家首選的信息獲取途徑,而交互式、個性化、共享性的網絡應用成為熱門。
比對Pew 2007年的網絡應用使用率報告和CNNIC第29次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2011年我國網絡應用背景與應用情況與2007年時美國的情況非常類似。如果具體到大學圖書館而言,則更為雷同,大學圖書館讀者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普遍較高,他們具有全球性信息資源獲取能力強、不需要在圖書館進行研究、從不到圖書館來的Google時代等特征,相比較于其它類型圖書館讀者用戶群體而言,他們更易于接受新技術與新應用,而這些新技術與新應用正是推動圖書館用戶信息獲取方式改變的主要動力源泉,從而倒逼大學圖書館在理念、技術、方法、服務等方面發(fā)生變革,即圖書館范式演變,推動圖書館去主動迎合讀者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
表1 美國2005年~2007年網絡應用利用率統(tǒng)計表
范式演變是美國哲學家Thomas Kuhn提出定義并在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一整套學術研究的方法和態(tài)度正在被另一套方法和態(tài)度所取代,而圖書館范式演變就是指圖書館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發(fā)展變化??v觀我國近現(xiàn)代圖書館的發(fā)展歷程,至少發(fā)生過三次范式演變:第一次是從“藏書樓”轉變?yōu)楝F(xiàn)代圖書館;第二次是圖書館自動化的實現(xiàn)過程;自20世紀90年代,圖書館進入了備受矚目的第三次重大范式演變,目前圖書館仍處于這一演變時期。就這一時期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網絡技術給社會各行各業(yè)帶來的巨大破壞力,它打破了信息傳播的傳統(tǒng)路徑,壓縮了信息發(fā)布者與信息受眾之間的傳播層級,推動了圖書館讀者信息獲取方式的變化,進而使得圖書館服務理念、工作重心、業(yè)務重心、服務重心、收藏范圍、服務范圍都必將發(fā)生根本的變革。
1.2.1 理念的變化促動圖書館范式發(fā)生演變
在Web 2.0技術的導向下,圖書館近年來興起了Lib 2.0的研究與應用。一般認為,圖書館2.0是Web 2.0的理念和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即為 Web 2.0+圖書館=圖書館 2.0。圖書館 2.0是相對于圖書館1.0而言的,它更注重于從圖書館讀者的角度出發(fā)而非圖書館員業(yè)務管理的角度出發(fā)來建設圖書館。它強調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無縫的用戶體驗,即圖書館各種應用系統(tǒng)的可用性、互通性及可塑性,使讀者感覺不到系統(tǒng)的切換;二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虛擬社區(qū)更多地呈現(xiàn)于網絡社區(qū)的圖書館,即通過社群、即時通訊、博客、維基等Web2.0技術實現(xiàn)超越;三是鼓勵讀者參與到圖書館建設中來,即通過寫書評、在館藏目錄中置標,或者是通過博客與維基,使讀者的聲音互相能被聽見;四是圖書館更加透明。這四個方面正是新一代圖書館建設的要求與發(fā)展方向,契合了圖書館范式轉變的前提。
1.2.2 技術的進步推動圖書館范式發(fā)生演變
Lib 2.0理念源于Web 2.0技術,它是Web 2.0在圖書館行業(yè)的具體體現(xiàn),結合圖書館而言,Lib 2.0提出了四項原則,即圖書館無處不在 (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Lib 2.0超越了“沒有圍墻的圖書館”的概念,任何時候都將圖書館的相關內容復制到用戶需要的任何地方,讀者也可以通過訪問其他Web站點就能獲取圖書館資源;圖書館沒有障礙(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Lib 2.0確保圖書館管理的信息資源是可以在其被需要的位置上被獲得的,使用中障礙是最小的,消除系統(tǒng)和信息的圍墻,實現(xiàn)信息公平;三是圖書館邀請參與 (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Lib 2.0鼓勵參與文化,尊重館員、技術合作伙伴和其他人的貢獻,促進圖書館用戶對他們已經使用的和希望獲取的資源提出自己的觀點等;四是圖書館使用靈活的單項優(yōu)勢系統(tǒng)(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best-ofbreed systems,BoB),讀者可以挑選自己需要的單項系統(tǒng)進行自由組合,由圖書館搭建成無縫的新系統(tǒng)。
