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優(yōu)云,陳 朝,朱永生,蔣翔俊
(西安交通大學現(xiàn)代設計與軸承轉子系統(tǒng)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10049西安)
磨損占機械零件失效的60%~80%[1],因此,研究磨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數(shù)值仿真技術已經成為磨損研究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蔣翔俊等[2]利用數(shù)值仿真方法研究了不同交變載荷力作用下燃機端面齒的磨損規(guī)律.在數(shù)值仿真研究方法中,有限元仿真分析已經在工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在磨損分析方面具有很強的實用性[3].馮偉[4]利用有限元方法進行滑動磨損試驗的摩擦學仿真研究.Sfantos等[5]、Andersson等[6]提出了應用邊界元法及有限元方法的磨損預測方法.Rezaei等[7]利用有限元方法和Archard方程,建立了徑向滑動軸承磨損過程的模型.Cruzado等[8]利用商用有限元軟件ABAQUS,研究了鋼絲繩的微動磨損,并且進行了試驗驗證.宿月文[9]利用有限元方法進行了滑動磨損過程的仿真研究,對銷軸的磨損進行了預測.但是上述研究只能對長距離的滑動磨損進行仿真,而不能對小幅振動下的磨損進行有效的仿真.摩擦系數(shù)、接觸壓力和滑移量等特征參數(shù)是影響磨損的主要因素[10].在磨損過程中,摩擦系數(shù)并不是一個恒定的值,而是隨著磨損循環(huán)次數(shù)的增加而逐漸增大,最終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波動[11].在目前的磨損有限元仿真中,針對變化的摩擦系數(shù)的影響研究并不多見.
本文建立了一種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磨損預測模型,利用有限元軟件ANSYS12.1對圓柱和平板相接觸的小幅振動磨損過程進行了仿真分析,將仿真結果與文獻[11]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驗證,并利用該模型分析了摩擦系數(shù)的變化對磨損量、接觸壓力、滑移量、正應力、剪應力的影響.
圓柱和平板的接觸問題廣泛應用于磨損的研究中,其接觸情況如圖1所示.根據(jù)赫茲接觸計算公式,可以得到接觸壓力的分布為
式中,接觸區(qū)域半寬度a為
最大接觸壓力p0為
其中
式中,E1和E2、ν1和ν2、R1和R2分別為兩個接觸體的彈性模量、泊松比和曲率半徑.
圖1 圓柱和平板的接觸
在有切向力T(t)的作用下,兩個接觸表面間會出現(xiàn)相對滑動.在整體滑移的情況下,切向力的最大值Tmax和摩擦力μp相等(μ為摩擦系數(shù)).如果Tmax<μp,則會產生局部滑移.此時,接觸區(qū)域的中心會產生一個半寬度為c的粘著區(qū),而在c≤|x|≤a的區(qū)域則會產生一個局部滑移區(qū).瞬時時刻的粘著區(qū)的寬度c*可以表示為
本文針對的材料與文獻[11]相同,為高強度合金鋼.由于圓柱和平板的接觸屬于線接觸,因此可以將接觸模型簡化成二維模型.圖2是磨損仿真的有限元模型.
圖2 圓柱和平板接觸的有限元模型
半圓和矩形的單元類型均為PLANE42,彈性模量為200 GPa,泊松比為0.3,摩擦系數(shù)為0.8.接觸區(qū)域的半寬度設置為0.3 mm,這一寬度是根據(jù)赫茲接觸計算所確定的.為了得到比較精確的計算結果并盡可能的減少節(jié)點數(shù)量,劃分網格時只將接觸區(qū)域的網格細化(網格寬度為5 μm).為了使網格劃分較細的區(qū)域和網格劃分較粗的區(qū)域能夠平穩(wěn)的過渡,該模型在兩個區(qū)域之間增加了一個過渡區(qū).節(jié)點總數(shù)為24 004個.本模型使用接觸單元CONTA172和目標單元TARGE169來定義接觸對.但是ANSYS只能保存接觸單元的計算結果.為了能將相互接觸的兩個面的數(shù)據(jù)都提取出來,該模型定義了兩個接觸對,即以接觸區(qū)域中上方的圓弧為接觸面、下方的直線為目標面的接觸對,和以直線為接觸面、圓弧為目標面的接觸對.圓柱在平板上的運動方式與文獻[11]中的實驗相同,即以坐標原點為中心,沿x方向作往復運動,幅值為25 μm.
