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誰在園林中看到了具有“飛檐翹角”、“梁枋斗拱”、“木柱花格”等特征的建筑,心里都會有一個很確定的答案:哦,那是中國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小巧空靈、親和宜人、精致優(yōu)雅、飄然俊逸的造型特點已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符號。
“亭者,停也。”亭子是園林中最常見的建筑之一,兼具觀景和點景作用。亭子體量較小,造型靈活多變。屋頂以攢尖形式為主,也有歇山、卷棚等樣式;平面形狀有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八邊形、圓形、扇形等;立面上有單檐、重檐之分。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的“開網(wǎng)亭”是三角亭,位于九曲橋的拐角處,造型極為精致輕巧,既豐富了曲橋的立面景觀,又是觀賞湖光山色的絕佳地點。蘇州網(wǎng)師園的“月到風(fēng)來亭”為四角攢尖頂式,飛檐翹角,三面環(huán)水,背靠長廊。在月到風(fēng)來時,來到此亭,臨風(fēng)賞月,實為一番美事。
“廊者,廡出一步也,宜曲宜長則勝。”廊在園林中起著引導(dǎo)游覽路線、分隔空間、組景和豐富景觀的作用,以“回環(huán)九曲”為美,以“幽遠綿長”為妙。廊的造型也很豐富。從橫剖面來看,廊有雙面空廊、單面空廊、復(fù)廊和雙層廊等;從與環(huán)境、地形結(jié)合的角度來看,廊有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橋廊等。
北京頤和園長廊屬雙面空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長廊北依萬壽山,南臨昆明湖,游走于長廊之中,南可賞開闊明靜的湖水,北可觀林木蒼翠的山景,中可品梁枋之上的彩畫。同時,長廊中間點綴4座重檐八角攢尖頂?shù)耐ぷ?,豐富了立面效果。蘇州拙政園曲廊為單面空廊,一側(cè)臨水,一側(cè)為墻,墻上開漏窗。水面平靜清幽,漏窗將墻外綠意引入廊內(nèi)。墻外林木蒼天,枝條開展,夏可生涼意,冬則顯蒼勁。
廳堂是園林中的主體建筑,是園主日常會客、議事、行禮的主要場所。“廳,所以聽事也。”“古者之堂,自半已前,虛之為堂。堂者,當(dāng)也。謂當(dāng)正向陽之屋,以取堂堂高顯之義?!庇纱丝梢姡瑥d和堂并無嚴格區(qū)別,兩者往往連稱。廳堂常處于園林中最重要的位置,體量高顯,具有良好的觀景條件。
揚州個園的桂花廳,亦稱“宜雨軒”,坐北朝南,四面虛窗,寬敞明亮。廳前遍植桂花,廳北與清漪亭隔湖相望,廳西北為蒼翠如滴的夏山,東北為明凈如妝的秋山,四面皆有良好的景致。南京瞻園的靜妙堂,室內(nèi)由隔扇劃為南北兩廳,廳北設(shè)寬敞平臺,隔水與北假山相望,廳南建月臺與美人靠,可觀池中游魚與南假山景色,可謂“妙境靜觀殊有味,良游重繼又何年?!?/p>
樓和閣是園林中的高層建筑物,體量較大,造型豐富,是重要的點景建筑,在形制上二者不易區(qū)分,一般以“樓閣”并稱。
中國古代著名樓閣眾多,是受文人雅士青睞的場所。湖北武昌的黃鶴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因唐崔顥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而名聲大振。宋畫《黃鶴樓圖》再現(xiàn)了宋朝時該樓的面貌。陸游也曾在《入蜀記》一文中贊譽其為“天下奇景”。湖南岳陽樓,瀕臨洞庭湖,相傳始建于唐朝。李白有詩云:“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倍鸥σ嘣桥R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一文,更使岳陽樓名揚天下。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始建于唐朝,因“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駢文——《滕王閣序》而名貫古今,譽滿天下,更有“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美譽(其余兩者為黃鶴樓和岳陽樓)。蘇州滄浪亭的看山樓,高3層,底層為黃石堆疊的“印心石屋”,上兩層為木結(jié)構(gòu),翼角髙翹,輕巧靈動?!翱瓷健比∽运未K拭詩“樹暗草深入靜處,卷簾攲枕臥看山”和元代虞集詩“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道出該樓良好的觀景視域和點景作用。
館與軒?!秷@冶》有云:“散寄之居,曰‘館,可以通別居者。今書房亦稱‘館,客舍為‘假館”。寄居的臨時居所、書房、旅舍都稱“館”。軒與古代車輿的“軒”類似,取其軒昂欲飛之意。可見,館和軒在園林中也無固定的形式。館、軒也屬于堂類型,但尺度較小,處于次要地位。
在江南園林中,館一般建于清幽、雅靜的環(huán)境中。如蘇州滄浪亭的翠玲瓏小館,取自北宋蘇舜欽詩:“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苯ㄖ譃橐粰M、一豎、一橫三段,曲折布置,別具一格。建筑周圍遍植翠竹,風(fēng)乍起,萬竿搖曳,蒼翠欲滴,日光穿竹,灑下玲瓏清影。在皇家園林中,館常作為某一建筑群的統(tǒng)稱,如北京頤和園的聽鸝館,原為慈禧太后欣賞戲曲和音樂的地方。該館坐落在萬壽山南麓,前隔長廊可望昆明湖,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宜人。在園林中,軒一般指地處髙曠、環(huán)境幽雅的建筑物。如蘇州留園的聞木樨香軒,處于中部景區(qū)的制高點,背廊面水,每逢仲秋,桂花馥香沁人心脾。