1.2.3 信息共享空間為圖書館范式演變提供了一個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信息共享空間IC既是一種新型的物理設施或空間,也是一種獨特的識別、查詢和獲取信息的在線環(huán)境,更是一種新型的服務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培養(yǎng)大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方便共同學習和研究。在Lib 2.0的理念和技術的沖擊和洗禮下,大學圖書館正在改變過去靜等用戶上門模式,而是主動邀請圖書館用戶一同參與大學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整合,一同參與大學圖書館IC構建,用戶可以通過應用和開發(fā)軟件工具來簡化或優(yōu)化技術層面,也可以通過參與信息服務社區(qū)化的讀者活動來獲取大學圖書館的增值服務,為學科服務整合趨勢下的圖書館范式演變提供了一個具有高度可行的操作方案。
大學圖書館傳統(tǒng)的信息整合是按文獻工作流程來組織文獻工作,圖書館對讀者也只能提供簡單的文獻檢索、借閱與傳遞服務。而學科化服務對圖書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圖書館不再按傳統(tǒng)的文獻工作流程來組織文獻信息,而是要求學科館員積極參與到大學各學科的建設與研究中去,成為大學學科研究的一份子。如今國內大學開始普遍推行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學科化服務已經成為大學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必然趨勢。
一般來講,大學圖書館用戶的信息需求可以分為一般性信息需求和學科信息需求。其中一般性信息需求就是網絡新聞、名詞概念、娛樂新聞等,這類資源用戶可以并且習慣于從搜索引擎、維基百科等大眾化互聯(lián)網工具獲??;學科信息需求要求具有一定深度的、前沿的、高學術價值的信息資源,即面窄但縱深度高的信息資源,它與用戶自身研究領域密切相關,這類資源用戶只能從專業(yè)性的學術圖書、期刊上獲取。因此。相對于搜索引擎、維基百科等工具型網絡應用而言,大學圖書館在學科信息服務上有一定優(yōu)勢,首先它提供的信息資源具有來源可靠、學術價值高、命中率高等特點,不像搜索引擎提供的檢索結果,數(shù)量太多,匹配率低,難以找到有用的信息;其次大學圖書館用戶就是學校師生,用戶信息全面、準確,圖書館可以為用戶提供交互式、個性化的一站式服務,圖書館館員可以根據(jù)用戶需求對館藏數(shù)據(jù)進行代檢、分類、重構、重組,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最后館員可根據(jù)用戶的需要,主動融入到用戶的學習、研究過程,提供深層次服務。
學科信息由于其專業(yè)性與前沿性一直是圖書館深層次服務的重點與難點,而網上信息共享空間的構建對于解決這一問題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與可操作性。眾所周知,大學圖書館服務對象主要是教師、科研人員以及學生,他們希望在其研究與學習的過程中能隨時隨地地得到圖書館解決實質問題的專業(yè)服務,他們的需求是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根本動力和目的,國內外各級大學圖書館紛紛構建信息共享空間,以吸引教學科研人員開展教學、研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其實美國愛荷華大學Hardin圖書館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間的概念,20年過去了,如今信息共享空間已作為E-Science和E-Learning的一種支持環(huán)境,成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數(shù)字時代圖書館的主流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由于網上信息共享空間采用Web2.0技術,注重用戶間的互動與交流,用戶也非常樂于利用網上信息共享空間開展學術研究與專業(yè)學習。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用戶喜愛的網站特點、信息共享空間特征以及與學科服務相似度三個方面來分析,Comscore公司2007年6月發(fā)布的美國2006至2007年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和社會網站增長率統(tǒng)計情況(見表2)。
表2 美國2006至2007年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和社會網站增至率統(tǒng)計表 單位:萬次
