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杰 張文書 常書娥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DPN)以老年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多見,是一種進程緩慢、不可逆轉的糖尿病并發(fā)癥,患病率達50%至60%[1],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表現(xiàn)以涼、麻、灼痛等感覺異常為主要癥狀,痛苦指數(shù)極高,容易引發(fā)足部感染、潰瘍以及壞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報道,依帕司他片(商品名:唐林)聯(lián)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及硫辛酸膠囊治療DPN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2-3]。為此,本研究收集觀察了86例DPN患者分別采用唐林聯(lián)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硫辛酸膠囊及甲鈷胺注射液進行治療,以觀察二者之間的優(yōu)越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就診住院的DPN患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齡60~78歲,平均(70.20±5.95)歲,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均通過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空腹血糖控制在5.0~8.0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1~11.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7.5%,肝功能、腎功能檢測正常。將86例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3例,男24例,女19例,病程5月至17年,平均(8.00±3.56)年;對照組43例,男22例,女21例,病程4月至16年,平均(8.05±3.67)年。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血糖及HbA1c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DPN診斷標準符合:(1)臨床表現(xiàn)均有手腳發(fā)麻、疼痛和感覺異常、燒灼感或針刺樣疼痛、雙足踩棉花感等癥狀。(2)體征為肢體感覺減退和(或)肢體遠端肌力減退;腱反射遲鈍或消失。(3)神經肌電圖檢查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減慢,證實為輕、中、重度周圍神經病變;神經電生理檢查示下肢MCV<45 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40 m/s。(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圍神經病變者。
1.3 方法
1.3.1 給藥方法:對照組:唐林50 mg/次,口服,3次/d;甲鈷胺注射液500 μg肌注,1次/d,連續(xù)治療4周。治療組:唐林50 mg/次,口服,3次/d;胰激肽原酶腸溶片180 U/次,口服,3次/d;硫辛酸膠囊600 mg,1次/d,早餐前30 min服用,連續(xù)治療4周。服藥前后密切觀察血壓、心率及血糖的變化。治療前均簽訂接受治療同意書。
1.3.2 療效評定標準:神經癥狀與體征參照Dyck評分標準[4],采用自身前后對照方法。(1)顯效:癥狀消失,腱反射正常,MCV和(或)SCV增快≥5 m/s;(2)有效:癥狀緩解,腱反射有所恢復,MCV和(或)SCV增快<5 m/s;(3)無效:癥狀無減輕,腱反射、MCV和(或)SCV無明顯改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分析比較,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2組治療方案對患者周圍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治療后2組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的MCV、SCV較治療前均增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提高程度更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經過4周的治療,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
表1 2組治療前后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m/s,n=43)
表1 2組治療前后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比較(±s,m/s,n=43)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MCV SCV組別 時間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 正中神經 腓總神經治療組 治療前 45.96±4.95 36.80±7.82 39.01±3.89 38.36±6.98治療后 52.84±5.00*△ 46.32±9.78*△ 43.27±4.25*△ 46.23±6.87*△對照組 治療前 45.46±5.20 35.58±8.56 39.29±3.49 37.24±7.22治療后 48.8±5.44* 40.3±7.13* 41.56±5.33* 41.44±7.86*
2.2 臨床療效比較 2組治療方案臨床效果比較見表2,治療組顯效22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可達81.3%,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可達62.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治療方案臨床效果比較(n,%,n=43)
DPN是老年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出現(xiàn)早的特點,是在糖代謝紊亂的基礎上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氧化應激、多元醇旁路的激活、非酶促糖基化產物(AGE)的沉積、局部血液微循環(huán)障礙、線粒體超氧化物產生過多、脂代謝紊亂及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缺乏、HbA1c的沉積、高胰島素血癥、應激、自由基的損傷及糖尿病患者提早衰老等[5]。糖尿病時,由于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導致滋養(yǎng)神經的血管的管壁發(fā)生基底膜增厚,透明變性,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出現(xiàn)糖基化產物沉積,從而使管腔狹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血、缺氧,可引起氧化應激增強,自由基生成過多,最終使糖基化終末產物形成過多,引起周圍神經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導致DPN。其病理變化主要為周圍神經軸突變性和(或)脫髓鞘[6]。
唐林是一種可逆性的醛糖還原酶非競爭性抑制劑,對醛糖還原酶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動物實驗表明唐林可顯著抑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經、紅細胞、視網膜中山梨醇的累積,提高其MCV和自主神經功能;在神經形態(tài)學上,唐林可改善軸突流異常,增加其坐骨神經中有髓神經纖維密度、腓腸神經髓鞘厚度、軸突面積、軸突圓柱率;另外,唐林也可改善模型動物坐骨神經的血流并使其肌醇含量回升。有研究表明,唐林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多元醇代謝的紊亂,減少山梨醇和果糖在周圍神經組織中的蓄積,增加神經傳導速度[7]。
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作用,激活纖溶酶、降低血粘度;抑制磷脂酶A2,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
硫辛酸膠囊具有親水親脂的兩性理化性質,可自由出入線粒體,是一種強抗氧化劑,作為丙酮酸脫氫酶和α-戊二酸脫氫酶-線粒體酶系復合物的輔助因子發(fā)揮作用。在生物體內可轉化為還原型二氫硫辛酸,可清除自由基,阻斷神經內氧化應激,增加神經營養(yǎng)血管內血流量與增強Na+/K+-ATP酶活性??杉せ畋崦摎涿?,使磷酸肌酸/肌醇比值以及ATP/ADP之比恢復正常,能夠清除自由基和再生抗氧化物質,增加神經營養(yǎng)血管的血流量,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最初是被用于治療糖尿病腎病,后來不少研究發(fā)現(xiàn)該藥對DPN也有不錯的效果。國內學者研究顯示,硫辛酸膠囊能顯著改善有疼痛的DPN患者的癥狀和神經傳導速度[8]。硫辛酸膠囊可能增強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的降糖效果,因此建議定期檢測血糖,特別是開始服用本品時。某些患者中為避免血糖癥狀的發(fā)生,甚至有必要減少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的劑量。
本研究中,我們采用唐林聯(lián)合胰激肽原酶腸溶片及硫辛酸膠囊治療DPN,治療4周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達81.3%;治療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周圍神經傳導速度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明顯增加,并且治療組患者的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MCV和SCV均有提高,治療期間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偶有皮疹、皮膚瘙癢等過敏現(xiàn)象及胃部不適和倦怠等感覺,停藥后消失;本治療方案療效明顯,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口服簡便,老年患者依從性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1]張惠芬.實用糖尿病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93-403.
[2]鄧錫忠.依帕司他聯(lián)合α-硫辛酸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17(36):135-136.
[3]瞿鵬,曾嬌娥.α-硫辛酸聯(lián)合依帕司他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25例[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4):33-34.
[4]Dyck PJ.Detection,characterization,and staying of polyneuropathy:assessed in diabetics[J].Musscle Nerve,1988,11(1):21-32.
[5]衡先培,張發(fā)榮,謝春光,等.通絡糖泰防治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實驗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19(2):45-46.
[6]張繼榮,高強,于衛(wèi)剛.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與維生素 B6的關系[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0,24(4):291-293.
[7]羅薛松.依帕司他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1,22(23):101-103.
[8]金毅,金文波,王霞.硫辛酸膠囊聯(lián)合甲鈷胺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2,15(5):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