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暉 劉偉
圜錢是戰(zhàn)國中后期出現(xiàn)的一種貨幣,圓形圓孔,雖然流通時間較短,但在貨幣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存世稀少,歷來受到藏家的重視。
圜錢是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最晚的一種貨幣形式,最早鑄造圜錢的應為戰(zhàn)國中期的魏國,后廣泛流通于三晉、兩周地區(qū)。西邊的秦國及東方的齊、燕也鑄造過圜錢,但形制與中原地區(qū)有所區(qū)別,文字寫法亦不同。秦國圜錢后來演變?yōu)閳A形方孔的半兩錢,成為中國歷代沿用的標準形式。
圜錢的面文多為紀地,也有紀重、紀值等。除魏國所鑄“垣”字錢存世較多外,余皆稀見。華夏古泉網近來入藏的兩枚圜錢,一枚為“共屯赤金”,一枚為“封坪”,存世均罕,為圜錢名珍。
共屯赤金圜錢
戰(zhàn)國時期魏鑄幣。共,古國名,或指鑄地。共在西周時為諸侯國,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趕走周厲王,由共伯和代行王政,史稱“共和元年”。春秋時期,共地被衛(wèi)國兼并,成為衛(wèi)國別邑。《左傳》:隱公元年(前722年),鄭莊公擊敗自己的弟弟叔段,“太叔出奔共”。約在戰(zhàn)國中期,衛(wèi)國逐漸為魏所并,共地也在其內。據《漢書·地理志》,共在漢時屬河內郡,其地在今河南省輝縣西。“屯”字,初釋為“屯聚”之意,但目前多認為當是“純”字之省,戰(zhàn)國時期錢文省筆現(xiàn)象并不少見,如“邯”字均省作“甘”。另《左傳》: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晉人執(zhí)孫蒯于純留”?!凹兞簟奔础巴土簟?,韓國鑄有“屯留”方足布,錢文亦作“屯”,可見古文字“純”“屯”通用。后兩字釋為“赤金”,《漢書·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赤金即銅,“屯赤金”即純銅,表明其為純銅所鑄?!吨袊鴼v代貨幣大系·先秦編》中載有《先秦鑄幣(抽樣)銅合金成分化驗表》,對“垣”字圜錢作過金屬成分分析,銅含量極高,甚至有的達到99.31%,幾乎為純銅。此錢面文不但標明鑄地,也注明了材質,甚至純度,這不但在先秦,甚至中國鑄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共屯赤金”圜錢不但錢文特殊,且存世罕見,為古泉藏家夢寐以求之物。目前所知存世量大致如下:上海博物館藏有2枚,其一為民國名家戴葆庭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1枚,為沈子槎舊藏。《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編》載有馬定祥提供的拓片1張。1982年在山西侯馬戰(zhàn)國墓中發(fā)現(xiàn)1枚,為建國后首次出土發(fā)現(xiàn)。另據關漢亨《中華珍泉追蹤錄》載述,民國藏家陳仁濤、日本藏家平尾贊平也曾各有1枚。華夏古泉網圖庫也載有1枚(編號14994號),文字絕佳,現(xiàn)藏河南某藏家處。加上散落于民間或海外的數(shù)量,據推測,目前存世量約為20枚。
是品“共屯赤金”圜錢(圖1),直徑43.6毫米,重11.7克,為《華夏古泉價格圖錄》一書原物,系近年新出土者,現(xiàn)藏華夏古泉網。其古色斑駁,開門見山,四字環(huán)讀,列于圓孔四周,排布疏密有致。與其他所見品相比,此枚“屯”字末筆較為平直,頗有特點,為極難得的圜錢珍品。
“封坪”圜錢
關于此錢的釋讀一直眾說紛紜,最早有釋作“陰平”。先秦幣文中“陰”字出現(xiàn)較多,但并無此種寫法,故釋“陰平”不妥。后民國大家方若認為當釋“武平”,依據是首字寫法類似空首布“武”?!妒酚洝ぺw世家》:趙惠文王二十一年(前278年),“趙徙漳水武平西”。此武平在今河北文安縣北,戰(zhàn)國時屬趙。趙國于此地曾鑄“武平”尖足布,布文寫法與該錢文明顯不同,故釋作“武平”亦有些牽強。也有釋作“封坪”或“封平”的,地望待考,《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卷》認為“在今山西蒲縣西”。當代古文字學家何琳儀認為應釋作“廣平”?!稘h書·地理志》有廣平國,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置,宣帝時改為廣平郡,其地在今河北曲周縣北,戰(zhàn)國時屬趙。
“封坪”圜錢存世罕見,觀其形制應為趙地所鑄?!捌骸弊钟型僚?,寫法類燕國方足布“坪陰”,與三晉布幣“平”字不同,故其鑄地可能接近燕國。目前所知“封坪”的存世大致如下:上海博物館藏有1枚,民國名家方若、羅伯昭各曾藏有1枚,《中華珍泉追蹤錄》載有玄泉所藏1枚之拓片,《華夏古泉價格圖錄》載有1枚,華夏古泉網圖庫收錄2枚,一枚系2011年4月經網站拍出(編號27635號)。再加上民間所藏,據推測,目前所知存世量約為15枚。
是品“封坪”圜錢(圖2),直徑33.4毫米,重5.3克,現(xiàn)藏北京劉飛燕處,為《華夏古泉價格圖錄》所載原物。其錢文位于圓穿一側,略顯隱起,筆畫清晰可辨;錢體有層較薄的紅綠銹,并伴有少量白堿銹。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好,且銅性甚佳,殊為難得。
責編 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