Archard磨損模型是一種經典且應用非常廣泛的磨損計算模型.該模型可表述如下:
式中:V為總的體積磨損量,m3;P為法相載荷,單位為N;S為總的滑動距離,m;H為材料的布氏硬度,Pa;K為磨損系數(shù),是一個無量綱的比例常數(shù).為了體現(xiàn)兩接觸表面的輪廓隨磨損循環(huán)進行的變化,研究磨損深度更具實際意義.假設在一個極小的接觸區(qū)域dA內,有一段較小的滑動距離dS,此時應用式(1)可以得到
方程兩邊同時除以dA可以得到
式中,dP/dA為局部的接觸壓力,它是一個接觸點水平位置的函數(shù),記為p(x);dV/dA為局部磨損深度,記為dh;將K/H記為k1,則式(2)可寫為
如果將磨損過程離散為若干個子步來計算磨損量,則第i個節(jié)點在第j次磨損循環(huán)時的磨損增量為式中,k1與材料屬性、運行工況等因素有關;Δsi,j是接觸區(qū)域的滑移量,通常小于實際的滑動距離;接觸壓力pi,j可通過數(shù)值方法,如有限元方法來得到.
磨損仿真的過程是十分緩慢的,如果完全仿真實際磨損過程的每一步,將耗費大量的資源和時間,而計算精度卻不會有太大的提高.本文采用的磨損計算流程見圖3.為了提高磨損計算的效率,本文主要采用兩種方法:其一,如果將半圓往復運動1次視為1個磨損循環(huán),并且假定n(本文的模型中n=20)次磨損循環(huán)內的磨損量都是相等的,這樣n次磨損循環(huán)的磨損量就可以用1次磨損循環(huán)的磨損量的n倍得到;其二,1個磨損循環(huán)內半圓滑動的距離是原點到右極限位置距離的4倍,假設1個磨損循環(huán)內產生的磨損量是半圓動到右極限位置所產生的磨損量的4倍,這樣也可以在保證計算精度的情況下提高計算效率.在施加y方向向下的載荷時,如果直接將一個集中力施加在A點位置的節(jié)點上,則會導致受集中力作用的區(qū)域產生變形,且受力情況與實際不符.為了避免這一情況,本文用CERGID命令將A點處的節(jié)點和y坐標值與其相等的節(jié)點耦合,形成一個剛性區(qū)域,這樣在半圓圓心的節(jié)點處施加集中力載荷時,就是通過整個剛性區(qū)域來傳遞載荷了.平板的底部和兩邊都添加了x和y方向上的位移約束,使之在仿真過程中固定不動.
圖3 磨損計算流程圖
在添加好約束,并在A點施加了y方向向下的載荷后,進入后處理器,將接觸區(qū)節(jié)點的數(shù)據(jù)提取出來.提取的數(shù)據(jù)主要包括節(jié)點的x坐標、y坐標、壓力和滑移量.然后再在A點對圓柱施加x方向向右的位移載荷.為了提高計算結果的精度,這里不是直接將半圓移動到右極限位置,而是將這個過程分成若干個子步,每進行一個子步之后,提取節(jié)點的壓力和滑移量,根據(jù)Archard方程計算這一子步的磨損量.在所有的子步都進行完之后,將計算的磨損量疊加,就可以得到將圓柱從原點位置移動到右極限位置這一過程的磨損量.如前所述,將這一結果乘以4就可以得到一個磨損循環(huán)內的磨損量.再乘以n,即可得到n次磨損循環(huán)的磨損量.然后用節(jié)點在經歷磨損循環(huán)前的y坐標值減去其對應的磨損量,得到其磨損后的位置,再將節(jié)點移動到各自的新位置,就可以得到磨損后的表面輪廓.最后卸掉所有的載荷.使用循環(huán)命令反復進行上述求解操作,就可以得到指定循環(huán)次數(shù)后的磨損量和磨損后的表面輪廓.
圖4是在185 N的載荷下,本文的有限元預測模型與赫茲接觸理論分別計算出的壓力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兩種計算方法所得到的壓力分布很接近,最大壓力值的誤差為4.67%.
圖4 有限元模型與赫茲接觸分別計算的壓力分布(載荷:185 N)
圖5是有限元預測模型在載荷為185 N,往復運動的幅值為25 μm的條件下,不同磨損循環(huán)次數(shù)后,圓柱和平板的表面輪廓.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磨損次數(shù)的增加,兩接觸表面的磨損深度逐漸增加,接觸區(qū)域逐漸增大,并且兩個表面的接觸區(qū)的寬度非常接近.
圖5 不同磨損循環(huán)次數(shù)后的表面輪廓(載荷:185 N,幅值:25 μm)
圖6是在載荷為185 N,往復運動幅值為25 μm的條件下,文獻[11]的實驗數(shù)據(jù)與有限元磨損模型的計算結果對比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載荷為185 N的條件下,實驗結果和有限元模型計算的結果非常接近.
