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角向
【摘 要】談及寫新聞,不少人常會覺得新聞報道有時“無物可寫”;有時東西值得一寫,但一提筆又無從下手;有時覺得手頭的素材都很重要,難以取舍,于是來個“信息”大堆積,結果稿子投出去卻見不了報,覺得上稿很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過。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覺得首先應解決如何發(fā)現新聞?其次是解決如何撰寫新聞?最后才是如何提高上稿率?
【關鍵詞】新聞;發(fā)掘;撰寫;上稿
談及寫新聞,不少人常會覺得新聞報道有時“無物可寫”;有時東西值得一寫,但一提筆又無從下手;有時覺得手頭的素材都很重要,難以取舍,于是來個“信息”大堆積,結果稿子投出去卻見不了報,覺得上稿很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過。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覺得首先應解決如何發(fā)現新聞?其次是解決如何撰寫新聞?最后才是如何提高上稿率?
首先,如何發(fā)現新聞
新聞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對于每個人來說,有的人感覺得到,有的人卻熟視無睹。為什么?這就是“發(fā)現”因素在起作用。
那么如何從紛繁的事物中發(fā)現新聞線索?我覺得要練就一雙“火眼金星”,要從漫無邊際的沙海中淘出金子來。這是我們從事新聞寫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也可以說是一種起碼的素質要求。否則,就是新聞在你身邊,你也可能發(fā)現不了,而與之失之交臂。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去發(fā)現新聞?我認為,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信息網”。一個具有較強新聞敏感的人,往往有著廣泛的信息來源渠道,以保證其新聞資源的迅捷和豐富。只有有了廣闊的信息源,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苦練“識金術”。俗語說:“功夫在詩外”,“處處留心皆文章”,對于新聞作者來說,大量新聞線索都是在平常的觀察中隨機發(fā)現的。所謂新聞敏感,通俗地講就是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別人沒注意到時你注意到了,或者說在別人發(fā)現之前你搶先一步捕捉到了。這就要求你有“點石成金之術”。從事新聞報道的人每時每刻都要象獵手一樣,耳聰目明地觀察周圍的一切,不要讓每一個都有可能具有新聞價值的線索從身邊溜走。三是學會“換角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觀點。在發(fā)現新聞線索的過程中,每一個觀察者都有自己的視角切入點,也就是新聞角度。很多情況下,稍微轉換一下視角,你所要解決的“寫什么”的問題便變得極容易操作了。素材與視角的關系,往往在于我們獨特的把握之中,大題材經過小視角的放大,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想從紛繁的事物中發(fā)現新聞線索,還應該掌握新聞線索的特點。每個時令、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工作重點,這就需要根據季節(jié)特點,發(fā)掘有價值新聞。系統內外活動很多,這就需要善于從各種活動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黨和國家的政策、措施也是我們挖掘新聞的好線索。各行各業(yè)、各個崗位的工作特點,也是有價值信息所在。所以,每個通訊員要充分利用崗位優(yōu)勢捕捉新聞線索,從日常工作中找到好素材,提煉好新聞。
其次,如何撰寫新聞
如何撰寫新聞?這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首先起一個醒目的題目。文題如文眼,讀題而觀全貌。現在的讀者大都是只讀題不讀文,對感興趣的題目再讀全文,探其究竟。前面也說過,標題很重要,能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就得看你起得題目是否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是否能引起讀者想往下看的欲望。其次,在導語上作文章。導語一般在第一段。導語往往說明的是事件的結果。它通常用簡要的話來說明全文的主要思想或事實,讓人一看就知道主體中要說的是怎么回事。好的導語,能引人入勝。最后是寫好主體和結尾。通常按“五個W”要求敘述一件事件的經過。主體的寫法有順序、倒序、插序等寫法,但一般是把最重要、最新鮮、最突出、最需要表達的部分放在最前面。所以有“倒金字塔結構”和 “非倒金字塔結構”之分。