可以看到,YouTube、Facebook等具有個性和共享特點的網絡應用增長率達到200%以上,我國CNNIC第29次互聯(lián)網發(fā)展報告也提出,2011年微博、博客等具有個性和共享特點的網絡應用利用率在大幅度上漲。兩份統(tǒng)計結果均顯示,現(xiàn)在的用戶都喜歡使用個性化、交互式、共享型網絡應用。而基于Lib 2.0的信息共享空間是一個開發(fā)存取空間、交互式一站式服務中心和協(xié)作學習研究環(huán)境,它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以豐富的學科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網絡環(huán)境為基礎,由用戶、館員和指導老師共同參與,提供根據(jù)讀者需求訂制資源的個性化服務。網上信息共享空間對資源、環(huán)境、參與人的要求,使學科服務由于多方參與變得多維、生動與簡單起來,圖書館因為掌握對信息資源的控制權而勢必成為構建IC的最佳場所。
那么,如何構建大學圖書館IC呢?國外某些專家認為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獨特的在線環(huán)境和一種新型的物理服務空間,為整合數(shù)字環(huán)境而專門設計的組織與服務傳遞模式,通過物理層、虛擬層、支持層三層模型為用戶提供獲取、分析、利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務。而目前國內開展的實踐主要來源于物理層面,形成三種構建模式:一是通過原多媒體閱覽室或電子閱覽室改建;二是新建圖書館時新建IC;三是原圖書館另辟空間建設IC。從結構上看,國內IC建設較完備的空間布局包括信息咨詢區(qū)、個人研習區(qū)、討論研習區(qū)、音像區(qū)和休閑區(qū)等。與Web 2.0與Lib 2.0的技術環(huán)境與理念相比,很顯然,這樣的IC雖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圖書館的場所價值,具有很強的參與性、互通性,但是過于局限于時空。因此,充分利用網絡系統(tǒng),構建功能更為強大的網上信息共享空間是彰顯圖書館核心價值、實現(xiàn)第三階段范式演變的重要途徑。
對于目前大多數(shù)大學圖書館而言,普遍存在建館較早、館舍面積不足、學習空間嚴重不夠的情況,同時由于每年大量的紙本文獻資源不斷被加工入藏,更進一步擠占了有限的圖書館空間,導致圖書館服務質量下降,進而影響師生們科研和學習質量的下降。以湖南大學圖書館為例,湖南大學圖書館現(xiàn)有南校區(qū)總館、北校分館、特藏分館三座館舍,館舍總面積僅30,400多平米。而至2012年初,湖南大學已經擁有297.7萬冊紙本文獻和109個數(shù)據(jù)庫,容量在57.7TB,折合數(shù)字資源297.7萬冊,紙本文獻與數(shù)字資源館藏文獻總量已達595.4萬冊。為了解決館舍空間嚴重不足難題,湖南大學圖書館另辟蹊徑,結合圖書館豐富的學科信息資源優(yōu)勢,以專業(yè)的圖書館館員團隊作為人力支持,以文獻傳遞平臺作為資源基礎,提出了構建網上信息共享空間開展學科服務的思路,并于2011年11月啟動網上信息共享空間建設。
網上信息共享空間建設是基于 “以用戶為中心”的Lib 2.0服務理念,通過整合圖書館各類資源,包括紙本資源、數(shù)字資源等,搭建館內協(xié)作系統(tǒng),力促圖書館信息服務主動嵌入到學校的教學與科研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實現(xiàn)服務教學科研,提高圖書館服務水平之目標,使圖書館成為大學教職員工和廣大學生的學習交流平臺與學科信息情報收集與發(fā)布中心。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湖南大學圖書館網上信息共享空間共分為個人資源共享空間、學科服務網站、網上學術研究室、館內協(xié)作系統(tǒng)和學科服務長效運行機制五個部分 (各部分基本構成及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見圖 2)。
圖2 湖南大學圖書館網上信息共享空間結構圖
個人資源共享空間是一個以教師為主體、展示教師個人和團隊教學科研資源的共享空間,也為教師和科研團隊提供個性化服務。個人資源共享空間由教師與圖書館共同維護,教師可自行上傳資源供用戶查看,也可供自己異地遠程使用;圖書館維護個人資源共享空間主頁內容,通過與教師聯(lián)系、溝通,收集整理教師個人信息、教學科研資料,并上傳到教師個人資源共享空間。讀者通過個人資源共享空間就可全面了解教師教學科研情況,學生可通過個人資源共享空間獲取更多學習資料并與老師互動,教師可通過個人資源共享空間展示教學科研成績,提高行業(yè)地位。最終,使個人資源共享空間成為本校教師個人網上展示窗口、輔助教學科研交流平臺、保存資源的網盤。
