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華
(重慶長安醫(yī)院內(nèi)二科,重慶,400023)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廣泛受累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粥樣斑塊的形成是動脈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1]。頸動脈是腦組織血供的主要來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則是引起頸部血管狹窄及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該病本身并無明顯癥狀體征,但該病與冠心病、腦血栓形成、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2]。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及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尤其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因其對心腦血管的影響,已引起了醫(yī)學界的廣泛關注[3]。作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與超聲波聯(lián)合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6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124例,其中男82例,女42例,年齡46~77歲,平均(61.4±14.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中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關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診斷標準[4],且均經(jīng)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確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1.1 mm。所有患者中雙側頸動脈病變76例,單側病變46例;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后臨床提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60例,腦梗死36例,腔隙性腦梗死28例。排除心源性腦栓塞患者及無癥狀性腦梗死患者,排除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將上述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xiàn)、腦血管病類型、范圍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爾公司,規(guī)格100 mg)100 mg+阿托伐他汀鈣片(北京嘉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0mg)20 mg口服,1次/d,連用12個月后觀察療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超聲波治療,使用北京天行健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SUTDJ480型超聲波治療儀,輸出頻率800 kHz,聲強1~1.2 W/cm2,將4個超聲波探頭分別置于雙側頸動脈粥樣斑塊附近各1個,腦梗死灶側1個,基底動脈走行處1個,2次/d,30min/次,連用10d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間隔5 d,總共治療15個療程,12個月后觀察療效。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進行血脂檢測,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5 mL,采用酶比色法檢測甘油三酯(TG)、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并采用直接清除法檢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所有血脂檢測均使用日本日立生產(chǎn)的706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購自北京利德曼公司。
治療前2組患者斑塊類型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脂質(zhì)型斑塊均顯著減少(P<0.05),纖維型及鈣化型穩(wěn)定斑塊均顯著增多(P<0.05),而2組治療前后脂質(zhì)纖維型斑塊均無顯著變化(P>0.05);治療后觀察組脂質(zhì)型斑塊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且不穩(wěn)定斑塊(脂質(zhì)型+脂質(zhì)纖維型)患者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穩(wěn)定斑塊(纖維型+鈣化型)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而無斑塊患者則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粥樣硬化斑塊變化情況[n(%)]
治療前,2組患者頸動脈IMT及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斑塊面積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IMT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組患者 TC、TG、HDL-C及LDL-C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TC、TG及LDL-C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HDL-C治療前后均無顯著變化(P>0.05)。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頸動脈IMT及粥樣硬化斑塊面積變化情況()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斑塊面積/mm2 IMT/mm觀察組 治療前 27.6±7.3 1.62±0.53治療后 16.7±6.6*# 1.23±0.48*#對照組 治療前 28.3±6.9 1.66±0.52治療后 24.4±6.7* 1.41±0.49*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5-7]證實,腦血管缺血性疾病導致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率顯著高于正常人群。20世紀70年代之前,多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不能逆轉的,但經(jīng)過近年來的臨床及動物實驗證明,低脂飲食、戒煙、有氧運動及降脂藥物等對于已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呈現(xiàn)出明顯消退甚至消失現(xiàn)象[8]。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 (mmol/L)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 (mmol/L)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TC TG HDL-C LDL-C觀察組 治療前 7.5±0.6 3.54±0.46 2.04±0.26 4.23±0.25治療后 4.2±0.5*# 2.13±0.51*# 2.06±0.24 2.36±0.26*#對照組 治療前 7.4±0.8 3.53±0.54 2.03±0.25 4.22±0.27治療后 5.6±0.7* 2.67±0.53* 2.05±0.26 2.89±0.25*
阿托伐他汀鈣是一種羥甲基戊二酰輔酶還原酶的抑制劑,能夠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并對高密度脂蛋白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該藥物在血脂調(diào)節(jié)中具有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鈣能夠減少膽固醇的合成與吸收,加快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使斑塊的脂質(zhì)核心縮小,并使其堅固性增加,從而能夠保護血管內(nèi)皮,減輕炎癥反應,減輕對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增加斑塊穩(wěn)定性,抑制血栓的形成[9]。超聲波具有高頻震蕩效應,可有效消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促進栓子和斑塊的溶解,同時其溫熱效應能夠有效促進血管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10]。作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鈣與超聲波聯(lián)合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62例,并與僅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的對照組患者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2組穩(wěn)定斑塊(纖維型+鈣化型)患者顯著增多(P<0.01),不穩(wěn)定斑塊(脂質(zhì)型+脂質(zhì)纖維型)患者顯著減少(P<0.01),且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無斑塊患者顯著多于對照組(P<0.05);2組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MT)及粥樣硬化斑塊面積均顯著降低(P<0.01),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2組TC、TG及LDL-C均顯著降低(P<0.01),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該結果說明阿托伐他汀鈣的血脂調(diào)節(jié)作用與超聲波的斑塊溶解作用聯(lián)合應用可起到有效增強斑塊穩(wěn)定性甚至消除斑塊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血脂。
[1]張濤,周華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07,36(24):2568.
[2]趙繼來,孔亮,王引明,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nèi)與顱外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對比分析[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12,22(2):234.
[3]黃玉濤,馬麗亞.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3):154.
[4]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5]龔叢芬,孫慧,丁瓊,等.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相關因素[J].湖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2,31(4):267.
[6]馮海松,黎紅華.顱內(nèi)外動脈粥樣硬化機制差異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9):1121.
[7]劉建民,張榮偉,袁紹紀.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原因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yī)藥雜志,2009,26(2):67.
[8]葛可法,徐承紅,虞中東.通心絡膠囊合用阿托伐他汀鈣對頸動脈硬化斑塊的作用[J].心腦血管病預防,2008,8(4):272.
[9]陳俊禹,陳宋明.阿托伐他汀鈣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7):1078.
[10]高連生,郝樹森,陳稚麗,等.體外超聲波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0,32(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