“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蛩?,或花畔,制亦隨態(tài)?!遍渴墙柚坝^意境建造而成的,常置于水邊或隱于花間,形制亦隨景致而變。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所說的“榭”一般臨水而建,故亦稱“水榭”。它一半伸入水面,一半架于岸上,四面開敞或設(shè)有窗扇。
芙蓉榭是蘇州拙政園東部的一座臨水建筑,因池中植荷而得名。榭向水面敞開,東面為落地罩門,南北兩面為窗格,古樸典雅,頗具書香之氣。周圍林木掩映,環(huán)境幽雅。若在夏月當(dāng)空之際,親臨水榭,朗朗皓月、清清荷影、陣陣荷香定能讓人如癡如醉,物我兩忘。
舫為園林中依水面而建的船形建筑,亦稱“不系舟”。舫一般分為前艙、中艙和后艙3部分,前艙形如水榭,向水面敞開;中艙最矮,兩面開窗,以供觀景;后艙最高,一般為兩層,上虛下實,二層可開窗遠眺。舫不僅造型輕盈舒展,而且意蘊深遠??鬃釉f:“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崩畎自姡骸叭松谑啦环Q意,明日散發(fā)弄扁舟?!狈饨ㄊ看蠓螂A層,在仕途不如意時,總會感慨自身如海中扁舟,飄搖不定。園中建舫多為園主寄情于舟,一來抒發(fā)人生的不如意,二來希望自己一帆風(fēng)順,平安如意。
香洲是蘇州拙政園中的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是典型的“舫”式建筑。香洲取自屈原筆下的“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寄予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情志。水面植以荷花,夏季荷香四溢,以荷花代香草,亦頗為貼切。北京頤和園石舫,名曰“清宴舫”,帶有西洋建筑風(fēng)格?!扒逖纭奔础昂G搴雨獭保⒁狻敖椒€(wěn)固,天下太平”。
塔也是園林中常見的建筑,特別是在寺廟園林中。東漢時期,塔隨佛教傳入我國。相傳釋迦牟尼圓寂后,八國國王和他的弟子將他的遺體火化,燒出色澤晶瑩、質(zhì)堅如珠的骨牙,稱為“舍利”,被分散保存在修建的“窣堵坡”(梵文Stupa的音譯)即墳?zāi)估?。這種外來文化很快被融合、吸收,與我國樓、閣、亭、臺等建筑相結(jié)合,形成獨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塔。
白馬寺塔是我國第一座塔。東漢時,有兩個天竺僧人,用白馬馱著佛經(jīng)和佛像來到洛陽,后來在此建塔,以白馬命名。可惜的是,在建成幾十年后,毀于雷火?,F(xiàn)存塔稱為齊云塔,是金代建筑的遺存之一。中國現(xiàn)有塔中,最著名的莫過于西湖的雷峰塔?!栋咨邆鳌返墓适录矣鲬魰裕啄镒訛樽非髳矍榈淖杂?,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古往今來,有多少善男信女登臨雷峰塔,感受和體驗?zāi)瞧嗝赖膼矍閭髡f。
橋是溝通水兩岸的建筑,造型多樣,有似虹如帶的拱橋,有曲折有致的平橋,有橋上建亭而成的亭橋、筑廊而成的廊橋,還有活潑有趣的汀步。不論何種形式,造園家都將之與山水融為一體,其精妙的景致受到許多文人的描繪贊譽或寄情抒懷,如唐朝王勃詩句:“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上官儀詩句:“雨霽虹橋晚,花落鳳臺春”,等等。
橋不僅造型美,而且承載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故事。在杭州西湖斷橋上,白娘子和許仙以雨傘為媒介,在—借一還中,引發(fā)了一段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于同窗三載臨別之際,在西湖長橋上十八相送;兩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項羽在經(jīng)過江蘇沭陽的霸王橋時,在橋的中間停下了腳步,眼睛定格在水中船上身姿婀娜、貌若天仙的采菱姑娘——虞姬身上。虞姬也認出項羽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舉鼎英雄。不知是天公作美,還是虞姬有意,船身突然搖晃,瞬間傾覆。當(dāng)虞姬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已躺在霸王懷中。這3個愛情故事最終都以悲劇結(jié)束,但它們賦予了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意境涵蘊。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類型多樣,造型各異,姿態(tài)優(yōu)美,并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既是良好的觀景場所,又起著點景作用,并承載著古往今來許許多多讓人不時想起、心中會泛起漣漪的美麗故事。
(摘自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園林文化》 作者: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