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偉
(許昌市人民醫(yī)院輸血科 河南許昌 461000)
目前,凝聚胺技術在臨床的應用較為廣泛,該技術主要應用于不完全抗體的檢測。它主要是通過對RBC唾液酸的中和,使其產生非特異凝聚,并具有可逆性[1]。凝聚胺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對IgG抗體與配血的檢出能達到與鹽水介質試驗幾乎相同的速度,對溶血性的輸血反應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2]。但是,該法在臨床的輸血檢驗中仍存在相對局限性,還需通過臨床實踐進行不斷完善。本文主要對輸血檢驗中凝聚胺技術的臨床應用進行探討,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血樣本包括:臨床輸血中存在抗體又反復輸血的血液標本200例;臨床輸血中配血不合格的血液標本150例;正常獻血與輸血反應者的血液標本50例。
1.2 試驗材料選擇
1.2.1 試驗儀器:日產SeromaticII型離心機。試管規(guī)格為12 mm×75 mm。
1.2.2 試驗試劑:凝聚胺:瑞士達亞美公司;氯化鈉:成都臨江化工廠生產;葡萄糖:東北制藥廠生產,分析純;檸檬酸三鈉:北京化工廠生產,分析純;疊氮鈉:上海城關化工廠生產,化學純;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成都化學試劑廠,分析純??笰B與抗-D型血清為研究所自制。
1.3 方法 人工凝聚胺具體試驗方法與試劑的配制詳見《輸血醫(yī)學》的相關方法,鹽水介質與木瓜酶以及抗球蛋白試驗等常規(guī)配血技術參見《血型工作手冊》的相關方法。
2.1 凝聚胺技術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凝集的消失以及對應凝集的消失時間之間的相互關系 400位正常人中,10 s內,非特異性凝聚消失的人數(shù)有214人,占總人數(shù)的53.5%;20 s內,非特異性凝聚消失的人數(shù)有186人,占總人數(shù)的46.5%。400位正常人的非特異性凝聚在3 min之內都已消失。400位正常人的特異性凝聚在3 min以后都未消失,見表1。
表1 凝聚胺技術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凝集的消失以及對應凝集的消失時間之間的相互關系[n,(%)]
2.2 凝聚胺技術與常規(guī)技術①的疑難配血與抗體篩選以及輸血反應的檢出對比 經過凝聚胺技術檢出的有抗體又反復輸血的血液標本、配血不合格的血液標本、正常獻血與輸血反應者的血液標本82份,同常規(guī)的試驗技術的對比情況,見表2。
表2 凝聚胺技術與常規(guī)技術的疑難配血與抗體篩選以及輸血反應的檢出對比(n)
2.3 常規(guī)技術與凝聚胺技術對82份疑難標本所檢出的抗體情況 在鑒定編號5中的4份Rh抗體標本時,采取常規(guī)的抗球蛋白技術所需的血清量是人工凝聚胺技術所需血清量的10倍,而實驗結果卻不存在任何差異。在鑒定編號1中的青霉素抗體標本時,在凝聚胺技術下,凝聚胺技術肉眼就能識別出2+凝聚,而常規(guī)技術必須要以顯微鏡進行輔助觀察才能識別,見表3。
在輸注血液的過程中,應注意同種反應問題,同種反應對輸血的有效性有著重要作用[3]。在輸血后,抗原細胞遭到破壞,還容易引發(fā)溶血性輸血反應,嚴重的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4]。目前,凝聚胺技術是臨床上對RBC、IgG抗體檢出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簡單、靈敏度高,不但能對血型與交叉配血進行鑒定,還能有效篩選抗體,應用于溶血性貧血。一般情況下,臨床常采取RBC凝集試驗來證實機體產生的特異性抗原體反應[5]。得益于凝聚胺技術的可逆凝集反應,臨床上常以特異性反應以及非特異性反應的消失時間來進行試驗結果的判斷,且結果具有相當?shù)臏蚀_性,這無疑對假陰性與假陽性的預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jù)。根據(jù)本研究所選實驗儀器與材料試劑,對400名正常人以凝聚胺技術進行試驗,400位正常人的非特異性凝聚在21 s之后都已消失。而相關文獻記載的10 s內非特異性凝聚沒有消失即可判定為陽性,本研究中,有46.5%的人都可被判定為假陽性,這與事實相違背,是不成立的。本研究中的試驗設備和材料以及試劑等試驗條件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和準備的,以凝聚胺技術應用于正常人非特異性凝集和特異性凝集的消失與對應的消失時間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旨在得出試驗觀察時間,對假陽性做出了有效預防,使實驗結果更加準確,客觀。
表3 常規(guī)技術與凝聚胺技術對82份疑難標本所檢出的抗體對比
本研究中,對82份有抗體又反復輸血的血液標本、配血不合格的血液標本、正常獻血與輸血反應者的血液標本進行了常規(guī)技術檢出與凝聚胺技術檢出結果的對比,通過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凝聚胺技術比常規(guī)技術的檢測更為靈敏,因此,確立了其重要的臨床免疫血液學的地位,這與以鹽水立即離心技術作為主要試驗的國內臨床配血互補。因為鹽水配血只能檢出ABO抗體,而對IgG抗體卻無法正常檢出,從而容易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而凝聚胺技術卻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陷。
綜上所述,凝聚胺技術比傳統(tǒng)配血技術的反應更加快速,靈敏度更高,操作也更加簡便,對于臨床輸血中溶血性輸血反應癥狀具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在臨床輸血中應廣泛應用。
[1]劉旋.探討輸血檢驗中凝聚胺技術的運用[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2):79-80.
[2]廉維,楊世英,魏庭萱,等.凝聚胺技術的優(yōu)越性及其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J].四川醫(yī)學,2004,25(9):994-995.
[3]高樂俊,王樹誠,石效榮等.凝聚胺技術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優(yōu)勢及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2,4(2):48-49.
[4]高建麗,胡宗海.凝聚胺技術在交叉配血、抗體篩選中的應用探討[J].西南軍醫(yī),2004,6(3):17-18.
[5]謝進榮,張興明,樊祟紅,等.凝聚胺技術在產前血型抗體及新生兒溶血病檢查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4):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