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學
(云南省普洱市鎮(zhèn)元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 云南 普洱 666500)
COPD是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主要因肺泡內(nèi)氣體增多且壓力升高,導致肺部因通氣不暢而出現(xiàn)缺氧所致的一種疾病。對發(fā)生COPD并呼衰的患者及早救治可降低死亡幾率[1]。NIPPV是臨床應用效果顯著的一種救治COPD并呼衰方式,本文即就NIPPV治療COPD并呼衰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以為臨床相關治療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COPD并呼衰患者中的50例,按照臨床差別性治療方式分為2組。研究組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年齡54-82歲,平均(73.6±5.8)歲。對照組男22例,女8例;年齡55-80歲,平均(73.2±5.4)歲。兩組患者在基本性相關資料上均無明顯差別(P>0.05)。
1.2 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根據(jù)2002年我國制定的關于COPD的診斷指南進行診斷并確診[2];均無消化道出血癥狀,無明顯的意識異常癥狀;均具有機械通氣適應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式治療。對所有患者均先行平喘、抗感染、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等基礎性處理,然后持續(xù)性進行氧療,經(jīng)鼻插管吸氧,氧氣流量控制在3L/min左右。
1.3.2 研究組:同對照組先行基礎性處理,并同時行NIPPV方式治療。呼吸機使用Bear1000型(美國偉康公司),并選用適合患者的口罩或鼻罩,同時將頭套認真固定,之后進行相關參數(shù)的設置:呼吸頻率設置在14次/min;通氣模式設置為S/T;潮氣量設置在4ml/kg之上;呼氣壓力設置在4cmH2O;起始吸氣壓力設置為8cmH2O,并隨通氣時間的延長逐步增加,一般在通氣后0.5h可使吸氣壓力增至12-18cmH2O。通氣前3d,通氣總時間均在12h/d以上,3d后根據(jù)患者病情改善情況可適當減少通氣時間。每次通氣時,需有專人于患者床邊加強監(jiān)護和管理,對意識清醒的患者要定時幫助咳痰,昏迷者幫助吸痰,以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暢通[3]。
1.4 評價指標:(1)對治療前與治療后第12h、24h以及72h患者的血氣指標(PaO2、PaCO2以及pH值)分別監(jiān)測和比較。(2)對比兩組臨床不良情況,包括并發(fā)癥情況和死亡情況。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1.0軟件分析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采用()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用t檢驗,P<0.05為比較差別有顯著性。
2.1 治療前后兩組血氣指標變化情況:治療前,在PaO2、PaCO2及pH值上相比,兩組無顯著差別(P>0.05);治療后,在PaO2與pH值上兩組均升高,但研究組升高更明顯;在PaCO2上兩組均降低,研究組降低更明顯;以上比較差別均有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血氣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2.2 兩組臨床不良情況:研究組未見死亡患者;出現(xiàn)1例腹脹患者,不良情況發(fā)生率4.0%。對照組出現(xiàn)1例死亡患者,死亡率為4.0%;出現(xiàn)2例感染患者和1例導管阻塞患者,不良情況發(fā)生總率為16.0%(4.0%+12.0%)。研究組治療方式更安全(P<0.05)。
COPD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發(fā)病后患者的肺部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且隨著患者病程的延長,肺部功能受損程度逐步加重,導致患者發(fā)生呼吸衰竭的幾率明顯增加;一旦出現(xiàn)急性呼衰后,患者發(fā)生死亡的幾率很高。及早選用合理的方式進行救治,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常規(guī)性搶救COPD并呼衰患者一般先進行平喘、抗感染及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等基礎性處理,并同時經(jīng)鼻或口插管給予氧氣支持,但整體效果往往不夠理想,且患者治療的時間較長,治療中發(fā)生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幾率較高,對患者身體的創(chuàng)傷較大。
無創(chuàng)通氣是當前臨床治療COPD并呼衰的一種更先進的治療技術,因治療中不需經(jīng)鼻或口腔插管,明顯降低對患者造成的損傷,且治療中可同時保持患者正常的免疫以及生理功能,減輕患者的痛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另外,無創(chuàng)通氣可在短時間內(nèi)改善患者的病情,對PaO2、PaCO2以及pH值等血氣指標的改善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降低患者發(fā)生死亡的幾率[4]。同時,無創(chuàng)通氣的治療時間相對縮短,整體治療費用較之常規(guī)方式一般不會明顯增加,因此,具有較好的臨床適用性。
在采用無創(chuàng)通氣對COPD并呼衰患者治療時,應注意確保患者具有較好的適應證,采用此種方式治療的患者呼衰程度不宜過重,同時血流動力學應處于比較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另外,通氣前應嚴格設置各項相關參數(shù),并在通氣中注意對吸氣量進行適當調(diào)整,以利于保證適宜的潮氣量。另外,通氣中應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暢通,對清醒的患者要定時幫助咳痰,對處于昏迷的患者應定時幫助吸痰,防止因呼吸道阻塞發(fā)生意外情況[5]。
本文選取的50例患者中,30例(研究組)采用NIPPV方式治療,另外2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式治療,治療后統(tǒng)計顯示,研究組患者在血氣指標(PaO2、PaCO2及pH值)上改善更明顯;另外,研究組治療中不良情況發(fā)生率4.0%,對照組為16.0%;研究組效果總體更佳(P<0.05)。
綜合表明,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NIPPV方式治療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臨床可積極予以推廣。
[1]熱西汗·依不拉音,夏迪亞·夏木西丁.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14(33):105-106
[2]歐陽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療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0(06):44-45
[3]鄒秋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32例療效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2,31(07):50-51
[4]劉燕,晉小祥.BIPAP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1,32(29):6100-6101
[5]呂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機械通氣治療[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1,2(0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