學科服務網站是以學科為單位搭建起來的學科服務網站群,為每個學科的讀者提供通用性服務。學科服務網站分為學部、學科兩級,每個學部、學科均建立子學科服務網站。每個學科服務網站由對應學科館員負責數(shù)據(jù)收集更新、文獻資源分類、互動服務等。子學科服務網站內容包括學科新聞、學科文獻、學科課件、學科會議、學科人物、學科機構、學科專刊、競爭學科信息等內容,并具有留白紙條功能實現(xiàn)學科服務的良性互動,最終使圖書館學科服務網站成為學校學科資源信息情報收集發(fā)布中心。
網上學術研究室是一個帶有圖書館服務功能、跨空間使用的虛擬討論室。網上學術研究室由讀者自行進行申請,上傳討論使用PPT演示文檔,并向圖書館提交文獻資源需求。圖書館根據(jù)文獻資源需求為每個網上學術研究室整理出個性化文獻資源,并掛接到學術研究室中,參與人員進入研究室就可直接使用。網上學術研究室還具有電子白板 (同步播放演示文檔和主持人手寫記錄)、視音頻互動等功能,以此提高討論便利性和質量,最終使圖書館網上學術研究室成為全校師生喜愛的進行學術研究的中介平臺。
館內協(xié)作系統(tǒng)是學科服務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書館內部業(yè)務處理系統(tǒng),是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處理用戶信息資源需求的協(xié)作平臺。它由讀者服務中心負責管理和調度,實現(xiàn)跨部門協(xié)作,完成對用戶信息資源需求的處理。
隨著網上信息共享空間系統(tǒng)的運行,用戶提交的學科信息資源需求將越來越多,單純依靠幾個學科館員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圖書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學科服務長效運行機制來確保服務的正常運轉。學科服務機制分為組織機構與工作模式兩個部分,在組織機構上,以讀者服務中心為圖書館的總服務臺,接收讀者的所有信息資源需求,整合館內各部門資源,實現(xiàn)用戶一站式服務;在工作模式上,采用相互協(xié)作的團隊工作模式,搭建起由各類人員與部門組成的服務網絡,確保用戶需求處理流程暢通。
對大學圖書館而言,信息共享空間建設是一個熱門話題,它完全以讀者為中心,通過整合資源、服務與空間,為讀者構建無所不在的信息環(huán)境,契合Lib 2.0的精神。事實上,Web 2.0正是構建信息共享空間的關鍵技術之一,讀者可以通過信息共享空間形成基于共同興趣或任務的社區(qū),可以SNS構建開放社區(qū),也可以通過WIKI構建開放平臺開展課題合作研究,當然還可以通過RSS向讀者主動推送其感興趣的信息。
湖南大學圖書館即是通過建設信息共享空間的建設實現(xiàn)了兩條腿走路,即資源檢索、OPAC、利用統(tǒng)計等傳統(tǒng)服務在圖書館門戶上運行,個人資源共享空間、學科服務網站、機構知識庫、物理信息共享空間等學科服務在信息共享空間上進行,自網上信息共享空間開通以來,湖南大學圖書館的學科服務得到用戶的好評。然而,學科服務是一個持續(xù)而不斷深入的過程,也不可能馬上就有很大的成效。但相信隨著網上信息共享空間功能的不斷豐富,學科服務長效運行機制的不斷優(yōu)化,信息共享空間必將為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提供強大動力,也必將成為大學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1]陳琦.圖書館管理和運營制式——圖書館管理,行政,服務,即最佳實踐[EB/OL].[2013-04-20].http://www.library.hn.cn/tsgxh/2011zmjl/2011zmjl_kjxz/201105/t20110512_10225.htm.
[2]第 2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2013-04-20].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tjbg/201201/t20120116_23668.html.
[3]吳建中.戰(zhàn)略思考——圖書館發(fā)展十大熱門話題[M].上??萍嘉墨I出版社,2002.
[4]陳書華,陳能華.我國圖書館范式演變與業(yè)務重組[J].圖書館建設,2004,(4):15-17.
[5]圖書館 2.0 小綜述[EB/OL].[2013-06-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2d9f7101008z80.html.
[6]楊新涯,彭曉東.Lib 2.0 的思考和系統(tǒng)實踐[EB/OL].[2013-06-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2e162010008im.html.
[7]路瑩.構建學科化信息共享空間拓展學科服務范疇[J].現(xiàn)代情報,2012,32(2):51-53.
[8]胡力.近年來國內信息共享空間研究進展述評[J].圖書館學研究,2012,(12):9-15.
[9]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