圖6 參考文獻實驗數(shù)據(jù)與本文的有限元磨損模型計算結果對比(載荷:185 N,磨損次數(shù):18 000次)
圖7是文獻[11]的實驗所測得的摩擦系數(shù).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磨損過程中,摩擦系數(shù)并不是一個恒定的值,而是由初期一個較小的值逐漸增大并最終在一個小的范圍內波動.因此,本文就不同的摩擦系數(shù)對磨損的影響進行了討論.
圖7 摩擦系數(shù)隨磨損次數(shù)的變化(往復運動幅值:25 μm,頻率:20 Hz)
圖8是有限元預測模型在載荷為500 N,往復運動幅值為25 μm的條件下,在不同的摩擦系數(shù)下磨損5 000次后圓柱的表面輪廓.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摩擦系數(shù)的增大,磨損量呈現(xiàn)出減小的趨勢.根據(jù)本文的Archard模型,磨損量是接觸壓力和滑移量的函數(shù).從圖9中可以看出,摩擦系數(shù)對接觸壓力的影響并不是很明顯,但放大后仍可發(fā)現(xiàn)接觸壓力隨摩擦系數(shù)的增大而減小.而隨著摩擦系數(shù)增大,滑移量亦隨之減小(如圖10所示),這都是導致磨損量隨摩擦系數(shù)增大而減小的原因.從圖10還可以看出,在500 N的載荷下的滑移均為整體滑移,并且滑移量均小于實際的滑動距離.越靠近中心區(qū)域,滑移量越小.
在磨損的過程中,往往同時也伴隨著疲勞.在疲勞的產生過程中,正應力和剪應力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12].圖11是有限元預測模型在載荷為500 N,往復運動幅值為25 μm的條件下,在不同的摩擦系數(shù)下磨損5 000次后的x方向正應力和剪應力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不同摩擦系數(shù)下的x方向正應力和剪應力均在磨損邊界處出現(xiàn)峰值,并且隨著摩擦系數(shù)的增大,這個峰值也逐漸增大.因此,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較大的摩擦系數(shù)會比較容易導致疲勞的發(fā)生.
圖8 不同的摩擦系數(shù)下磨損5 000次后圓柱的表面輪廓(載荷:500 N,幅值:25 μm)
圖9 不同摩擦系數(shù)的壓力分布(載荷:500 N)
圖10 不同摩擦系數(shù)下移動2.5 μm后的滑移量(載荷:500 N)
圖11 不同摩擦系數(shù)下磨損5 000次后應力分布(載荷:500 N,幅值:25 μm)
1)利用有限元的方法,將連續(xù)的磨損過程離散化,選取適當?shù)哪p放大因子來縮短計算時間,采用有限元分析軟件來進行磨損過程的仿真,可以為實際工程應用提供一種摩擦磨損分析工具.
2)由仿真計算結果發(fā)現(xiàn),較大的摩擦系數(shù)會降低接觸面滑移量和接觸壓力,從而降低磨損量.較大的摩擦系數(shù)同時也會導致接觸區(qū)域正應力和剪應力上升,進而加速接觸疲勞的產生.
[1]溫詩鑄,黃平.摩擦學原理[M].第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301-302.
[2]蔣翔俊,張優(yōu)云,袁淑霞.燃機端面齒微動磨損分析及數(shù)值仿真[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43(3):75-79.
[3]汪選國.銷盤滑動磨損試驗的仿真方法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2009:1-7.
[4]馮偉.滑動磨損試驗的有限元法數(shù)字仿真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2005:25-33.
[5]SFANTOS G K,ALIABADI M H.Wear simulation using an incremental sliding boundary element method[J].Wear,2006,260(9/10):1119-1128.
[6]PODRA P,ANDERSSON 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wear simulation of a conical spinning contact considering surface topography[J].Wear,1999,224(1):13-21.
[7]REZAEI A,VAN PAEPEGEM W,DE BAETS P,et al.Adaptiv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wear evolution in radial sliding bearings[J].Wear,2012,196(1/2):660-671.
[8]CRUZADO A,URCHEGUI MA,GOMEZ X.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fretting wear scars in thin steel wires[J].Wear,2012,289:26-38.
[9]宿月文,陳渭,朱愛斌,等.滑動磨損過程有限元分析及銷磨損預測[J].中國機械工程,2009,20(13):1573-1581.
[10]MOHD TOBI A L,DING J,BANDAK G,et al.A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retting wear and cyclic plasticity for Ti-6Al-4V[J].Wear,2009,267(1/2/3/4):270-282.
[11]MCCOLL IR,DING J,LEEN SB.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fretting wear[J].Wear,2004,256(11/12):1114-1127.
[12]DING J,LEEN S B,MCCOLL I R.The effect of slip regime on fretting wear-induced stress evolu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2004,26(5):52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