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周麗
記得一次編前會上,就《社會與公益》雜志未來何去何從,繆社長意味深長地說要像李大釗、陳獨秀辦《新青年》一樣,目標明確,干勁十足;要像胡適推廣白話文一般,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前輩先賢的使命和信念讓我們汗顏,我們是一家主打公益王牌的媒體,按理應該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業(yè)的傳播和推廣,幫助廣大民間公益組織,社會型企業(yè),社會愛心公益人士,甚至一個有良知的公民提供公益理論指導、實踐經(jīng)驗分享的平臺,加深對這個領域的熟悉度,增添他們的責任感、包容度、自信心。
社會與公益雜志社展區(qū) 攝影 于明
是的,也許我們應該要這樣想,義無反顧地堅持這樣做,就像歐美國家信仰耶穌基督、篤信上帝一樣。誠然,我們的見識還不夠寬廣,我們的定性還不夠牢固,我們有彷徨,有孤獨,我們有被種種誘惑所迷亂雙眼,分不清方向,弄不明是非,曾也人云亦云。但今天的深圳第二屆慈善交流展示會,國內(nèi)排名靠前的幾家公益媒體能在此論道,碰撞智慧的火花,已經(jīng)昭示中國的公益媒體在逐步走向強強聯(lián)合,抱團合作,一起推動中國公益事業(yè)向前邁進。
如果說,2008年是各界公認的公益元年,那么5年后的今天,中國的公益事業(yè)又噴薄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力量。都說十年一個大紀元,五年一個小紀元。不管怎么定性,如何量化,這5年的變化是不容小覷。
2008年因為汶川地震,媒體的公益報道呈現(xiàn)“井噴式”現(xiàn)象,各家媒體群雄逐鹿,為公益呼風喚雨,使出渾身解數(shù)。2009年相繼進入了相對“平穩(wěn)”時期,經(jīng)過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公益資源面臨嚴重短缺。媒體的公益報道更加體現(xiàn)對國內(nèi)外企業(yè)社會捐贈額是否下滑的預測和剖析,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媒體公益的理性和成熟。 2010年媒體公益進入到了“思考”式階段,如何理性地配比捐贈與資產(chǎn)的比例?如何整合慈善資源?如何提高捐贈的透明度?如何讓捐款落實到位?如何樹立正確的慈善價值觀?如何區(qū)分“真善”與“偽善 ”等等充分彰顯了媒體公益從樸素的“質疑”觀念也演變成了一種寬宥的公益態(tài)度,進而引發(fā)了諸多制度的創(chuàng)新及修訂。2011年名人成立公益基金的熱潮此起彼伏,波濤滾滾,各種拍賣晚宴籌款也頻頻亮眼。2012年媒體公益心“爆棚”,不同于以往僅致力于傳播、謹慎觀察的態(tài)度,取而代之的是打通“傳播加行動、打通公益任督二脈、鏈接全民的‘大公益’模式初露端倪。紙質媒體的《環(huán)球時報》公益基金會成立、芒果V基金會全臺出力,頻頻出擊,打造“快樂公益風”、電視媒體中的央視的《公益夢想合唱團》以及新媒體平臺的新浪微公益平臺促成民間公益組織締連官方公益基金會等公益亮點亦層出不窮。而2013年9月底的深圳第二屆慈展會,媒體作為創(chuàng)新慈善首度參展,不可不為今年公益新字幕。
媒體展區(qū) 攝影 戴軍
同時,在本屆盛會上,參展的幾家媒體代表參與了此次論道,媒體將如何履行使命,擔當重任,在公益與慈善界擦亮更美麗的火焰。
《京華時報》公益周刊副主編楊華云認為所謂的媒體公益只是從傳統(tǒng)的新聞報道里,相對獨立出來的一個公益新聞。一個公益性的記者不應該跟各種公益機構和公益活動頻繁接觸,而是永遠要監(jiān)督公益這個行業(yè)。
一向低調(diào)的《社會與公益》雜志的運營總監(jiān)劉水平先生透露《社會與公益》作為紙媒的優(yōu)勢已經(jīng)漸行漸遠,未來重點的核心是建設數(shù)據(jù)庫和案例庫。微信、微博出來之后,自媒體成為一個契機。他們正在積極籌劃向網(wǎng)絡平臺輸出傳播力以及向自媒體方面轉型。
南都公益事業(yè)部總監(jiān)陳俊彤以南方都市報全媒體品牌事業(yè)中心為例,講述他們更傾向于是挖掘民間的草根人士或者一些機構是如何做公益的。他們通過做一些NGO的孵化或者培訓性的項目,以及一些理念倡導性的項目,完成媒體作為整合資源的樞紐和平臺的屬性使命。作為媒體,尋找個案可能會很困難,跟NGO合作的話,就會有很多線索和契機。
紙媒都在轉變中摸索套路和探尋方向,電視媒體又如何發(fā)揮他們的作用,深圳廣電集團公共頻道《彩虹心愿》欄目總編導張子選告訴大家由于在打造媒體公益項目和面對各種客戶的過程當中,客戶需求量大,媒體的運作成本高,整合媒體資源的能力有限、成本偏高,電視媒體對公益?zhèn)鞑ヒ仓荒茏鳛槔砟畹膫鞑フ摺?/p>
他們抓住公眾對于公益的理解僅僅傾向于老弱病殘,傾向于一個邊緣化的群體的誤區(qū)這一普遍問題,在節(jié)目制片上就打破邊緣化群體的固有的思維界定,鼓勵公眾有心愿就說,媒體來互動,找到人幫助實現(xiàn)心愿。盡可能讓公益項目常人化,互動化。
此外,《公益時報》、深圳陽光媒體《晶報》、《深圳特區(qū)報》等媒體也各抒己見,從履行監(jiān)督職責和傳播理念以及指導培訓,幫助民間公益孵化健康的組織等方面做了探討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