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躍
鼻中隔偏曲并變應性鼻炎的手術治療分析
何松躍
目的比較研究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治療鼻中隔偏曲并變應性鼻炎(AR)的臨床效果。方法將60例鼻中隔偏曲并AR患者分為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常規(guī)組30例和行鼻內(nèi)鏡下手術治療的手術組30例,比較治療6月后2組療效。結果治療6月后,手術組治療顯效率63.3%及總有效率93.3%分別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的36.7%、70.0%(P<0.05),無效率6.7%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30.0%(P<0.01),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鼻中隔矯正術能夠顯著緩解和消除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的臨床癥狀,手術操作簡單,無嚴重術后并發(fā)癥,是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值得重視。
鼻中隔偏曲;變應性鼻炎;鼻中隔矯正術
應變性鼻炎(AR)是最為常見的鼻炎類型,主要特征為鼻黏膜反應性增高,臨床治療上主要側重于隔絕應變源,以藥物和免疫治療為主,當前臨床并未研究出根治性方法[1]。AR的病程通常都較長,且受天氣、飲食、患者抵抗力等因素的影響非常容易發(fā)作,常期AR患者多伴隨有鼻中隔偏曲,藥物治療效果比較有限,停止用藥后容易復發(fā)。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yī)院近年采用手術療法治療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取得了理想效果,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入選的60例患者均為本院耳鼻喉科2011.9~2013.1期間收治的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男、女各30例,年齡18~68歲,平均(36.8±2.9)歲;病程1~20年,平均(8.6±1.9)年。所有患者按照長期AR??谠u分標準,評分均在6分至8分之間。臨床表現(xiàn):①AR癥狀:流淚、紅眼、呼吸不暢、鼻涕多、嗅覺消失或下降、表皮破裂、頭痛等。②鼻中隔偏曲癥狀:閉塞、鼻出血、反射性頭痛、鼻分泌物增多等癥狀。根據(jù)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和手術組各30例,2組在患者的臨床癥狀、病程等資料上差異較小(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①常規(guī)組:行鼻霧噴劑、鼻丘封閉等常規(guī)療法治。輕度病情者給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治療,每次10 mg,每2周治療1次。病情較重者,加用息斯敏(10 mg/次,1次/d)、撲爾敏(4 mg/次,3次/d)等抗組織胺藥治療。②本組30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且此次手術治療前1年內(nèi)無手術治療史,具體方法為:術前常規(guī)應用50 mg杜冷丁和異丙嗪,1kIU立止血?;颊哐雠P,頭部稍稍墊高,常規(guī)鋪巾、消毒后,用地卡因(1%)浸潤棉片后放置到鼻中隔表面、嗅溝及中鼻道后部,以麻醉篩前、篩后及蝶腭神經(jīng)。其后滴腎上腺素+1%利多卡因滴入鼻中隔2側黏膜軟骨膜,以進行局麻和止血。
麻醉完成后,于鼻中隔上方行縱向切口黏骨膜并在鼻內(nèi)鏡下將之剝離(剝離前要切除部分軟骨以防止剝離過程中的黏膜撕裂)。在切口后1.5 mm處切開鼻中隔軟骨,剝離對側黏骨膜,切除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其后用軟骨刀切除偏曲的鼻中隔軟骨,仔細復位黏骨膜,待鼻中隔位置恢復正常后,手術結束。用止血棉填塞術腔,2 d后方可取出。術后常規(guī)使用鼻噴霧劑、抗生素等輔助治療。
1.3療效評價 治療6月后進行隨訪,根據(jù)常年性AR的??谠\斷標準,術前及術后6月均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分級和體征分級進行評分[2],病況改善程度以%表示,等于治療前后得分之差與治療前得分的百分比。以治療后改善>50%為顯效,以改善20%~50%為有效,以改善<20%或病況加重為無效。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ASS16.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6月后2組臨床療效具體見表1。
表1 治療6月后2組臨床療效比較[n,(%)]
AR是由特異性抗原刺激誘發(fā)、有多種化學遞質參與的病變過程,病情嚴重者會導致鼻腔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有研究認為,當前臨床對AR的發(fā)病機制已經(jīng)延伸并集中到細胞因子、內(nèi)分泌狀況、炎性和神經(jīng)遞質上來,為AR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jù)。
鼻中隔偏曲容易導致2側鼻腔長期不平衡,久而久之容易導致異常的神經(jīng)反射或鼻內(nèi)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進而釋放出P物質、活性肽等,使患者表現(xiàn)出噴嚏、呼吸不暢、鼻分泌物增多等癥狀[3]。也可以說,鼻中隔偏曲是AR的重要誘因之一。AR合并鼻中隔偏曲時會導致鼻腔的機械性阻塞,使得鼻腔內(nèi)不容易積聚出能達到治療目的的藥物濃度,因此傳統(tǒng)藥物治療、噴霧治療的臨床效果并不理想。
手術是矯正鼻中隔偏曲的最主要方法,通過手術矯正,部分偏曲的鼻中隔軟骨或骨組織被切除,鼻中隔的副交感神經(jīng)被破壞,從而有利于患者的鼻腔結構及功能恢復正常,鼻中隔肽含量降低[4],鼻黏膜的刺激因素減少,鼻內(nèi)通氣狀況大大改善,對消除和減少AR的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研究中,治療6月后,與單純藥物治療相比,手術組顯效率63.3%和總有效率93.3%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無效率6.7%則顯著低于常規(guī)組的30.0%(P<0.01),表明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更為突出。綜上,結合本文研究結果,作者認為鼻中隔矯正術能夠有效治療AR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鼻腔內(nèi)通氣狀況,緩解和消除AR及鼻中隔偏曲臨床癥狀,且手術操作簡單,無嚴重術后并發(fā)癥,是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值得重視和推廣。
[1] 田廣永.鼻中隔矯正手術中下鼻甲的處理.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0,13(5):156.
[2] 張宏林.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手術治療效果.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10(5):56.
[3] 周劍勇.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綜合治療.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9(10):189.
[4] 劉東環(huán).鼻中隔偏曲矯正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3):320.
461000 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