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富口述 漆姚敏整理
朱英富,1941年生于上海,浙江寧波人。1958年考入交通大學船舶制造系, 1966年研究生畢業(yè)。1968年分配至第六機械工業(yè)部第七研究院第七○一研究所工作。先后擔任701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等職。擔任過多型艦船工程總設計師,主持設計了包括赴索馬里海域執(zhí)行國際護航任務的武漢艦、海口艦等在內的多型軍艦。擔任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的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的總設計師。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黨史校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在湖北武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七○一研究所采訪了朱英富院士,訪談中,他暢談了在交大的學習生活和師友,還有他一生鐘愛的艦船工作。謙遜樸素的話語中,有對自己的審視,更有對艦船這個他充滿深情的專業(yè)的期待,對祖國強盛的信念。——整理者
我當年為什么選交大?為什么選造船?其實我高中畢業(yè)考大學的時候沒什么明確的選擇,而且當時我家里條件比較差,不一定非要上大學的,高中畢業(yè)時我母親都幫我聯(lián)系好了去做鉗工學徒的。不過,我去高考,父母也蠻支持,說你想考就去考吧。我原來打算考大連海運學院,讀駕駛系。有這個愿望,是因為我生長在上海,從小就看著黃浦江的船,小時候去老家寧波也坐過船,因此,我從小就對航海有興趣,很樸素的興趣。但是,我母親說你要考大學就考在上海吧,出去負擔重。家里條件差,我沒有堅持去外地。我在招生手冊里看到交大有個造船系,填志愿就填了交大。之后,就考進了交大,在交大學了五年。
五年以后要畢業(yè)了,因為家里條件差,我想參加工作,工作以后可以改善家里條件嘛。這時我的老師們,還有我的同班同學,動員我考研究生,當時我成績還不錯,成績單上寫我“一貫優(yōu)秀”的啊。但是,我是不想考的,真的不想考,想工作。加上那是大學五年級上學期結束(我們是五年制的),五年級下學期準備做畢業(yè)設計的時候,我們畢業(yè)班準備利用春節(jié)假期到青島去實習,我很羨慕啊,非常想去。我就一直跟老師說我不愿意考。老師卻一定要我考。那就考吧。馬上就復習、準備,春節(jié)也沒有好好休息。結果就考上了,又在交大讀了三年研究生。
朱英富院士
讀研究生時,楊槱先生成了我的導師。我又從“水下”上來,跟著楊槱先生學“水上”了,主要是搞耐波性,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干了三年。當年招考研究生是第一次實行全國統(tǒng)招,要求很嚴。研究生科的老師說,我們招生原則是寧缺毋濫。當年全校共招到9個,造船系就招了7個,交大考進來3個,北大2個,清華2個。對研究生的要求也比較高,有一些規(guī)定,比如:第一,研究生學習期間不許談戀愛;第二,如果你參加本科生某一課程的學習,你考四分就等于三分,要求你要比人家高一檔……還有其它一些規(guī)定。我們下一屆有一個女生,進來的時候已經談戀愛了,對象也是本系的,結果他們就是硬碰硬,三年期間兩個人沒有出去約會,叫凍結關系,挺有意思的。當然學校對我們是很重視的,專門派了個指導員給我們,給我們的待遇也相當于教師待遇,比如說,交大老圖書館的二樓教師閱覽室,我們也可以去用;吃飯呢,我們也可以到教工食堂去吃。
交大老傳統(tǒng)真不錯,這個傳統(tǒng)好在它不是教條式說理,它是讓你在這個環(huán)境里熏陶以后很自覺地學習。我在交大讀書的體會是,交大的校風、教學體制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陀^上不管你是怎樣一個人,進去以后學習的自覺性、能力的提升是很明顯的。交大的數(shù)學、物理老師都是非常強的,他們一講課,我們在課堂里基本上就消化了大部分,所以像我們學習并不是用功得不得了,就是聽課、再復習一下、作業(yè)一做,成績就好了。不聽課,光看書,可能學不了這么好,所以說交大師資力量非常好。我記得力學教授為我們講流體力學,他講課挺風趣的,一上來就講了幾個例子:貓從樓上摔下來會不會摔死?冬天為什么不凍鼻子凍耳朵?這都是流體力學問題。第一課一上來就講這個東西,我們本來對這門課程挺敬畏的,他才講兩三句話,大家就放松了。他空手來上課,什么東西不帶,講得非常好,學生學得也輕松。
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
大學時代的朱英富