同時,也要注意一下新聞體裁的應用。目前,我們常用的有消息、通訊、速寫等。當然還有圖片新聞、短訊、新聞特寫、評論、言論、調查報告、廣播電視新聞等,這些用得不多,也就不多說了。下面重點說一下前面三種。消息的寫作是我們目前新聞寫作中最為常用的一種。因為它簡潔、迅速,既容易讓人接受,也容易上手。寫消息一定要注意體現實、快、新、短的特點。它的結構通常由標題、消息頭、導語、主體、結尾五部分組成。在表達方式上以記敘為主,把一件事客觀地敘述清就可以了,不要發(fā)表感慨,不要過多地描寫。通訊的寫作就比消息要豐富、具體、形象的多。它是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段,具體、生動、形象地反映新聞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它是記敘文的一種。是報紙、廣播電臺、通訊社常用的文體。通訊的標題也和消息一樣,可有引題、正題、副題,主體部分就比消息靈活的多,特別是開頭和結尾,比較講究。通常通訊有人物通訊,就是寫人物的通訊,一般寫的都是在社會上有特殊意義的人,他們的精神、業(yè)績,對人們有特殊的教育作用;有事件通訊,就是詳細報道社會上發(fā)生的新聞事件的通訊,這種通訊重在記述和再現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相對完整的過程,顯示事件的內在邏輯和社會意義;工作通訊,就是報道工作中新鮮經驗、探討工作中的新鮮問題的通訊;還有就是概貌通訊,報道一方一地的社會面貌、風土人情,特別新成就、新變化為基本內容。速寫的寫作,它現在也是新聞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文體。它源于美術寫生,是一種快速的寫生手法,引用到新聞寫作上,就是對現場和人物的再現。它的特點短、快、現場感強,既不能像消息那樣純敘述,又不能象通訊那樣詳細、具體。
最后,如何提高上稿率
寫新聞最終的目的是要上稿。只有被媒體錄用了,你寫的新聞才有生命力。否則就只有孤芳自賞了。在寫稿過程中,不少通訊員常為稿子能否被刊用而絞盡腦汁。有時,稿子投出去了,如泥牛入海,不見反應。于是就覺得“稿子好寫,上稿太難?!钡绾尾拍芴岣呱细迓誓??在此,結合我自己近幾年寫稿投搞的體會與大家探討一下提高上稿率的幾個途徑。
一是要有新聞觸角。所謂新聞觸角,就是要有新聞敏感性,就是對外界客觀事物要反應靈敏,能及時發(fā)現好的新聞線索。這就要求我們多看、多想、多發(fā)現,用新聞的眼睛來看待周圍的事物。二是要有吃苦的精神。我剛加入到新聞隊伍中,我們領導告誡我,要想做好新聞宣傳工作,要做到“三勤”:手勤、腿勤、腦勤;吃得“三苦”:耐得寂寞,守得清貧,甘于得失。由此可見,搞新聞工作是個苦差事。要想出好稿,勤上稿,就必須要快,一發(fā)現新聞就要寫,所以“夜貓子”說得就是我們。三是要確保稿件質量。稿件自身的質量,才是它最主要的生命力。大部分新聞媒體還是很需要有質量有價值的新聞的。畢竟新聞媒體還主要是靠高質量的稿件來撐大梁,來吸引讀者群。為了保證稿件的質量,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更要仔細“推敲”,認真的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四是要關注媒體特點。媒體都有自身的特點和特色,同時媒體也有各階段宣傳報道重點,也許你投的稿正是它所需時,那上稿概率會更高。所以要投稿,必須要看報(刊)。看版面內容和風格,看報道重點,看出報(刊)時間或周期,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決勝于千里。五是要多寫多投。對于剛寫稿的人,我建議多寫多投,不怕失敗,先以稿量來打動編輯,從而達到認知度?,F在許多媒體風氣不正,沒人沒錢難上稿,也是常有的事。對于一個新手來說,上稿更是難上加難。這點我有切身體會。所以我建議,對于一個新手來說,要多寫稿,寫好稿,多投稿,就一定會取得你一席之地的。六是揣磨讀者心理。新聞是給讀者看的,所以讀者買不買你的賬,這就要看你的文章對不對讀者口味。那么讀者一般都有哪些心理?求新,讀者一般都喜歡那些生動新鮮,表現手法和角度新穎的新聞;求近,讀者喜歡閱讀的新聞,其事實要與自己的地域近、職業(yè)近、年齡近、生活近;求知,讀者在閱讀新聞獲得自己所關注的信息的同時,還希望得到知識的營養(yǎng),因此,我們在采寫新聞時,要注意知識性與信息性的滲透;求短,是讀者、編輯、記者、通訊員的共同愿望,因為短小情悍的文章可節(jié)省閱讀時間,又可增加報紙的信息量。但我們也不能因短而減少信息傳遞。甚至削弱新聞的價值,應該力求短而富有含“金”量;求深,讀者在求短的同時,也希望新聞能滿足他們深一步了解新聞發(fā)生的背景、原因,故我們要注意挖掘出新聞價值含量高的新聞事實;求活,讀者偏愛生動活潑的新聞,討厭呆板枯燥的文章。