我從1968年到武漢701所,一直到現(xiàn)在,40多年,就是從一個小技術員一點點這么過來的。剛來時還在“文革”階段,工作并不飽滿,就利用機會多學習些工程設計知識。到1990年代以后工作就比較飽滿了,那時到現(xiàn)在國家經濟也好了,工業(yè)也在快速發(fā)展,各種高端科技應運而生。我在所里有幸從一個技術員做起,后來呢,擔任過三個型號的總設計師。第一次是搞一個護衛(wèi)艦,是出口泰國的。那是1989年的事,因為是第一次做總設計師,實際上是邊學習邊做,好多老同志還做我的副手嘞,我也一直向他們學習。到1995年,我當了一型驅逐艦的總設計師,就是現(xiàn)在大家都看到報道的中華神盾艦。這條船搞完后,2004年底,就叫我去搞航母,這條船報道得很多了,這是很關鍵性的一次嘗試。所以說我這個人機遇好,就是說一個人能當三個大型號的總設計師,讓我有了更多的學習、鍛煉的機會,這種機會是較少的。
201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117周年校慶大會上,朱英富(左三)向母校贈送航母“遼寧”艦模型(左二為馬德秀書記、左四為楊槱院士、左五為張杰校長)
我國第一條航母服役以后國人都很振奮??梢哉f,我國航母的發(fā)展也是幾經波折的,最后中央決定利用廢棄的前蘇聯(lián)航母“瓦良格”的船體進行續(xù)建,建造我國第一艘航母。當時定下來從2004年開始,到2012年交船,這個時間是很緊張的。一位主管國防工業(yè)的領導當時說:“這么條船,8年要弄出來,難度很大,我們努力一下吧。根據我多年跟船打交道的經驗,從科學上講,它是很困難的?!崩m(xù)建這船的條件確實比較困難的,“瓦良格”拖來時只有一個殼體,我們這邊沒有設計圖紙,沒有規(guī)范,沒有經驗。我們也曾想跟原研制方合作,人家拒絕了,想想也對,從經濟、政治意義上講,不合作也是對的,他們設計建造的航母還在服役,不能把自家老底跟我們抖出來啊。后來,我們完全按照新船研制的流程,從方案設計、技術設計、施工設計,一段一段的,走全過程。還有一個問題是船要搞了,什么飛機上去?艦載機是個主要武器,沒有飛機的航空母艦就是空的。跟飛機的配合完全是從零起步的。另外,雖說我們有很多造艦船的經驗,但造這么大的船跟造驅逐艦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做個比喻吧,造驅逐艦像造一個大樓一樣,造航空母艦像設計一個小區(qū),整個配套、運轉都不一樣,涉及到許多新的設計理念。再有一個問題是,一般艦船設計我們需要軍方提出需求——作戰(zhàn)需求、基本需求,這一次軍方說我們也沒用過航母怎么提需求啊?需求牽引的做法在這里是做不到的。于是,我們在論證中做了很多工作,很多需求是根據軍地雙方共同研究后提出來的。通過供需雙方大量地、不斷地交流,提出我們國家第一艘航空母艦到底要搞成什么樣的。經過8年努力,我們最終將一座“爛尾樓”建成了具有較強作戰(zhàn)能力的航空母艦!
通過第一艘航母的研制,我們走過了一個完整的實踐過程,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培養(yǎng)了一支技術隊伍,建立了一套研制程序,制定了一套管理方法,形成了國內配套體系。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自信地講,我國目前已具備了進行自行研制國產航母的能力。
我覺得做一件事,要有興趣,這樣做事就做得很有味道。因為每做一件事,就會有好多新的東西出現(xiàn),需要去學一學,有興趣就有這樣一種精神使自己愿意去學。一個問題解決了,你會覺得高興,這樣就有動力把它繼續(xù)做下去,堅持把它做好。做事情你要有興趣,就會做好。如果你覺得很枯燥,很煩,那肯定做不好。所以,我們平時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基礎知識,要有廣泛的興趣。像我們搞造船,搞工程的,興趣要濃厚一點,知識面拓展了以后,關鍵時候就有用了。有人說我善于學習,其實,我就是喜歡去學習,看到有興趣的就去學。我這個人有好奇心,看見新東西就好奇,就要去問問是什么東西。我心態(tài)比較放松,喜歡聽聽音樂,喜歡古典音樂。交大二年級的時候,我還在銅管樂隊吹過一段時間小號呢。
人啊,我覺得三分才能七分機遇,你不要不相信。奇才有的,畢竟少,像霍金、愛因斯坦、錢學森這樣的奇才畢竟是少的。大部分都是通才,有才能的人有很多,所以人對自己的評價要恰如其分。機遇好了就行了,換一個位置我做得更好也有可能,但是不要過高估計自己。像我這樣能力水平的人從交大讀書開始一抓一大把。你如果羅列我的優(yōu)點呢,像我這樣的優(yōu)點很普遍的,也不是奇才,但是我的際遇比較好??陀^上講,考研究生的時候,老師們的動員起了很大作用。他們動員我考研究生,我不想考啊,他們不動員我肯定不去考了。再有1982年我出國學習考試,也是當時的科長動員的,他說:“小朱啊,你這個條件蠻好,你去考啊。” 那時候是第一批出國吧,我當時的出國意愿并不強烈。但是,有人督促我,推我一把,我就去了。人生這兩個關鍵點都走好了,這就是機遇。后來呢,我就是平平穩(wěn)穩(wěn)待在研究所,幾次要把我調出去搞行政管理,我沒去。如果調出去,我的人生又跟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我覺得做技術蠻好,是我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